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115

第115章 太宗篇·乱象渐显

当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李泰将自己主持编写的《括地志》亲手呈献给李世民的时候,朝廷上下每个人似乎都嗅到了一丝别样的味道。

这么多年,皇帝陛下对这个二儿子的宠爱大家可都是看在眼里的。比起那个堕落中的太子李承乾,如今的李泰怎么看都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光彩夺目。

如果李承乾顺利接班,那一切都是规定动作,大家自然也没啥好处可捞。但若是能将如今这个势头正旺的二皇子扶上台,那这份拥立之功可就海了去了。

于是,包括柴绍的儿子柴令武、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在内的一大帮政治投机分子,开始渐渐聚拢到了李泰的周围。而这帮人的目的也很明确,把太子拱下台让二皇子李泰继位,然后大家一起跟着新老板发家致富奔小康。

想法固然丰满,但现实却依旧很骨感。

凭着李泰的本事,想进化到2.0版的李世民,估计就算他打从娘胎里开始修炼也不见得赶趟。

但李泰的粉丝们还是选择性地无视了这个现实。这也难怪,一次押注,就能赢下几世富贵,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个极具潜力的风险投资项目。更何况此时东宫那边还传出了一个重大利好消息:李承乾染上了足疾,而且就后来的病情发展看,估计应该不是脚气、鸡眼之类的小问题。

很快,在一系列精心的设计下,各种关于李承乾行为不端的小报告开始通过一些或明或暗的渠道被巧妙地传到了李世民那里。而在这之前一直稳坐钓鱼台的李世民,此时也渐渐觉察到,势头似乎有些不对。

一直以来,李世民给予李泰的种种优待完全出自一个父亲对儿子那种天然的爱。正因为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李承乾未来将会获得那至高无上的皇权,所以才对李泰倍加呵护,他只是简单地希望自己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种做法却给大臣们传递了一个非常错误的信号。

现在如果不抓紧时间纠正,将来必定会酿成大乱。

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李世民立即开始采取补救措施,试图重新稳住太子日渐动摇的地位。

要解决活人的问题,最方便的法子当然还是先从死人身上做文章。李世民先是颁布旨意,恢复死去大哥李建成的太子地位,随后又按照太子的礼节,将其遗体重新进行安葬。与李建成一同恢复名誉的,还有巢王李元吉。

当然,这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暗示,为的是让大家知道,我李世民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忠实维护者。

接着,李世民又在公开场合表态:“太子虽有足疾,并不影响走路,何况太子有子,依照礼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李承乾的儿子李象。”

不管李世民是不是真的将李承乾的儿子当作了接班的备选项,至少他的话已经明确表达了一个意思,他要力挺李承乾。

或许是觉得自己这一连串的表态还不能彻底打消某些人的非分之想,李世民决定,再给太子撑上一顶实实在在的保护伞。

李世民选择的这顶保护伞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贞观名臣——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