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109

第109章 太宗篇·就怕流氓有文化

算起来,侯君集虽然出道比较早,但在隋唐之交那个风云际会的年月,各路猛人层出不穷,实在没有太多可以给他露脸的机会。

好在他在加入大唐阵营后,一直追随在李世民左右,尤其在李世民抢班夺权的关键时刻,他站到了最关键的位置,直接参与到了玄武门的斩首行动中。

这次成功的政治押宝,也让侯君集瞬间身价倍增。李世民登基之后,他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一起,被列为五大一等功臣,直接一竿子捅进了大唐权力中枢。

在许多人看来,侯君集的上位纯粹就是一次政治投机。谁都清楚,这位仁兄早年不仅大字识不了几个,而且连射箭这种习武基础科目都学不会。文不成武不就,说的就是他这号人。

不过这些缺点在李世民看来却统统都不是事儿,因为他在侯君集身上看到了一个更加珍贵的优点:这是个能成事儿的人!

这的确是个十分了不起的特点。很多时候,一个人能不能成事儿不在于他是否品学兼优,是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在于他是否具有那种敢想敢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品格。借用我党的一句经典口号,就是要能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而这恰恰是侯君集的长处。

或许是感觉到了自己能力上的短板,为了确保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侯君集拿出了他那股敢咬牙的狠劲,在李世民的安排下,跟随李靖用心学习兵法。

都说名师出高徒,更何况是李靖这种泰斗级军事专家。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侯君集很快领悟了用兵的精髓,完成了从武夫到将帅的转变。在平定吐谷浑一战中,侯君集更是将他那原本顽强的性格和从李靖那里学来的兵法融合发挥到了极致,一战成名。

得胜回朝后,侯君集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抓官员选拔考核。尽管此时的侯君集终于继李靖、长孙无忌等人之后,成为贞观年间又一个成功做到出将入相的大臣,但实际上比起李靖、长孙无忌,他多少还是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

要知道,在唐代,选拔官员上来就是“身言书判”四个硬指标。身就是看颜值,长相抱歉的直接可以歇了;言则是看语言表达能力,那些说都不会话的兄弟也可以安了;书自然就是指书法,像兄弟我这种狗爬字显然是要滚粗的;而判就是考察断案的能力,作为县大老爷们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熟读律例、明察秋毫的本事当然也是必备条件。

所以,想吃吏部尚书这碗饭,没点实打实的学问根本撑不起场子。

不得不说,侯君集的确是个对敌人狠,对自己更狠的主。一番恶补之后,这个行伍出身的大老粗硬是逼着自己灌了一肚子墨水。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好勇斗狠的劲头、坚韧顽强的意志力再加上必要的文化,不用我说你也能想象出如今这家伙的身上拥有了何等强大的破坏力。

而李世民似乎也知道,是到了让侯君集这颗高爆炸弹发挥威力的时候了。只要把他往西边一丢,那么高昌的问题就完全不会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