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三国志
2590000000005

第5章 传世故事(1)

司马懿使诈骗曹爽

魏明帝时,司马懿官居太尉,权倾朝野。明帝卧床不起,遗诏命他与曹爽共同辅佐少子齐王曹芳。

曹爽身为宗室,与明帝关系十分亲密。受封武卫将军。明帝临终又拜他为大将军,齐王即位,改封武安侯,食邑一万二千户,特别恩准他带剑着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但是,太尉司马懿乃三朝元老,年高德迈,且握有兵权,因此曹爽对他心怀畏惧,待他有如父辈,事事不敢独断专行。曹爽的心腹丁谧为其出谋画策,让其弟曹羲出面,表奏齐王封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以明升暗降之法剥夺司马懿的实权。齐王年幼无知,诏命“太尉为太傅”。曹爽又任其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也都以列侯的身分随身侍从,出入宫禁。明帝时受到压抑的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人,曹爽一律委以重任,视为心腹。自此,曹爽得以专权,处理政事很少让司马懿参与。

司马懿为了避祸就称病不出,但暗中窥伺着曹爽的举动,准备东山再起。曹爽也并不放心司马懿的动静,李胜出任荆州剌史时,曹爽特地让他去面辞司马懿,借机察看一下这位元老是否真的染病。

司马懿接见了李胜。李胜客套道,自己没有什么功劳,却蒙恩回到本州任职,此次登门辞别,不料太傅垂恩接见,实属有幸。司马懿卧在床上,叫两个婢女侍侯在旁边,他伸手拿衣服,衣服却从哆哆嗦嗦的手上掉了下来;他又指着自己的嘴,意思是口渴,婢女送上粥,他拿杯的手直颤抖,粥都洒在了他胸口上。李胜见状,不禁流下了泪水,说道:“如今陛下年龄尚幼,天下全仗太傅。众臣都以为太傅是旧病复发,哪里料到贵体衰弱到如此程度!”司马懿缓了几缓,好容易呼吸顺畅了一点儿,这才说道:“我年纪大了,得了顽症,离死不远。您屈驾并州,并州接近胡地,好自为之,恐怕我们难再见面,叫人徒唤奈何!”李胜纠正道:“我是回到本州任职,并不是并州。”司马懿仍装糊涂,还是说:“您此番到并州,要努力自爱!”说话间前言不搭后语,好似连篇昏话。李胜再次解释道:“我是忝还荆州,不是并州。”这回司马懿似乎明白了一点儿,说道:“我到岁数了,神情恍惚,没听懂您的话。您此番还归本州任刺史,盛德壮烈,正好建功立业。现在该是与您相别的时候,我看自己气力渐衰,今后肯定无缘再会,因此想尽微力,设置薄酒,以叙生离死别之情。并让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与您结交。请您不要离开他们,不要辜负在下的区区心意。”说着便流下眼泪,呜咽起来。李胜也跟着连声长叹,说道:“我会听从太傅吩咐的,但要等待陛下敕命。”接着告辞离去。

李胜拜见曹爽,报告说:“太傅说话颠三倒四,嘴巴对不准杯子,指南边为北边。还说我作并州刺史,我回答是还归为荆州刺史,不是并州。与他慢慢说,总算有认识人的时候,知道我是去作荆州刺史。他又想为我设酒送别。不能就此舍去,应该等着他饯别。”说着起了恻隐之心,流泪道:“太傅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令人怆然。”

曹爽信以为真。两月之后,他们兄弟几个都跟随齐王出城朝拜高平陵。司马懿见机会来到,便率兵占据了武库,扼住了洛水浮桥,然后矫皇太后之命,问罪曹爽兄弟。曹爽兄弟无能,束手就擒。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大将军司马昭又进位相国,封晋公,加九锡。魏帝高贵乡公曹髦(máo)见大权一天天地被司马氏夺去,特别气愤。一天,他叫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之辱。今日我要亲自和你们去讨伐他。”王经劝阻道:“从前鲁昭公忍受不了季氏,去讨伐他,结果弄得自己出逃失国,身受天下耻笑。当今大权归于司马氏之门,已经为时好久了。朝廷四方都为他拼死效力。根本不考虑逆顺之理,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更何况陛下的兵微将少,陛下依靠什么去讨伐他?一旦动手,那还不是想除病患反而病患愈重了!大祸难测,还盟陛下三思!”曹髦怒火难平,从怀中扯出黄素诏书,掷于地下,吼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今日定当前去讨贼!”于是进入后宫去禀告太后。王沈、王业慌忙跑出宫去报告司马昭。

司马昭得信后,做好了准备。这时,曹髦仗剑登车,率领数百僮仆从宫中鼓噪而出。行至东止车门,正好遇到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zhòu)率兵堵截,曹髦的左右一顿呵斥,司马伷之兵四散奔走。接着中护军贾充又领兵在南阕下迎战曹髦等人,曹髦的僮仆被打得溃不成军,但曹髦仍然一边自称天子,一边挥剑乱砍。贾充兵不敢进逼,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事态危急,怎么办?”贾充厉声道:“晋公养你们这些人,正为了今日,你们还犹疑什么!”成济与其哥哥骑督成倅(cuì)便率部下向前冲去。成济边冲边回头问道:“要死的?要活的?”贾充答道;“要他死!”成济一矛戳去,给曹髦戳了个透心凉。司马昭得知曹髦的死讯,吓了一跳,他自己躺到地上,说道:“天下会怎样议论我呀!”太傅司马孚连奔带跑地赶往出事地点,枕着曹髦的大腿,痛哭着说:“杀陛下的,是为臣之罪啊!”

曹髦被杀后,太后下诏说此儿“悖逆不道”,“宣以民礼葬之”。但司马昭等人却叩头请求道:“臣等之心实有不忍。以为可加恩以王礼葬之。”太后恩准后,20岁的曹髦被埋在洛阳西北30里廛(chán)涧边上,围观的百姓指着坟头说道:“这就是前日被杀的天子啊!”

不久,司马昭又上书太后道:“高贵乡公率领随驾的将士。挥舞兵器,鸣金擂鼓,向臣处进攻,臣恐刀兵相见,便命令将士不准伤害他,违令者以军法从事。骑督成悴弟太子舍人成济,冲入兵阵刺伤了高贵乡公,以至于他命丧黄泉。臣已依照军法逮捕了成济。臣闻人臣守节,惟有一死;侍奉天子,义不逃难。这次变故突然,转瞬祸降,臣真想虽死不辞,听凭命定。但想到高贵乡公原本打算谋杀皇太后,倾覆宗庙,臣忝居大任,义在安国,担心纵然身死,罪责却越发严重。因此,臣想遵照伊尹、周公之权,平定社稷之难,当即反复命令,不准接近他的车驾,不料成济突入阵中,以致造成大变。臣哀伤痛恨,五脏欲裂,不知殒节何地才好。按照法律规定,大逆不道者,父母、妻子、同母兄弟一起斩首。成济凶顽悖道,乱国犯法,罪不容诛。特令侍御史逮捕了成济家属,交付司法部门结案定罪。”太后看毕后下诏道:“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一般人有不孝子,尚且告他处罚他,此儿怎么能还当人主看待呢?我是妇道人家,不明大义,还以为成济算不上大逆不道。但大将军心情恳切,出言凄怆,所以准你所奏。当颁告远近,使人均知原委。”

然而,成悴、成济兄弟二人却不肯伏罪就范,他们光着膀子爬上屋顶,狂悖傲慢,恶言恶语地破口大骂。司马昭手下人无法捉住他们,只好放箭,把他们射死了事。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等)

刘备隐悔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上表奏请封刘备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当时刘备正与袁术相峙,吕布乘机袭取了张飞守卫的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儿女。刘备引军撤至广陵,兵困粮绝,欲还小沛,于是与吕布议和。吕布让他返回徐州,一同进攻袁术。可是吕布手下众将都劝他杀掉刘备,吕布并不听从,反而把众将的主张告诉了刘备。刘备心中惊恐,想找个托身之地离开徐州。他请人劝说吕布,让他驻扎小沛,吕布准他前往。

刘备还归小沛,马上招聚离散的士卒达万人之多。吕布恨他招兵买马,亲自率兵攻打他,他只得逃奔曹操。曹操待他特别优厚,让他作豫州牧,重整旗鼓,东击吕布。没想到又为吕布部将高顺击败。建安三年十月,曹操亲自率兵征讨吕布,帮助刘备围困吕布于下邳,从而活捉了吕布。

曹操特别赏识刘备,刘备随他回许都后,曹操就表奏他为左将军,对他大加礼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曹操才高自负,蔑视群雄,而对刘备另眼相看,他认为刘备有雄才大略,决非池中之物。一次,他请刘备喝酒,大论起天下豪杰。当他问道谁可以称得上英雄时,刘备举出家门四世三公的袁绍,他不以为然地笑道:“方今天下,可以称为英雄的,只有您和我曹操啊!袁绍之流,何足挂齿!”刘备正在吃菜,一听此言,惊得勺和筷子都失手掉下。正好当时空中响了一声雷,刘备急忙遮掩道:“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真有道理呀。一声惊雷,竟然把我吓得这样。”

刘备为什么如此心虚呢?一是他确有角逐中原、称雄天下的野心,二是他当时秘密参与了车骑将军董承等人奉密诏诛曹操的阴谋。他既担心自己不甘蛰伏人下的野心败露,又害怕自己参与诛曹的阴谋被拆穿,所以曹操一语道破他乃“天下英雄”时,他有些情绪失控。

曹操也确实是位奸雄,他经常派密探监视在京诸将,看看是否有人聚在一起饮酒论事,如有,寻个借口把他打发了。刘备为防曹操,经常紧闭大门,在自家庭园里种芜菁,足不出户,不与别人往来。一次,曹操的密探上门窥视,等他回去报告后,刘备便对张飞、关羽说道:“我怎么会是个种菜的人呢?曹操听到报告后,肯定会产生怀疑。这个地方决不能再呆了。”当天夜晚,刘备打开后院栅栏,与张飞、关羽等人轻装飞奔而去。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曹操诈术世无双

曹操少年时就为人机警,擅长权术。他喜欢飞鹰走狗,不务正业,他叔父常在他父亲曹嵩面前告状,使他颇感头痛。后来在路上碰到叔父,他便装出脸歪嘴斜的模样,叔父很奇怪地问他怎么回事,他说突然中了恶风,叔父回家告诉了曹嵩,曹嵩吃惊之余,连忙喊来曹操,却见曹操脸面和平常一样,曹嵩问道:“你叔父说你中了风,已经好了吗?”曹操答道:“我本来就没中风,只是他看不惯我,所以才造我的谣。”曹嵩于是对弟弟产生了疑心。此后曹操再放荡,叔父告诉曹嵩,曹嵩都不再相信。曹操自此更加肆无忌惮了。

等到曹操成人率军领众时,他似乎明白了兵不厌诈的谋略,接人待物不实,屡以变诈成事。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引兵攻打吕布,在濮阳城里中了圈套,他飞马仓皇逃窜,不幸正撞在吕布的骑兵手上,正巧吕布的骑兵不认识他,问道:“曹操何在?”曹操顺手一指,骗他道:“骑黄马逃跑的那个就是。”这些人便放过曹操,向骑黄马的追去,曹操乘机逃出城去。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率军西征马超、韩遂。为了击败马韩联盟,曹操采用离间之计,便在韩遂身上做起了文章。韩遂的父亲与曹操是同年的孝廉,韩遂本人又与他为同辈的故人,所以韩遂在战场上与他见面时,曹操故意和他交马欢谈多时,话题不涉及眼前的争战,只是回忆京都的故旧。谈到兴头上,曹操拍手大笑,气氛渲染得很是热烈,好像沙场变成了宴会似的。韩遂回营后,马超问他:“曹操对您说了些什么?”韩遂答道:“没说什么。”曹操对韩遂如此热情,焉能不说什么,马超心下起疑。过几天以后,曹操又写信给韩遂,信中故意涂抹了多处。马超听说韩遂有曹操的信件,又追问信的内容,韩遂便把信拿给他看。他看到上面勾勾画画的,就以为韩遂为了隐瞒什么而作了改写,因此愈加怀疑韩遂背地在与曹操搞什么勾当。曹操见离间成功,马韩联盟出现裂痕,便择日会战,把马超、韩遂等打得落荒而逃。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造反,进攻许都,放火焚烧丞相长史王必营寨,王必受伤至死。曹操勃然大怒,把汉百官召集到邺,命令救火的站在左边,没救火的站在右边。众人以为参与救火的必然不会加罪,都站到了左边。曹操却认为“没救火的并非助长叛乱者,救火的正是奸贼”,下令把站到左边的人全都处以死刑。

一次,曹操率军讨贼平乱,仓库中的粮食不足,他私下问主粮官怎么办,主粮官答道:“用小斛分配,粮食就不会不够。”他深表赞同,说道:“好办法。”后来军中有人发现了分粮用的是小斛,举军哗然,都说曹操欺骗兵众。曹操便对主粮官说:“现在要借你的头来压一下兵众,不然事情不好收拾。”于是杀掉了主粮官,把他的头颅挂起来示众道:“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曹操喜用变诈之术,论者以为其“矫情任算”、“谲敌制胜”、“抑可谓非常之人”。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

曹操用臣不受谏

荀彧(yù),字文若,少年即被誉为有王佐之才。成年后因家乡颍川为天下要地,兵家必争之地,便率宗族前往冀州。占据了冀州的袁绍待以上宾之礼,然而荀彧考虑到袁绍不足以成大事,又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离开袁绍,投奔奋武将军曹操。曹操非常高兴,认为荀彧是自己的张良,马上任他为司马,当时他才29岁。

后来,在曹操征伐诸侯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荀彧确实起到了张良一般的作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击破了黄巾军。汉献帝自河东回到洛阳,荀彧劝曹操把献帝迎到许都,认为“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曹操听取他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大将军的要职。荀彧又为曹操推荐了荀攸、钟繇、郭嘉等谋臣策士,使曹操如虎添翼。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展开官渡之战时,军粮方尽,准备还兵许都,荀彧则劝说曹操坚持作战,不要撤军,而失去战机。后来,曹操果然以奇兵攻破了袁绍。建安六年,曹操击破袁绍后,想转兵攻击刘表,荀彧又劝他宜将剩勇追穷寇,穷追猛打袁绍。曹操按其计行事,大获全胜。曹操觉得荀彧与自己戳力同心,“发言授策,无施不效”,便于建安八年表奏荀彧的匡弼之功,封他为万岁亭侯;而且还把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曹操又在奏表中称赞荀彧道:“前与袁绍战于官渡之时,兵少粮尽,本欲退兵还许,但荀彧劝阻了我,建议与袁军对峙,研究进攻之策。在他的督促下,以奇兵击败了袁绍。这足见荀彧明察战败的关键,所献计谋举世无双。袁绍败后,我粮亦尽,因考虑河北难以攻取,便想南下征讨刘、袁。又是荀彧劝阻了我,使我乘胜猛追穷寇,消灭了袁绍势力,平定了四州。如果我在官渡之战中引兵撤退,袁绍必然会大举进攻,那时势将败北;其后,假如我挥兵南下,又必然导致丢失兖州、豫州,既无法成功取利,又会丢掉根据地。因此,荀彧的两条计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略杰出,功劳卓异,我真是赶不上他。先帝重视运筹帷幄之功,轻视攻城略地之捷。前赏荀彧,不足以酬谢他的丰功伟绩,恳请陛下重新评议,扩大他的封邑。”于是,献帝给以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