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117

第117章 太宗篇·必须得到我想要的

让魏征这样一个办事既讲原则,又讲技巧的聪明人教导太子,无疑比那些整天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教条先生们要好得太多。而综合看,魏征也的确有足够的声望和办法能够保得太子一路平安。

但不幸的是,这个任命来得实在有些太迟了,此时魏征已经身患重病。他无奈地告诉李世民,自己可能时日无多,恐怕无法完成教导太子的重任。

面对魏征的推辞,李世民依然不肯轻易放手。在他看来满朝文武虽多,但能够在这个时候力挽狂澜的却只有魏征一人。

李世民随即下诏,引用汉代吕后以商山四老陪伴太子的典故,告诉魏征,你只需要接受太子少师的任命就足够了,哪怕你卧病在床一样可以保全太子。

然而魏征的身体状况其实比李世民想象的还要糟糕。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在接受太子少师的任命仅仅三个月后,魏征便因病离世。

原本李承乾以为顶着魏征这块金字招牌,自己终于可以过上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日子了。谁成想安稳日子刚过了没几天,居然就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这让他顿时陷入无比的焦虑。

怎么办?难道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皇位离自己越来越远?

就在李承乾几乎绝望的时候,另一位貌似关键先生的人来到了他的面前。

高昌一战,侯君集就此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但综合后面发生的事情看,这应该不是一句值得高兴的话,因为过了巅峰剩下的肯定就是下坡路了。

得意中的他分分钟就暴露了自己那流氓本色,先是纵兵在高昌各个城池大肆劫掠,而后居然又将当年班超在这里留下的石碑磨平,再刻上自己的功绩。

侯君集这一系列行为让李世民大为恼火,虽然念及功劳,最终免去了对他的处分,但征讨高昌的功劳也不了了之。

这个结果,让侯君集倍感失落。

在侯君集看来,纵兵抢掠那是为了保持士气,反正抢的又不是自己家,这算哪门子错?至于刻碑,那也是为了宣扬大唐的国威,就算不该损毁文物,但绝也不至于为这点事儿就一笔勾销了自己征伐高昌的功劳吧!

按照他原本的期望,凭着这次出兵高昌的表现,回朝之后立马就应该成为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可最终的事实却是,他不仅在官位上原地踏步,而且声望比起房玄龄、长孙无忌、李世勣这几位依旧是差着好几个段位。

很多时候,人就怕有想法。尤其对侯君集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人,希望落空这种事儿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即使面对千难万险,他也坚定地要把心中的想法变成现实。

高昌之战的结局让侯君集意识到,单凭沙场上的厮杀恐怕很难支撑自己到达理想中的高度,想要更进一步,就必须在官场上做出点文章。

于是,原本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在这一刻改行成了一个野心家。他要通过李承乾的上位,来拿到自己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