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124

第124章 太宗篇·征伐,yes or no

找人打架自然还是要先讲究个出师有名。好在借口这种东西,只要想找,从来就不存在找不到的情况。

果然,就在这一年,一名从朝鲜半岛远道而来的使者为李世民送上了一个堪称完美的出兵理由:新罗在百济的进攻下危在旦夕。

百济和新罗干仗,挨着大唐和高句丽啥事儿了?

别说,还真挨着了。

为了阻止高句丽将整个朝鲜半岛全盘吃下,长期以来,大唐都极力扶持位于朝鲜半岛东南角的新罗,将其作为牵制高句丽的重要力量。

而位于半岛西南角的百济,因为垂涎新罗的地盘,则与高句丽搞到了一起。这次百济大举入侵新罗,便是高句丽在背后支持的结果。

小弟在外面受了欺负,当大哥的还有什么理由不抓紧帮忙出头呢?

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李世民当即派遣使者,向高句丽发去了一份最后通牒:立刻让百济撤兵,否则就让你好看!

面对这份通牒,高句丽的答复也很简单:这边的事儿不用你们瞎操心!

值得一提的是,做出这个回应的并不是此时高句丽的国王高藏,而是国王手下一个名叫渊盖苏文的大臣。

不是国王陛下偷懒不想干事儿,实在是这位渊盖苏文太过强悍。

就在一年前,渊盖苏文发动政变,不仅亲手杀死了前任国王高建武,而且还当众碎尸并把尸体丢进了水沟。

对自己的君主尚且如此,可想而知,这普天之下哪里还有他渊盖苏文不敢得罪的人。

当然,得罪人不要紧,要紧的是有没有本钱为接下来的后果买单。

渊盖苏文有这个本钱吗?答:他确实有。

综合以往与中原政权交手的战绩,虽然高句丽没占啥便宜,但至少也没吃太大亏。仗着城池坚固,加之地处偏远、气候寒冷,在与中原军队的历次对抗中,高句丽基本总能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局面。

既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勇猛彪悍,又有中原农耕民族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占据着天时、地利的高句丽的确不同于之前任何一个对手。李世民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但越是困难,他就越有必要去解决。当初隋文帝杨坚没能解决高句丽的问题,传到隋炀帝杨广手上果然玩砸了。如果不想前朝旧事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那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出马摆平。

然而李世民决定攻打高句丽的主张却遭到了以褚遂良为代表的一批朝廷重臣的反对。尤其当李世民提出要御驾亲征之后,几乎所有大臣都加入了反对的阵营。大家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首先这场输赢难料的战争势必消耗巨大国力,其次皇帝亲临战场不仅人身安全难以保障,而且不利于国内政局稳定。

有隋炀帝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这些理由简直就无需辩驳。但李世民依然坚持了自己的主张,以往的胜利让他坚信,自己完全有能力超越前人,一次性解决高句丽的麻烦。

很可惜,真理并不是每一次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这场征伐高句丽的战争,远比李世民想象的更为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