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晋说新语
2618000000073

第73章 026.石火光中寄此身

帝览《魏书》,至高贵乡公事,叹曰:“君子日月,致人效尤。”

………………………………

昨天孙盛调戏小绍,却不想小绍避实就虚,反倒吃了个闷亏。

少年心性,没有服软的道理,今天他又磨刀霍霍,准备卷土重来。

昨天的话对他颇有启发,只是他自视学贯百家,被一个小儿教训,实在是不服气。

圣人这顶帽子不是人人都吃得消的,谁能保证自己当的起万世华表?妄加褒贬,万一后人嘲笑的对象,不是被褒贬的人,而是鼠目寸光的自己呢?一想到这点,孙盛就芒刺在背。

只是翻开课本,孙盛一乐:哈,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你小子惨了。

上课了半个时辰,孙盛忽然举手。周顗示意他起来说话。

孙盛站起来,眼角瞥着小绍说:“请问太真师父,何谓‘天命未改’?”

温峤不虞有他,便解经义道:“成周七百年,尚有三百年国祚。”

孙盛接着问:“若是以卜筮为信,武王何以伐牧野?向之所非,今之所是耶?”

温峤解道:“在德不在鼎,天祚明德,有所止。”

孙盛的目的正在于此:“若是以不德代有德,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然否?”

温峤捷才,却不意被孙盛绕进去了,只得摇头苦笑:“是的,坐下吧。”

晋代魏兴,是当朝忌讳的话题。但我议论前朝,总不能深文罗织吧。要是杯弓蛇影,以为讽刺时事,反倒显得欲盖弥彰了。

这也是借了昨天小绍的话,“后人自说”嘛,咱们就来好好说说。

小绍无语。他虽然对祖先没有多少敬意,但这事说来毕竟难听。

一众同学听了,脸上都是憋着不敢笑,司马汶却是没有听懂,也难为她无忧无虑的了。只是此时却不好跟她解释。

小绍好半晌,憋出一句话来:“秦灭成周,二世而亡。汉代嬴秦,迭代四纪。故德在己不在彼。”

其实秦国的灭亡,在于对集权国家郡县制认识的偏差,而将秦国变成了一台臃肿的战争机器,最终加速崩溃,和德行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小孩子打嘴仗嘛,不需要太严谨。

孙盛心中大是畅快,却没想到司马汶被小绍一点,总算听懂了。中午吃饭时脚上一勾,摔了他个狗吃屎。

小绍冷眼旁观,大摇其头:现在的小孩太熊了。却不知他在别人眼里是最熊孩子的一个。

王羲之从瓜洲回来后,又闭门十日,总算恢复动笔了。他仿佛大病初愈,下笔缺乏腕力。但小绍能看出,他笔势之间,比往常多了一层流动。难得王羲之复健期间,动作缓慢,小绍便跟着学习参详。

他一边写,一边思考着“在德不在鼎”的问题。得国不正,难免有效尤者。积善成名,积恶灭身。自己固然要为后代留下好名声,但眼下的问题却是如何还清先代的欠账。

吴兴孙氏和自己已是死仇,再说反复作死在先,实在没有优抚的必要。(孙盛是太原孙氏)

刘氏宗亲,安乐公倒是善终了,倒也没什么化不开的仇怨。

若是能寻得魏武血脉,继其香火就好了。

想到这里,小绍摇头笑了笑:真是电视剧看多了,真有什么血脉,曹丕杀一拨,司马昭杀一拨,哪里轮得到自己捡漏?

………………………………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