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127

第127章 太宗篇·买单者

辽东一战虽然唐军最终落了个无功而返,但好在李世民这次并没有像表舅杨广那样,押上整个帝国的全部家当,加上终究家大业大,所以哪怕战场上吃点亏,也还远远没到国本动摇的地步。

但失败总会有后果,而且多半不会是什么好事。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十月,当李世民和他的征辽大军顶着刺骨的严寒终于退回了位于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的大本营时,没有人想到,即将为这次失利买单的,竟会是一批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任何过失的当朝重臣。

第一个踩雷的是当时总管吏、礼、户部三尚书的侍中刘洎(读既)。

说起来这位仁兄不光政务能力极强,而且在贞观年间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从武德年间归顺大唐后,他从一名普通降臣起步,用了二十年时间,一路升迁到了当朝宰相的位置。李世民出征辽东前,为了确保朝堂政局稳定,特意留下他帮助太子李治处理朝政。

就是这样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却在李世民征辽返程的途中,因为被褚遂良告发喊过一句事实上他并没有说过的反动言论,最后丢了脑袋。

而第二个触霉头的来头更大,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郧国公张亮。

没错,就是那个曾为李世民夺嫡立下汗马功劳,而后又在征辽战役中率领水军直取下卑沙的硬汉。

至于杀他的理由,同样还是那个百试不爽的罪名,谋反。而具体罪证就是有人告发他暗地里收养了五百个干儿子。显然在李世民那里,如果收养五百干闺女那顶多是生活作风问题,但收养五百大小伙子,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政治问题了。

最终,在绝大多数朝臣的支持下,张亮被斩首抄家。

不过事后证明,张亮和之前被杀的刘洎一样,都死在了子虚乌有的罪名上。张亮死后仅过了一年,李世民便亲口承认张亮一事处理得的确草率,同时还亲手提拔了当初唯一一个坚持认为张亮无罪的大臣李道裕。而刘洎则在十几年后,由他的儿子刘弘业上书平反。

如果说这二人的死,都是遭人诬陷,背后多多少少还都隐藏权力斗争的影子,那么最后这位的死则里外透着邪乎。

李君羡,记性好的兄弟可能还记得,前面在写武德年间瓦岗旧部反叛王世充投奔大唐的那波人时,除了秦叔宝、程咬金这些知名度极高的人物外,我还曾提到过这样一个知名度不怎么高的人。

还是那句话,隋唐年间猛人多,事儿也多。为了照顾保证叙事节奏的前提下,把大唐最精彩、最真实、最有意思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我只能尽量避开讲述那些偏离主线的人物。所以,哪怕仅仅是在我这里露个脸,那也已经是相当牛逼的存在了。

事实上,李君羡在隋唐年间,绝对堪称排得上号的猛将。单论战功的话,和秦叔宝、尉迟敬德这帮人放到一个序列基本没啥问题。而且此人为人低调、恪尽职守,在贞观年间同样深得李世民信任。

可就是这样一个始终远离朝堂政治,只一心一意坚守自己工作岗位的人物,居然也阴差阳错地在贞观二十二年被李世民亲自下令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