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123

第123章 太宗篇·必须面对的对手

十年后的事儿咱们回头再说,因为眼下就有人要为错误的判断去买单。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七日,所有的悬念随着李世民的一纸诏令终于尘埃落定。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储君争夺战中,原本最不被看好的晋王李治在最后关头神奇逆袭,成为最终的赢家。此后六年里,他将以帝国未来继承者的身份,稳坐太子宝座。

而作为失败一方,李泰输掉的不仅是曾经触手可及的太子头衔,连他名字前原本那一长串的官位也都被李世民一次性统统收回。

看上去似乎挺惨,但比起当年的李建成、李元吉,李泰和李承乾应该还算幸运。

在处理太子争斗问题上,李世民显然比他老爹李渊做得更漂亮。因为李世民深刻地认识到,要让子孙活命,那就只能让他们一无所有。

面对最高权力的诱惑,所有道义、原则都会变得那样苍白无力,所以这么做看似在打压,实则在保护。

至此,贞观年间最大一场政治风波总算告一段落,然而这件事情的影响却才刚刚开始。

从小到大,李治在李世民的眼里都是一个软弱的孩子。

而如今这个软弱的孩子却成了整个帝国未来的继承者。无论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还是从一国之君的角度,李世民都下意识认为,自己应当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帮李治解决掉他日后可能会遇到的麻烦。他要想方设法让帝国在自己的手上变得更加稳固。

于是,在贞观十七年太子事件发生之后,李世民渐渐少了之前的那份从容不迫的气度。

在这之前,李世民一直秉持着谋定而后动的行事原则。无论是平定北方的东突厥,还是经营西域的丝绸之路,他都力求做到以最小代价换得最大胜利。

在这之后,李世民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则开始变得急迫起来。

更要命的是,自从长孙皇后与魏征离世后,满朝文武便再也没有一个能时时规劝住李世民的人出现。至于褚遂良,虽然他在名义上接替了魏征,而且很多时候也算是个敢说话的人。

不过敢说话不等于会说话,更不等于能说对话,在这一点上他比起魏老爷子,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选手。

如今放眼天下,北方的东突厥十几年前就已经消停,西边的西域诸国也在大唐强有力的攻势下逐步归附,唯一不怎么服气的,就只剩下一直霸占着辽东半岛的高句丽。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高句丽其实和今天朝鲜人所谓的祖先高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高句丽是一个从西汉时期就活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如果简单一点理解的话,高句丽更加类似于后来契丹、女真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原始版本。

只不过与契丹、女真不同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同中原政权对抗中始终没有讨到太多便宜,所以高句丽最终别出心裁地将扩张方向转向了朝鲜半岛。

当然,作为中华文明圈的一份子,高句丽从来也没打消有朝一日入主中原的念头。在汉帝国崩溃后,中华大地陷入了几百年的大分裂时代,而高句丽也趁此时机,开始了对辽东地区的蚕食。

到了隋唐时期,高句丽不仅占据了今天辽宁、吉林全境,连三分之二个朝鲜半岛也在它的实际控制之下。

想想大宋,再想想大明,一个如此强悍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对中原王朝意味着什么,想必不用我多说大家也能领悟。

正因如此,当年杨广才吃了秤砣铁了心,宁肯拼上血本,也要坚决将其灭之而后快。

可惜尽管杨广前后动员了上百万的军队,压上了整个王朝的气运,但最终依旧落了个惨败而归的下场。

讲道理,杨广输这么惨既不能说党国无能,也不能说共军太狡猾。关键的原因其实只有一条,这片地儿实在太冷。

无论之前打得多顺,只要中途对方随便守住一个据点,将战事的节奏拖下来,等到冬季来临,那么进攻的一方就只能老老实实选择撤兵。

这简直就是在高纬度地区作战中的一个死结,别说杨广没能耐破局,就连当年打遍欧洲无敌手的第三帝国对此也照样没辙。

而如今,李世民要征服的,正是这样一片充满危险与挑战的苦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