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三国志
2590000000006

第6章 传世故事(2)

曹操屡次上表称颂荀彧的军功,是因为荀彧忠心辅佐他。等到荀彧未能从他的切身利益出发进言时,他便态度冷淡下来。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封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他们私下询问荀彧的意见,荀彧却不赞同,他主张曹操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野心勃勃的曹操根本听不进去他的主张,觉得这样的人再加以重用对自己不会有任何好处,从此内心对他的不满。当时正好征讨东吴孙权,曹操就乘机表奏汉帝,把他从天子身边调到了军中,以免他的主张影响了汉帝。曹操率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他清楚自己已经失去了曹操的信任,终日抑郁寡欢。曹操装作关心他病情的样子,叫人给他送去一盒食品。荀彧打开一看,里边竟然空空如也,他知道曹操的意图,于是饮药而死,死时50岁。

(《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等)

魏文帝羞死于禁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因很有将才,将军王朗把他推荐给曹操后,被任为军司马,后升为严虏校尉。曹操征讨张绣时,出师不利,先行逃回舞阴。曹军兵众乱成一团,各自纷纷抄小路去找曹操,只有于禁所部数百人且战且退,虽有死伤却整然不乱。未到舞阴时,于禁遇到一批青州兵抢劫,便狠狠教训了他们一顿说:“青州兵也是曹公的队伍,你们怎么竟干下强盗的勾当!”这批青州兵连忙跑着去向曹操告状。于禁率领部下撤到舞阴时,并没有马上去见曹操,而是首先安营扎寨。有的人提醒他道:“青州兵已抢先告你了,你该马上见曹公,为自己辩解。”于禁道:“现在追兵在后,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赶上来。如果不事先安营设防。怎么迎敌?何况曹公头脑清晰,岂容他们诬告!”等挖好战壕设下营寨后,于禁才去拜见曹操,说明原委。曹操高兴地夸奖他道:“将军临`危不乱,制止暴行,设置壁垒,操守不可动摇,古时名将也比不上你呀!”于是表奏他历次立下的战功,封他为益寿亭侯,后来,在征讨袁绍的战斗中,于禁又因战功累累拜为裨将军、偏将军;因讨平昌豖希(xī)而升任虎威将军。当时,于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并为名将,曹操每次出兵都轮番任他们为先锋。于禁治军严整,在士兵中颇有权威,因此又升为左将军,食邑五百户。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派曹仁去樊城讨伐蜀将关羽,又叫于禁协助曹仁。时值秋季,大雨连绵,汉水横溢,平地上的洪水都有数丈深。于禁、庞德等人被洪水围困在一块高地上,欲战不能,欲逃无路。关羽乘坐大船生擒了于禁、庞德等人,于禁贪生怕死,投降了关羽;而庞德宁死不屈,被杀身亡。消息传到长安,曹操深为遗憾,哀叹良久后说道:“我和于禁相处了30年,没想到他在危机关头竟然连庞德都不如!”不久,关羽又被孙权擒获,于禁也就一起被带到东吴。

曹操死后,太子曹丕即位为魏王。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是为魏文帝。第二年,孙权向魏俯首称藩,并且把于禁送还魏国。魏文帝接见于禁时,见他已须发雪白,面容憔悴。看着这位先帝的老臣哭哭啼啼地拜伏在自己的面前,文帝心中涌起了恻隐之情,便想原谅他叛国的过错。加之文帝初登御座,倘若原谅他岂不又获宽容大度的圣主英名?所以,文帝下诏道:“从前荀林父于邲(bì)败北,孟明视在崤丧师,而晋成公、秦穆公不废其职,让他们官复原位。其后晋获狄土,秦霸西戎。区区小国,尚且如此,何况我魏这个万乘大国?樊城之战的失败,是因为水患所致,不是战术的原因。因此,令于禁官复原职。”

但是,文帝事后总感不畅。他不愿意一位叛臣降将时时出现于朝中,更不希望别人以子禁为楷模。然而,赦免于禁的诏命己下,总不能收回成命,杀掉于禁。于是,他想出一条计策,即封于禁为安远将军,再派于禁出使东吴。行前,让于禁先去邺城拜谒曹操的坟墓高陵。文帝事先又派人在高陵画了一幅壁画,内容描述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情景。于禁拜谒高陵时,看到这幅壁画,直觉得羞愧难当,旋即发病而死。魏文帝终于以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除掉了厌恶的叛臣。

(《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及注引《魏书》)

孔明废李严为民

南阳人李严以颇有才干称名于世。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李严被刘备召到永定宫,官拜尚书令。刘备病重将死,特地把他和诸葛亮叫到面前,遗诏命以辅佐后主刘禅之事。后主刘禅即位,加封他为都乡侯、光禄勋、前将军。诸葛亮想率军驻扎汉中,便让他统领后方,屯驻江州。李严非常佩服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诸葛亮也很看重李严的性格才能,两人时有书信往来,相互引为知己。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李严升任骠骑将军。因魏将曹真企图兵分三路进攻蜀国,诸葛亮便命李严率领两万人赴守汉中,并且表奏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接管李严在江州的军政。建兴九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任李严为中都护,主持后方政事及催办粮草。

当正值阴雨天气连绵不断,道路泥泞难行,无法及时输送粮食。李严担心因此受责,便想出一个花招。他先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去假传圣旨,召诸葛亮撤军。等诸葛亮领旨回兵时,李严又故作惊讶,散布说“军粮充足,何以撤兵”,想借此推诿自己后勤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不愿进兵的过错。而且,他还上表欺骗后主,说诸葛亮是“伪装撤退,以便引诱敌军前来,再与之作战”。诸葛亮撤军后,把双方前前后后亲笔写下的信件公文都拿了出来,铁证如山,罪在李严。李严无言以辩,只好坦白认罪。

李严自刘备死后,劣迹渐生。诸葛亮对此早有察觉,但因他是先帝托孤重臣,自己与他又素为相知,所以一直以诚相待,对他父子委以重任,希望借以感化他。这次,李严公然欺上瞒下,贻误军机,诸葛亮觉得不能不绳之以法。于是,他上表后主,说明原委:“自先帝去世后,李严在各任所,专门考虑私利,安身求名,置国事于不顾。当臣北向出兵时。想调李严兵镇守汉中。而他百般刁难,不听从调遣,并且要求出任巴州刺史以管领五郡。去年臣欲西征,想让他主管汉中,他却对司马懿等的征召表现出兴趣。臣知道他是想乘臣出兵之际逼臣取利,所以臣才表奏其子李丰主管江州,给以礼遇重位,以换取他服务于一时,李严到汉中后,总理诸事,群臣上下都怪臣待他太为优厚。其实臣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大业未定,惩治李严的缺失还不如表彰他。然而,臣没料他到竟然本末倒置到如此地步!他的罪责,如不惩处,将危害国家。为臣不敏,余不赘言。”于是,罢免了李严的一切官职,以平头百姓的身分把他流放到梓潼郡。

事后,诸葛亮仍然感到心情沉重,李严虽有大过,但毕竟是个人才。所以,他在给李严的儿子李丰的信中,嘱他“宽慰都护(李严),勤追前缺”;如能深刻反省,今后或许“否可复通,逝可复还”。李严确实也等着诸葛亮重新起用自己,未料三年后诸葛亮魂归西天,李严知道他人再不会记得自己,因而心怀抑郁死。后人习凿齿曾有评曰:“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等)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跟随刘备入川后,官拜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他才气见识过人,酷爱兵法。丞相诸葛亮认为是个奇才,对他非常器重。但是,刘备却觉得他华而不实,不能委以重任,临死之前曾告戒诸葛亮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望你仔细观察他。”诸葛亮不以为然,委任他为参军,常常召见他谈论兵事,有时从白天谈至深夜。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征讨南方,马谡给他送行,一直送出了几十里。诸葛亮临行时问道:“你我共事多年,今天想再听听你的主意。”马谡答道:“南蛮凭仗其地险要,一直不肯俯首称臣。即便今天打败了他,明天他还会反叛。如今丞相正举国北伐,与强敌周旋,他们知道我国内部空虚,也就更会加速反叛。如果把他们斩尽杀绝,消除后患,既有背仁者之心,又难仓猝成功。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望丞相使他们心悦诚服。”诸葛亮采纳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平定了南方。

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周围的人都主张任老将魏延或吴壹为先锋,诸葛亮却独排众议,选拔马谡督军在前。马谡率兵行至街亭,未按诸葛亮的部署行事,结果败于魏将张郃之手。诸葛亮大军不得已引兵撤回汉中。

马谡违反军令当斩,临刑前上书诸葛亮道:“明公视我如子,我视明公如父。望明公深念殛鲧兴禹之义,使我与明公平生的交谊不因此事受到伤害。如能如此,我马谡即使死也无恨于九泉之下了。”处刑时,十万兵众都为之流下了泪水。诸葛亮含泪亲临马谡的丧礼,同时按照他的遗愿,抚育这位平生至交的遗孤。

后来蒋琬来到汉中,对诸葛亮斩马谡很不理解,说道:“以前,楚国杀掉得臣,事后文公的高兴劲儿不言而喻。如今天下尚未平定,却杀掉足智多谋的贤士,难道丞相不觉得可惜吗?”他的话正戳到诸葛亮的伤口上,诸葛亮流着泪水说道:“孙武之所以能够天下无敌,就是因为他执法严明。正因为此,杨干扰乱法令,魏绛才杀掉了他的仆人。现在四海分裂,争战刚刚开始,如果再废弃军法,何以征讨奸贼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含情育遗孤后,又上表自责,按《春秋》将失责帅的古义,责备自己“授任无方”,“自贬三等”,降为右将军。

《三国志·蜀书·马谡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释怨封官

刘巴,字子初。少年时即以才名闻诸遐迩,但为人孤傲,不愿轻意屈身就人。荆州牧刘表曾几次召他为官,他都不肯答应。刘表本来与刘巴的父亲刘祥关系恶劣,刘巴又屡次拒绝到他麾下任职,于是便起了歹意。一次,他派人拘捕了刘巴,暗中又唆使刘祥原来的亲信多次向刘巴通风报信,说“刘表想杀掉你,不如和我一起逃生”。刘巴听后,不为所动,刘表才决定不杀他。

后来曹操率军征伐荆州,刘备逃奔江南,荆楚不少贤人高士都投奔到刘备帐下效力,刘巴却偏偏北上归附了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掾,并让他前去招降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不巧刘备已经占领了三郡,刘巴说降不成,欲归路断,便打算南下交阯,转道北附曹操。当时诸葛亮劝他投奔刘备道:“刘玄德雄才盖世,据有荆土,天意人心,莫不归德。足下还想去哪儿呢?”刘巴答道:“我受曹公之命而来,不成当还,这是我应尽的职责,足下不必空费口舌!”刘备听说后,心中气恨。

刘巴到交阯后,与太守计议不合,便寻路北上,途中被益州牧刘璋手下的人捉住。刘璋一见大喜,便把他留在身边,凡有军机大事,总先征询他的意见。当法正劝说刘璋接纳刘备时,刘巴劝阻刘璋道:“刘备不是寻常之辈,接纳此人,必遗害无穷。”但刘璋没有听从,他接纳了刘备后,又采纳了臣子请刘备讨张鲁的建议。刘巴知晓刘备意在吞蜀,便又劝阻刘璋道:“如果让刘备征讨张鲁,那无异于放虎归山!”刘璋则以为刘备为仁厚长者,把刘巴的劝谏当作了耳旁风,结果终使成都陷于刘备之手。

刘备见刘巴不仅不肯归顺自己,而且还一再出歪点子与自己作对,不禁对刘巴产生了满腹怨恨,但到底爱才之心使他消释了怨恨之情,再加上诸葛亮屡为刘巴说情,因此在攻陷成都之际,刘备号令三军道:“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及定益州,刘备先任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称汉中王后,又任他为尚书,代法正为尚书令。刘巴平素清廉自洁,不治产业,平时又“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场合,不肯轻言滥说,颇得刘备的信任。待刘备称帝后,凡是诏告皇天上帝、后土神袄的祭祷文字,以及各种文诰策命,无一不出自刘巴之手。刘备释恨封官,从而得了一位称职的代言人。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等)

曹操不责毕谌叛逃

东平寿张人张邈少年就有侠肠义胆,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所以,不少士人都归于他的门下。曹操、袁绍都与他关系不错。

张邈为陈留太守时,董卓作乱,他曾与曹操一起首先兴兵征讨董卓。在汴水之战中,他曾派卫兹带兵追随曹操。袁绍当上各路义军盟主后,傲慢不逊,张邈看不惯,便责备了他。他心怀不满,让曹操杀掉张邈。曹操却不答应,认为张邈是亲密的朋友,天下未定,不应自相残杀。张邈见曹操这样对待自己,很是感激。曹操征伐陶谦前,曾对家人说:“我如果回不来,你们可去投奔张邈。”等他战罢回来,见到张邈,二人激动得泪眼相对,由此足见其亲密的程度。

然而,后来因为张邈招待过离开袁绍的吕布,袁绍越发痛恨张邈,所以张邈内心颇为不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的部下陈宫、许汜、王楷与张邈的弟弟张超密谋反叛曹操,陈宫劝说张邈道:“如今群雄并起,天下分崩离析,您率周围千里区域内的兵众,占据中心地域,抚剑顾盼,也足以为人中豪杰,然而您却受制于曹操,这岂不太低下了吗?如今州中军队已随曹操东征陶谦,您何不乘此机会,请求英雄善战、所向无敌的吕布,共守兖州,坐观形势的变化?这正是纵横当世的时机啊!”张邈认为有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陈宫于是率领屯驻东郡的部队,迎接吕布,让他充任兖州牧,据守濮阳。

当时,东平人毕谌任曹操的别驾。张邈叛变曹操后,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兄弟、妻子、儿女,意欲胁迫毕谌叛离曹操,为自己效力。曹操见状,便对毕谌说道:“你老母亲被张邈劫作人质,你还是到他们那儿去吧。”毕谌急忙叩头表态,说自己绝无二心。曹操非常赞许,被他明大义不顾亲的行为感动得眼泪直流。但他何曾料到毕谌的表态并非由衷之言,毕谌出了营门后,竟径直逃到张邈处。

曹操回军征讨反乱的张邈、吕布、陈宫等,耗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终于收复了失陷的城池,大破吕布于钜野。同时,叛离曹操、投奔张邈的毕谌也被曹军活捉了。原来的同僚都不禁为毕谌捏了一把汗,担心曹操要对他从重治罪。然而,曹操却说道:“人要是孝敬他的双亲,岂不也忠于他的君主吗?这样的人正是我所希求的。”他不仅不诛杀曾经叛变自己的毕谌,反而任命毕谌为鲁相。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

曹操爱贤而用之

王脩,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为人忠贞,足以矫俗。袁谭在青州时,召其为治中从事,后又任其为别驾。袁绍死后,袁谭、袁尚兄弟不和。袁尚率兵进攻袁谭,袁谭军败,王脩带领兵众前来相救,袁谭深受感动。不久,袁谭又想起兵进攻袁尚,王脩劝阻道:“兄弟之间互相攻击,这是自取灭亡之道。”袁谭听了很不悦,但心知他是忠于自己的,便又问道:“有什么计策没有?”王脩语重心长地说道:“兄与弟就像左右手一样。比如人要格斗时先砍断自己的右手,然后说‘我必胜’,这样干能行吗?连兄弟都弃而不亲,天下人有谁会亲近他!您手下原本有人从中挑拨离间,好坐收渔利,望您塞耳勿听。您如果杀掉几个佞臣,再与袁尚重修旧好,兄弟携手,防御四方,那就可以横行天下了。”袁谭听不进去,继续与袁尚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