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126

第126章 太宗篇·最后的胜利与失败

得知高句丽大军压境,李世民不惊反喜。围点打援,当年他就是靠着这一手在虎牢关下一举击溃了窦建德。这回渊盖苏文既然下了血本来援救辽东,那正好借此机会将高句丽的主力部队一口吃下。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仗着自己在兵力上的巨大优势,高句丽主帅高延寿一上来就摆出了要与唐军决战的架势。

老实说,如果高延寿选择在安市城下构筑营垒,和唐军打消耗战的话,说不定李世民还真拿他没辙。可他一上来就选择和唐军刚正面,只能说自己找死怨不得老天爷了。

六月二十二日,交战双方在安市城郊的驻骅山下拉开了阵势。发现对面唐军只有一万多人后,信心十足的高延寿立刻指挥大部队全线压上。

估计在高延寿同志眼里,所谓打仗那就是一道2>1的公式,既然自己这边十个打一个,那还有啥输的理由?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很快便让高延寿彻底领教了什么叫做兵不厌诈。一万多唐军在李世勣的指挥下,面对数倍于己的高句丽军依旧牢牢守住了阵线,双方很快陷入胶着战中。

就在此时,远处战鼓声、号角声忽然响成一片,由长孙无忌率领的一路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高句丽的背后杀了出来。

没错,这正是李世民惯用的指挥套路:正面拖住,侧面掩杀。

虽说这次担任突击任务的不是当年那支大名鼎鼎的玄甲军,但长孙无忌率领的这支军队发挥出的效果依旧出奇得好。因为在这支队伍里,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

突袭开始后,唐军中忽然闪出一人,一马当先杀进了敌阵之中。

恰逢此时天上下起倾盆大雨。

电闪雷鸣间,只见此人身披白袍,手持长枪,左突右杀,兵刃所过处血花四溅,远远望去,活脱脱就是一尊从地狱里冲出来的死神。

有了这样一个猛人打头阵,后面的唐军自然也跟着奋勇争先。

一通冲杀过后,高句丽的军队被彻底打乱。眼看败局已定,作为总指挥的高延寿在赔上了将近两万人头后,只能选择投降。

当然,此战中表现抢眼的那名白袍骑兵也没被领导遗忘。

在李世民的重点关照下,他当场被提拔为游击将军,完成了从士兵到军官的转变。

事实证明,对此人而言,这个从五品的散官只不过是个起点,因为十几年后,大唐边疆的每个敌人都将熟知他的名字——薛礼,薛仁贵。

驻骅山一战让世人再次领略了李世民指挥大军团作战那无与伦比的天赋。但遗憾的是,这却成了他戎马一生的最后一场胜利。

李世民不会想到,耸立在他面前的那座孤零零的安市城,即将成为他宿命的终点。

说起安市城,当真算是高句丽境内的一朵奇葩。

早先渊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高句丽前任国王后,境内各地无不表示臣服,唯独安市城守将不买账,对渊盖苏文发布的命令拒不执行。

刚开始,渊盖苏文对此大为恼火,果断发兵征讨。

但前后折腾了几个来回之后,渊盖苏文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拿安市城没啥办法。

这座城池依山而建,进攻的一方需要先爬上一个山坡,才能勉强摸着城墙。而站在城头上的守军,只要需看准人多的地方,就着山势滚木礌石一顿招呼,任你天兵天将也别想上来。

不过渊盖苏文倒也不必太过抑郁,因为拿安市城没办法的不光他一个人,放到李世民这里一样也是搞不定。

在之后的三个月里,唐军为了攻下眼前这座坚城几乎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甚至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硬生生在安市城下人工堆起了一座与城墙齐平的土山。

但仓促垒起来的土山显然在施工质量上没啥保障,而且估计唐军中也没有搞土木工程的专业人才,就在大队人马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好不容易把土山堆好之后,还没等派上用场,整座山居然就自行崩塌了。

眼看最后的希望就此化为泡影,不知李世民的心中该是何等的不甘与懊恼。

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三个月的鏖战让战争的主动权一点一点从唐军手中溜走。

眼看冬季将至,此时如果再不撤兵,一旦大雪封山,那李世民带进辽东的这几万人马就只剩死路一条。

万般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向全军下达了班师的命令。

征辽之战就此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