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三国志
2590000000009

第9章 传世故事(5)

魏延,字文长,曾率领家兵跟随先主刘备一起打到四川,因屡有战功,而被升为牙门将军。刘备为汉中王的时候,要转移到成都,想委派重将把守汉川,大家以为一定是张飞,张飞也以为是自己。但是刘备却选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全军都很吃惊。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说:“今天委你重任,你当此时想要说什么?”魏延回答:“如果曹操率领天下全军来攻,我当为大王抵挡他;如果他派一偏将领十万之众来犯,我将为大王消灭他们。”刘备称好,大家都佩服他的豪迈。刘备称帝后,拜他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封为都亭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以魏延为前锋,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等官。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大破郭淮军,升为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

魏延随诸葛亮出征,要求给予一万人,与诸葛亮分道会于潼关,像西汉的韩信那样,诸葛亮不予批准。魏延常恨诸葛亮胆小,又感叹自己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魏延平时爱惜士卒,勇猛过人,性格矜高孤傲,当时大家都回避他的锐气,不敢与他争锋。

然而,只有杨仪不买魏延的帐,魏延常常对他忌恨不已,两人关系如同水火。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建安年间他背弃荆州剌史傅群而投奔关羽,因关羽引见得遇刘备。刘备与他谈论军国计策及政治得失,均十分有理,刘备很喜欢他,于是升为左将军曹掾。刘备称汉中王时,提升他做尚书。刘备称帝,东征东吴,杨仪与尚书令刘巴关系不好,被外迁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丞相诸葛亮任他作参军,管理府中事务。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他随诸葛亮出征汉中,三年后升为长史。诸葛亮每次出兵,杨仪都要参与规划部署,筹度粮谷,这些事他不费思虑,几下就能完成。军队的节制调度,也由杨仪来分配安排。

魏延和杨仪都在诸葛亮军中,孔明非常欣赏杨仪的才干,同时也常常依凭魏延的骁勇。他多次惋惜二人之间不相和睦,但他又不忍有所偏袒,一直是维持着一种平衡。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屯兵谷口,病危弥留之际,秘密嘱咐他死后要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节制军队撤退。让魏延断后,姜维跟从其后,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大军就径直开拔后撤。诸葛亮死后,秘不发表,杨仪让费祎到魏延部去试探他。魏延说:“丞相虽死,自有我在。府亲官属可以奔丧还葬,我自会率诸军破敌,为什么要因一人之死而废天下大事?”因此留费祎于营中共同掌军,联名告示军中诸将。后费祎谎称要回去向杨仪解释,杨仪不懂军事,必然会同意。费祎出营门奔驰而去,魏延反悔,派人去追没有追上。

魏延派人侦察杨仪等的军事部署,杨仪正按诸葛亮过去的安排,诸营相次引军撤退,魏延大怒,抢在杨仪未发兵之前先向南撤退,把栈道都烧绝。

杨仪、魏延相互谩骂,一日之中就有几次奏报传来。后主刘禅问侍中董允、长史蒋琬,允、琬等人都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杨仪等人劈山开道,也跟在魏延后面南撤。魏延先到,占据南谷口,派兵把守攻击杨仪等人,杨仪派何平在前面抵抗,何平斥骂魏延:“丞相尸骨未寒,你怎敢如此?”魏延部下将士知道魏延理屈,就不愿再为他卖命,全军都散了,只有魏延与他儿子几个人逃亡汉中,后杨仪派马岱追杀了他。马岱提着魏延脑袋来见杨仪,杨仪踏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看你还作恶不?”接着杀其九族。

杨仪领军撤退,又诛杀了魏延后,以为自己功勋最大,应当代替诸葛亮执政。但是孔明生前就知道杨仪性格狭隘狂狷,指定让蒋琬来接替自己。后来蒋琬被拜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来后,拜他为中军师,且无兵可领,只是照顾面子而已。杨仪认为蒋琬原是自己属下,资历浅,现在反而位居己上,于是平时怒形于色,常在朝内叹气责骂。当时大臣怕他言语不留情,都不敢理他,只有费祎去慰问他。他对费祎诉说怨恨,又说:“当年丞相亡殁之际,我如果让全军都听魏延指挥,怎么会落得今天这个下场,今天追悔不及呀!”费祎密报了他的话,他被废为平民,远徙边郡。在那里他又上书诽谤,言辞恶毒,被收审下狱,在狱中自杀。

据说原来魏延其实并没有北降曹操的意思,他要抢先南撤,只是想除掉杨仪。平时诸将之间素有不和,孔明在时还维持着平衡,孔明去世,矛盾便激化开来。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三国志·蜀书·杨仪传》

姜维受人制约难行大事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少年失去父亲,随母亲长大。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丞相诸葛亮出兵祁山,姜维领兵抵抗,后因受太守猜忌,无处求生,他带领将士投奔了诸葛亮。此时正逢马谡(sù)失守街亭,于是孔明便带着姜维等千余家返回成都。

诸葛亮让姜维做仓曹掾,加奉义将军,还封为当阳亭侯,那年姜维27岁。孔明给张裔、蒋琬等写信说:“姜维为人忠诚,勤于时事,思虑精密,观察他所做所为,是季常、永南等人赶不上的。他是凉州一带的一流士人呐。”后来又说:“应当先让他带兵五六千人。姜伯约对军事极为敏锐,而且有胆识,恤士卒。这个人忠心于汉家天下,又才略过人,待我教完他军事之后,应当派他进诣朝廷,让皇上审视。”这样,姜维就成为蜀军的高级将领,并深受诸葛等人器重。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回成都,升右监军辅汉将军,统帅诸路大军,加封平襄侯。与蒋琬、费祎一道总理军国要务。后来,蒋琬、费祎、董允相继去世之后,姜维成为蜀国的主要军事首领,征战在外。

而此时,朝中后主刘禅不思进取,朝政被陈祇、黄皓一班人把持。黄皓为宦官,与陈祇内外勾结,操持了后主。延熙五年(公元242年)姜维率兵出汉中伐魏,但又被魏将邓艾打败。姜维拥兵讨敌,连年攻战,又没有取得突出的军事进展,于是黄皓等人便开始排挤姜维。

为了钳制姜维,黄皓重用马忠的部下阎宇,擢升他为右大将军,他们内外呼应,黄皓要用阎宇代替姜维。姜维也觉察到此阴谋,就在延熙六年(公元243年)上书后主并期望后主杀掉黄皓,后主答说:“黄皓只不过是一个奔走小卒而已,以往董允也切齿痛恨,我常常心中过意不去,你何必介意!”姜维见黄皓的关系网盘根错节,便缄默不再多说。后主命黄皓到姜维住处谢罪。姜维为了避祸,假称到沓中种麦,引兵离开了成都。

由于黄皓的钳制、掣肘,蜀国前线一败涂地。姜维上疏后主说:“据说钟会屯兵关中,准备进犯,我们应派大将张翼、廖化分别领兵护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但是黄皓为了抑制姜维,居然诓骗后主,假托巫鬼迷信之道,称敌军肯定不会到来,让后主放心享乐。由于失去必要的防备,魏军很快就攻陷成都,蜀国自此灭亡。

《三国志·蜀书·黄皓传》、《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孙权察人责人

孙皎字叔明,是三国时孙坚之弟孙静的儿子,亦即孙权的堂弟。起初被拜为护军校尉,带兵有二千多人。他带兵在北部抵抗曹操,被称为精锐之师,后被升迁为都护征虏将军,代替程普驻守夏口(今武汉)。黄盖和孙皎之兄孙瑜死后,孙皎又兼统了他们的军队。孙皎平时轻财好施,善于交结,与诸葛瑾关系很好,江、淮一带百姓都愿意为他效命。

曾经有一次孙皎与将军甘宁发生了纷争,有人建议甘宁不要与皇亲国戚争执,甘宁说:“自古以来,臣与子是平等的,难道公子就可以专横辱人吗?当今皇上是圣明天子,我们只管尽力效命,以报答天恩,我不愿随俗屈附。”孙权知遭此事后,写信责备孙皎说:“自我与北方曹操为敌,至今已经十年了,刚开始时你还年少,现在你也年届三十了。孔子说‘三十而立’,并不只是对钻研经书而言。现在让你掌握精兵,委以大任,在千里之外绕领诸将,就是想让你像楚国的昭奚恤一样扬威边境,收复北方,并不是让你在那里逞威徇私的。最近听说你与甘宁饮酒,借酒发作,侵犯凌辱他,他现在请求归属到吕蒙的督统之中去。甘宁虽然粗豪,有时不尽如人意,但仍不失为一个大丈夫。我喜欢他,并不是偏袒他。我亲近的你却疏憎他,你的所做所为多次与我相违背,这样下去还会有好处吗?居敬而行简,就可以统治百姓;爱人而多容,才会被众人拥护。你排行属大,委你以重任,上有远方朝廷重视,下有部众朝晚跟从,怎么可以任性狂怒呢?人即使有过错,贵在能知错就改,你应该对以前的过失深加追悔自责。今天特派诸葛子瑜前来宣申我的意见。”孙皎得到孙权的书信后,便与甘宁重归于好,交往日深。

后来,吕蒙要攻袭南郡,孙权准备派孙皎与吕蒙分别为左部大督和右部大督。吕蒙上书称:“如果至尊孙皎征敌善战有能力,就应当任用他;如果吕蒙我有能力,就应当任用我。过去周瑜、程普分别为左右部督,共同攻打江陵,虽然由周瑜决断,但程普自恃带兵年久,而且都是都督,便产生不和睦,几乎败坏国事。这也是现在我与孙皎应当引以为戒的。”孙权猛然醒悟过来,向吕蒙道歉说:“任命卿为大都督,命孙皎为后继之军。”在擒关羽、夺回荆州等重大战役中,孙皎都立有功劳。

《三国志·吴书·宗室列传》

吕蒙受主鼓励终成大才

吕蒙,字子明,汝南(今河南、安徽二省交界)人。少年时南渡到江南依赖其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的部将,曾经多次讨伐山地少数民族。吕蒙十五六岁时暗地里随邓出阵杀敌,邓见后大惊,呵止他不听,回来告诉吕母。他母亲非常生气地责备他,吕蒙说:“不能像这样久居贫困,如征战有功,可以实现富贵。况且不入虎穴,安得虎子?”他母亲就怜惜地让他出去了。

当时邓当的一个小吏因为吕蒙年幼而轻视他,嘲笑说:“你小子能干什么?只不过是虎口送食而已。”后来这个人碰见吕蒙,又讽刺侮辱他。吕蒙大怒,抽刀杀了那个小吏,离家逃到郑长家里。后来出来自首,袁雄为他说好话并引荐给孙策,孙策认为是个奇人,便安置在随身左右。

几年后,邓当死去,张昭推荐吕蒙接替了他的职位。孙权继承孙策统事,估计他兵少而能力有限,准备合并他。吕蒙就暗地赊钱让士卒服装整齐,装备划一,在检阅时竭力表现。孙权见后大为高兴,反而为他增兵。之后吕蒙在征讨丹杨(今安徽当涂东北)时建立战功,被拜为平北都尉。之后在征战黄祖时,黄祖命令他的前锋陈就出战,吕蒙亲自砍了陈的脑袋,黄祖溃逃,吕蒙又追杀了他。孙权极为赏识,拜官横野中郎将,赏他金钱千万。后来又与周瑜、程普等在乌林大破曹操,在夷陵大败曹仁。因他勇猛善战。很受孙权等人器重,被拜为偏将军,做浔阳(今九江)令。

鲁肃代替周瑜,要到陆口(今湖北蒲圻),经过吕蒙的屯军之地。鲁肃向来轻视吕蒙,有人对他说:“吕将军功名日益显赫,不能以老眼光怠慢他,君应去看望他。”鲁肃于是拜访吕蒙,酒至半酣,吕蒙问鲁肃:“君受重任委托,与关羽对阵,准备用什么计略以防不测呢?”鲁肃应付说:“随机应变。”吕蒙说:“现在蜀吴虽暂为一家,但是关羽是虎狼之辈,怎么能事先没有准备呢?”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条方略,鲁肃绕过席桌,拍着吕蒙的肩背说:“吕子明,我不知道君的才略竟到如此地步。”于是就去拜见吕蒙母亲,双方结为挚友。

吕蒙年幼时读书不多,每有大事,不愿写奏表上疏,常口授由人代笔。孙权曾经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都是当今正掌事当用的时候,应该多读书增加学问以开拓眼界。”吕蒙说:“在军中军务苦多,恐怕没有时间读书。”孙权说:“我难道要你们研治经书成为博士吗?只是要你们涉猎历史往事罢了。你们说公务多,怎么能比我还忙,我少年时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独没读《易》。到我任事以来,又反复温习三史和诸家兵书,自认为大有收获。像你们二人,天性聪明,学了必定有所长进,怎么会不读呢?要尽早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代历史。孔子说‘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索,没有什么用,还不如下工夫学习’。光武帝掌管兵马的繁重事务,还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年老了还好学。为什么惟独你们不能自己勉励自己上进呢?”吕蒙于是开始学习,他意志坚定,毫不倦怠,所涉猎的内容之广,甚至连旧儒生也赶不上。后为吕蒙学问长进,用兵谋略更加出神入化。鲁肃说:“我以前以为老弟只有武略,现在学识渊博,不再是过去吴下的阿蒙了。”看到吕蒙的进步,孙权常常感叹说:“人本身就能干却还能更加进步,像吕蒙、蒋钦这样,那是一般人不可比拟的。富贵荣显了仍能勤勉好学,沉于书传,轻财好义,这些美德都值得学习。这样的俊才作为国家栋梁,真是太好了吗?”

吕蒙不仅自己受孙权提携,他还提携别人,深深地知道用人之道。江夏(今武汉)太守蔡遗经常抢白吕蒙,使他难堪,但他毫不介意。豫章(今江西)太守顾邵去世后,孙权问谁可使用,吕蒙便推荐蔡遗去,孙权笑着说:“君要做祁奚(举贤不避仇)吗?”于是就用了蔡遗。甘宁平时暴烈好杀,不仅与吕蒙关系不好,而且又违抗孙权命令,孙权恼怒他,吕蒙说:“现在天下未定像甘宁这样的斗将难得,应当容忍他。”孙权于是对甘宁厚加笼络,甘宁也被孙权重用。

吕蒙后来定下奇谋,大败关羽父子,吴国因此收复了荆州。

(《三国志·吕蒙传》及《三国志·吕蒙传》所引《江表传》)等

放收自如乃用人之道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徐州)人。幼年好学,善写隶书,从白侯子安学《左氏春秋》,博览群书,很有才名,当时才士陈琳、赵昱、王郎等都与他关系密切。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徐州一带的人都纷纷南逃。张昭等人也南渡长江到了江南。当时孙策正在创业之时,就任命张昭为长史(助长兵马)和抚军中郎将(领兵征伐之官)。孙策领他升堂拜见自己母亲,好似多年旧友一样亲密。文武大事,孙策都委托张昭全权办理,非常器重。张昭每次得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奏报,当看到上面把功劳归之于自己时,就很犯难:隐藏不报吧,又怕孙策说他有私;若宣报上去,又不合适。孙策知道了此类情况,就高兴地大笑说:“古代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桓公总是称他仲父,然而成为霸主的还是齐桓公。今天大家都知道子布贤明,而我能重用他,那么成就功名的不正是我吗?”一直以师友之礼对待他。

孙策死前,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臣一起辅佐孙权。他上表汉皇室,请求原统属各城,原百官将校,都依旧不变。孙权年少,起初悲伤不视朝政,张昭对他说:“为人子弟,贵在继承先辈遗志,以成功业。如今天下混乱,群盗满山,您怎么能沉溺于哀戚,注重匹夫的儿女情长呢?”于是就亲自扶孙权上马,陈兵出征,然后东吴的众心便有所归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