书城历史二十四史-三国志
2590000000010

第10章 传世故事(6)

因张昭是孙策旧臣,孙权还是任他作长史,在自己跟前听命参议,但并不像其兄孙策那样尊重张昭。孙权爱骑马射虎,常有危险,张昭严肃地劝他:“做人君主的,是要驾驭英雄、驱使群臣的,怎么能驰逐原野,与猛兽比勇呢?一旦有个万一,天下万民怎么办?”孙权谢张昭说:“我年少不知事,考虑不周,惹您生气。”但并不当回事,还专门做了与虎兽搏斗的车子去亲自杀死猛兽为乐。张昭强劝,他笑而不答。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江钓台上令群臣痛饮,说:“今天喝酒,只有醉倒在钓台上才算完。”张昭一脸严肃地走出去坐到车上去了,孙权派人去请,张昭回答说:“历史上商纣也有肉林酒池长夜之饮,那时他们也是以为快乐之极。”孙权默然,后来才停止酒宴。

起初,孙权要安排一个丞相,众人都认为必定是张昭。孙权说:“如今事务繁多,统职的人责任重大,这对张公不利。”就用孙邵为相。后孙邵死了,群臣再次推举张昭,孙权说:“我难道不爱护子布吗?领丞相之职事情就会很烦,但是他性格刚戾,他的话若不能实行就会产生怨咎,这对他没有什么好处。”于是又任顾雍为丞相。

张昭恪尽臣职。每每孙权有懈怠和不宜之举,他便严辞规谏。他容貌威严,孙权常说:“孤与张公说话,不敢胡来。”但军国大政,每有疑难,则非张昭不能决定。有一次蜀国派使臣来,当朝夸耀蜀国的道德之美,而吴国群臣竟辩不过他,孙权说:“假若张公在座,他怎么会这样肆无忌惮地自夸?”

公孙渊派人来表示称藩臣,孙权很高兴,就派张弥、许晏到辽东去封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劝止说:“公孙渊背叛曹魏,害怕曹操讨伐派人来求援,称藩并非他的本意。如果他改变主意,要向曹操洗刷自己,杀了我们两个使臣,岂不为天下人笑话吗?”孙权与他争论几次,张昭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孙权不能忍受张昭,握着剑发怒说:“吴国士大夫入宫则拜孤,一出宫殿就拜你。孤尊敬你,也到了极点,而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损害我的威信,我恐怕忍耐不下去了。”张昭盯着孙权说:“臣虽然知道臣的忠言陛下不会采纳,但每次都竭尽全力进谏,是因为太后临死前把老臣喊到床前,遗诏让我顾命辅佐陛下,他的遗诏中让臣顾命的话仿佛就在耳边。”说着便泪流满面,孙权丢下剑与张昭相对痛哭。

但是孙权终于还是派张弥、许晏前往辽东。张昭对自己的谏议不被采纳很生气,就称病不再上朝。孙权很恨他,就用土封了张昭的院门,张昭又在里面堆土封了一层。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张弥、许晏。孙权多次去张昭宅向他致歉,张昭坚持不肯起来,孙权便到他门口呼喊他的名字,张昭推辞有病。孙权派人烧他的家门,想以此来恐吓他,张昭把门关得更紧了。孙权赶紧让人灭了火,在他门口住了很久,张昭的子女们一起把他扶起来,孙权用车拉着他一起回朝,并深深地责罪自己。张昭不得已,才恢复了上朝。

《三国志·张昭传》

孙策用别人不用之才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人。少年时好学。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扬州刺史。

刘繇与太史慈同郡,太史慈渡长江到曲阿去拜见刘繇,想谋一个职位,正逢这时孙策也到了这里,与刘繇军对峙。有人劝刘繇可以任太史慈为大将军,刘繇说:“我若任用太史慈,许子将不是会嘲笑我吗?”他只是派太史慈侦察敌方形势。一次,太史慈带一个骑兵遇见孙策,孙策有从骑十三人,都是韩当、宋谦、黄盖这些英雄之辈。太史慈便策马上前与之打斗,正好与孙策对打。孙策刺太史慈的马,而抓揽到了太史慈的项上手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兜鍪。恰巧双方的兵骑都赶到相助,因此解散而去。

太史慈应当与刘繇一起到豫章,然而他却隐逃到芜湖,逃亡到山中,自称丹杨太守。这时,孙策已经平定了宣城以东,只有泾县以西的六县尚未定服。太史慈乘势进驻泾县,屯兵在这里,为山民所拥戴。孙策亲自攻打讨伐,太史慈被捕。孙策当即解开他的绑缚,握着他的手说:“还记得神亭那时的事吗?若卿那时就受到我的重用会怎么样呢?”太史慈说:“不可限量。”孙策大笑着说:“如今天下大事,应当与卿共同谋划。”当即任官门下督,回到吴地后授予兵权,拜为折冲中郎将。

后来刘繇在豫章死了,士卒兵众万余人没有归属,孙策命太史慈去安抚他们。孙策对太史慈说:“如今刘繇死了,他的儿子还在豫章,不知道华子鱼的待遇如何?他过去的部曲是否还依从跟随他?卿与他是同州人,从前又跟随侍奉他,能不能去探望他的儿子,并向他的部曲转达孤的心意?愿意来的就让他们一起来,不愿来的就安抚他们。卿手下的士兵,需要领多少去,由您自己定笃。”太史慈回答说:“慈有不能赦免之罪,将军气量大,待我过于好了。只有以死来报答,希望能够以此尽义节。如今已经停止征战,兵不宜多,领数十人就足够往返了。”孙策左右的人都说:“太史慈此去必定不会回来。”孙策说:“诸君说得都不对。我判断很细,太史慈虽然有勇气有胆烈,但不是纵横之人。他有心志有谋略,珍视然诺,一旦以心意答应知己,即使死亡也不辜负,诸君请不要担忧。他若舍弃我,还会跟从谁呢?”于是他们有阊门饯别,孙策握着太史慈的手告别说:“你什么时候才回来呢?”太史慈说:“过不了六十天。”后来果然如期返回。

《三国志·刘繇太史慈传》

不计前嫌用人为上

张绣,武威祖厉人。董卓之乱,张绣的族叔张济与李傕(jué)等攻打吕布而为董卓报仇,张绣也随军出战,因军功被迁升为建忠将军,封宣威侯。后来张济死,张绣继统了他的部众,屯兵在宛(今河南南阳),与刘表联合。曹操南征时进军清水(今河南白河),张绣带兵来投降,纳入曹操军中。但曹操强纳了张绣之叔张济的妻子,张绣恼怒万分。曹操听说后,就暗地准备杀死张绣。结果计划泄露,张绣反而袭击曹操,曹操大败,在战斗中有两个儿子被杀死。

张绣就率军退居穰地(今河南邓县),曹操连续几年攻打,都没有攻下来。这时候贾诩做张绣的军师,在与曹操的战斗中屡次献计立有奇功,张绣十分相信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袁绍派人来招降张绣,并给贾诩也写了信,希望联合夹击曹操。张绣准备答应来使,贾诩故意当着张绣的面对来使说:“你回去谢谢袁本初(袁绍字),连兄弟之间都不相容,怎么能容纳天下的国土呢?”张绣大惊说:“何至于此!”背地里问贾诩:“像这样,我们还有什么退路?”贾诩说:“不如去投降曹操。”张绣说:“现在是袁强曹弱,况且又与曹操有仇,怎么能行?”贾诩说:“这才更应该去投奔他。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这是应去投奔的理由之一。袁绍现在强大,我们以少数兵马去投奔他,他必定不看重我们,而曹公兵正弱,他得到我们帮助必定大喜,这是其二。再说,有霸王之志的人,一定会释旧怨,以向四海之内显示他的仁德,这是其三。请将军不必犹豫。”张绣就依从了他,率领部众再次投奔了曹操。

曹操见张绣来投,心下十分喜欢。拉着张绣的手,与他欢宴痛饮,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当场就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官渡之战中,张绣又力战有功,升他为破羌将军。后来张绣在南皮攻破袁绍之子袁谭,又增封他食邑二千户。当时天下户口锐减,仅存十分之一,诸将受封很少有满一千户的,而张绣特别多。后张绣随曹操征伐乌丸(即乌桓,汉代北方一少数民族),还没到柳城就去世了,谥号定侯。也有一种说法是,在各路将领的会议上,曹操发怒说:“君杀了我的儿子,还有什么脸在这里见人!”张绣心中不安,就自杀了。

慎用敌国叛臣

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北方青州(今山东一带)人隐蕃叛归吴国。他上书说:“臣听说历史上商纣无道,微子首先出逃;汉高祖刘邦宽厚明达,陈平首先入归。臣只有22岁,抛弃封赐地域,归附有道之士,有赖上天之灵,得以苟全性命。臣来此有些时日了,而为主者把我与降服之人同等对待,不见有何分别;使臣的微小的进言,不能向上转达,常在邑中叹息不已。希望能受到引见。”孙权当即召见他入宫。隐蕃的答问,评述时政,很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当时颇有战功的亭侯、汝南人胡综侍坐于孙权旁,孙权问胡综对隐蕃评价如何,胡综回答说:“隐蕃上书,口气宏大类似东方朔,辞辩巧捷诡异类似祢衡,然而才能却不及他们二人。”孙权又问他隐蕃可担当何官,胡综回答说:“不可以治理民众,可以试试都辇这样的小职。”孙权认为隐蕃辞论擅长于刑狱,就任他做廷尉监。

原来,隐蕃因非常很有口才,魏明帝曹睿使他诈叛到吴国,让他求廷尉之职,以离间吴国大臣。他做了廷尉监,与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关系密切,尤其与郝普亲近,他们都称他有辅佐王者之才,常感叹埋怨委屈了隐蕃之才。众人见朱据、郝普与隐蕃亲善,常常是门前车马云集,宾客盈堂。后来隐蕃谋反,事情暴露,隐蕃逃亡,被捕获。拷问他有什么党羽,隐蕃不说。孙权令人问他:“为何替他人受皮肉之苦?”隐蕃说:“孙君,要知道大丈夫谋事,怎能无伴!烈士死,不足以牵连他人。”于是闭口而死。

过后,孙权又责问郝普:“你从前盛赞隐蕃,又因此责怪朝廷,致令隐蕃反叛,都是由于你的过错。”郝普于是自杀,朱据也被罢官,很长之后才复职。

《三国志·吴书·胡综传》

七擒孟获攻心定邦

三国时期,刘备入主西方蜀地,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生前,对南中(包括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各少数民族采取政治控制,设有降都督。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死后,南中各族纷纷反叛,夷帅高定反于越(四川西昌),雍懞反于益州(云南晋宁),朱褒反于牁牂(贵州六枝一带),尤其是益州大姓孟获在当地煽动彝人反对蜀汉,对诸葛亮的北伐大业造成极大的阻碍。

为了解决边患,解除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与吴国修好后的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亲自率兵征讨南中。出征时马谡为诸葛亮送别,送到几十里之外,诸葛亮说:“虽然我们共事多年,今天你有更好的良策高见吗?”马谡回答说:“南中诸夷向来不服统辖,就是今天把他们攻败了,今后他们还会反叛。现在相公的主要大业在于倾国家之力北伐强魏,他们知道我朝内地空疏,必定会很快再起叛乱。如果把他们斩尽杀绝以除后患,既不符合仁义情理,也不可能一下子完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相公让他们心服就行了。”诸葛亮深以为然,遂决定采取攻心之法收服南中。

诸葛亮在安上(今四川屏水)从水路进攻越,命李恢进攻益州,马忠进攻牁牂。那时高定杀死了雍懞,益州全境由孟获代统。诸葛亮到当地后,发现孟获在那里极有威信,当地汉人、彝人无不服他统辖,于是他决定收服孟获,使他诚心臣服后再利用他去统治当地少数民族。诸葛亮在交战中用计生俘了孟获,然后带他到自己的营阵之间去参观,问道:“我的这些军队怎么样?”孟获说:“过去我因为不知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今天承蒙你让我观看了你的营阵,如果只是这样,若再与你作战一定会很轻易地取胜。”诸葛亮听罢大笑,便放了他与他再次交战,又打败孟获并俘虏了他。然后再次释放。如此七擒七纵,诸葛亮还是准备再次释放他。

孟获心服口服地说:“相公真是天助神威啊!南人不再反叛了。”带领蜀汉军队向南挺进到滇池。南中平定后,诸葛亮仍用当地少数民族头领统治当地,孟获及其原来手下部曲都得到重用。有人向诸葛亮进谏认为不妥,诸葛亮说:“如果不用他们而用外人统治,那必定要留下士卒军队驻守,而留驻军队则缺少军粮供给,这是困难之一;夷人新被攻破,父死兄丧,若留用外人统治而又没有军队护卫,必成祸患,这是困难之二;另外夷人屡遭残杀,自相矛盾,若留用外人统治,终究难与当地土人达成相互信任,这是困难之三。现在我在这里既不留军队,又不输运粮食供给,只是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局面罢了。”

诸葛亮用南人治南、夷人治夷的方针很快收到成效,基本上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补充了兵源财源。孟获后来还在蜀汉做官,官至御史中丞。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等)

孙权善用良臣鲁肃

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出身上族,家富于财,生性好施舍。当时天下大乱,鲁肃不治理家事,大散家财,以赈济穷困窘迫之士。鲁肃知道天下将乱,于是学习击剑骑马射箭,招集少年,讲习兵武。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晔召用鲁肃。鲁肃准备北行,周瑜听说了对他说,孙权可以辅佐。于是向孙权推荐鲁肃,称这样的人可以成就功业,不能让他离去。孙权当即会见鲁肃,与他交谈,非常喜欢。众宾客退席以后,鲁肃也告辞出去,孙权又单独引鲁肃回来,合榻欢饮。孙权与他秘密商议说:“如今汉室岌岌可危,四方纷云扰乱,孤承继父兄之业,希望能成就大功。君既惠顾,将用什么计谋辅佐我呢?”鲁肃回答说:“我私下料想,汉室不可能复兴了,曹操亦不可能马上去除。我替将军计谋,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方是上策。”张昭非议鲁肃不够谦让,诋毁他说他年少鲁莽粗疏,不能重用。孙权不放在心上,益发器重他,赏赐鲁肃母亲衣服帏帐,居家杂用,使他就像当初在家那样富裕。

刘表死后,鲁肃向孙权建议说:“荆楚与我邻界,有江汉之便,山陵之险,沃野千里,士民富足,如果占领了它定会成帝王之业。现在刘表刚死,二子间又素不和睦,军中诸将各有打算。刘备是天下枭雄,现流落刘表处,他与曹操是不共戴天之敌,刘表因妒忌他的才能而没任用。如果刘备与刘表二子协心一致,上下团结,我们应与他结盟,以北方为敌;如他们之间又离心不和,则应另作图谋。我请求,奉命去吊问刘表二子,劝说刘备安抚刘表部众,合作同盟抗曹,刘备一定很乐意地接受。如能成功,天下可定了。应该马上就去,否则曹操就抢先了。”于是孙权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时听说曹操已杀向荆州,于是他昼夜兼程,到南郡时,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降曹了,刘备南逃。鲁肃在当阳长阪与刘备会谈,劝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的号称“八十万大军”顺水东下向孙权兴师问罪。孙权便和诸将商议,他们都劝孙权降迎曹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起身入厕,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道他的心意,就执着他的手问:“卿想说什么?”鲁肃回答说:“那些人的议论,都会耽误将军,不足与之图谋大业。现在鲁肃可以降迎曹操,而将军则不可以。我投降,曹操会让我归还老家,按地位,还可以做个小官,出入乘犊车,有吏卒跟从,与士人交游,不失为州郡之官。而将军投降,想在何处寻找归宿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众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所持议论,令孤大为失望;卿意与孤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