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130

第130章 太宗篇·犯我天威者,虽远必诛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命率领一个30多人的使团出使印度半岛。

此时玄奘法师早已取经归来,李唐王朝与当时的印度各国也建立起了广泛的外交关系,每年都会有使团相互往来。

王玄策动身的这一年,戒日王刚好去世,而他一手建立的戒日王朝也已经衰败,整个天竺最强大的国家是位于印度半岛中部的摩揭陀帝国。

按照计划,王玄策这一趟的主要任务就是带着礼物到摩揭陀帝国皇帝那里加深一下双方的传统友谊。

也正因为考虑到这是一趟欢乐和谐的和平之旅,所以朝廷才会选派王玄策这样一个读书人出马。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次和平之旅最终竟成了一场灾难,而那个看似人畜无害的王玄策居然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一个更加不可思议的惊天逆转。

使团最初的行程十分顺利,只花了几个月时间,便进入了印度半岛。可谁知就在大家一边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外域风光,一边向着摩揭陀前进的时候,一场残酷的伏击不期而至。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王玄策带领的使团根本没有任何还手的力量。一通杀戮之后,不仅携带的礼物统统变成了人家的战利品,而且包括正使王玄策、副使蒋师仁在内,整个使团都成了对方的俘虏。

遇上这种悲剧,要怪只能怪当时的信息传播渠道实在太有限。

王玄策不知道,就在他离开长安的同时,摩揭陀帝国的老皇帝恰好过世,紧接着一个名叫阿罗那顺的大臣篡夺了皇位。

听到大唐使者要来觐见已经死了的老皇帝,刚刚篡位的阿罗那顺立刻紧张了起来。思来想去,阿罗那顺觉得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让这个使团直接消失。

正常情况下,阿罗那顺这么处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与大唐隔着十万八千里,即便得罪了,对方也不能真拿自己怎么样。

可惜这一次大唐使团里多了一个王玄策,得罪大唐还好说,得罪了王玄策那就只能说阿罗那顺运气实在太差。

在受到袭击被俘虏之后,王玄策第一时间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行动能力。连一个晚上都没耽误,就成功越狱,而且还把他的副使蒋师仁也顺手捞了出来。

“一个番邦异族竟敢如此对待天朝使臣,不报此仇大唐国威何在?”面对仅剩的随从蒋师仁,刚刚脱离险境的王玄策咬牙说道。

报仇?能活着逃出来就已经是祖宗保佑了,大唐的武力再强也不可能打到万里之外的天竺啊。在蒋师仁看来,王玄策就是嘴上发狠,当务之急还是好好想想回去如何向皇帝解释比较现实。

但蒋师仁这回真想错了,王玄策并不是那种吃了亏只会说句“你给老子等着”的人,他这回是真打算灭了摩揭陀,给自己出这口恶气。

并且王玄策有足够的信心做到这一点,因为此时他的脑中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复仇计划。

计划的第一步是搬救兵,不过不是找大唐。一来远水解不了近渴,二来凭一个外交使者的身份外,根本不可能动员大唐的军队。

王玄策的目标是夹在天竺与大唐之间,和天竺仅有一山之隔的国家——吐蕃。

此时吐蕃的当家人就是大家熟悉的那位松赞干布。自从他在六年前欢天喜地地将文成公主讨到手后,大唐与吐蕃的关系便进入了历史上最为融洽的一段时期。

凭着对两国关系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自己那个使臣身份的有效运用,外交人员王玄策最终在松赞干布那里,成功拉到了一千多人的赞助。

有了这一千多人,王玄策没有立即动手复仇,而是打着松赞干布的旗号,继续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对吐蕃周边的小国一路游说。

不得不承认,王玄策确实是个外交天才,一番鼓动之后,他愣是从这些小国手里七拼八凑地忽悠来将近一万人的军队。

这极有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纯粹的一支联合国军团。

除了一把手王玄策、二把手蒋师仁外,整个军队全部由来自不同国家、操着不同语言的士兵组成。

指挥着这样一支军队,别说打仗,单单是发布一条行军指令就要翻译好几个版本,真不知道王玄策是怎么应付的。

不过高人就是高人,不光能忽悠,而且还能干事。

之前全无带兵经验的王玄策应该就属于当年明月曾经说过的那种,随便拿本盗版《孙子兵法》照样能打胜仗的人。

带着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联合国军,王玄策踏上了他的复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