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077

第77章 太宗篇·我的班子我做主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手腕高超的政治家,李世民的这一番动作远不止给大家加官进爵、收买人心这么简单。在安排亲信出任帝国高管的同时,他还巧妙地实现了各派力量的平衡。

众所周知,大唐代隋而立,不仅接收了像萧瑀、虞世南、封德彝、陈书达等一大批前朝重臣,而且几乎全盘保留了隋朝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其中最著名也是重要的,便是后来绵延了几个王朝的三省六部制。

所谓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则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至于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划分,说起来比较枯燥,这里就不耽误大家时间搞科普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翻中学历史课本,这道题向来是必考内容。

之所以提到官制,是因为我想在这里谈一下关于宰相的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宰相就是帝国整个行政体系的具体负责人。

这个理解只能说,大体上没错,细节上稍有偏差。因为宰相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只是对除皇帝外,帝国最高行政长官的一个习惯性称呼。

由于皇帝绝不愿意看见朝堂上出现一个能够和他单独分享权力的二号人物,所以所谓最高行政长官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班子。

像秦朝的左右丞相、汉朝的三公、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其中的大臣理论上都可以被认作宰相。

当然,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猛人是没法控制的。像赵高、霍光、张居正这类人,就是宰相队伍中的先进典型。面对帝王的分权政策,他们依然能够在广大宰相中脱颖而出、一统江湖。也只有混到那个份上,才算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在李世民的时代,宰相一般指的是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射以及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这几位。在李世民之后,大唐的宰相队伍进一步扩大,凡是加了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这些头衔的官员,都能被称做宰相。

了解了这一点,再看李世民的班子就不难发现,虽然他任用了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这些亲信,但同时也将萧瑀、陈书达这些前朝老臣以及魏征这个曾经的敌对派统统收进了自己的宰相班子。

这总让我联想起当年抗战时,我党在陕甘宁边区搞的那个三三制政府。看来高明的政治家在某些地方总是有一些相似之处。

事实上,李世民的厉害之处还不在于只是整合了三派的力量。因为在他的宰相班底里,还有一个更加另类且传奇的人物——马周。

纵观整个贞观年间,有幸进入宰相队伍的,一共二十九人。而马周是唯一一个没有背景、没有战功、不靠裙带、不靠投机,从一介布衣起家,凭着个人才华和踏实勤奋最后官至中书令的人。

***曾经亲笔批注,马周的奏疏是继西汉贾谊《治安策》之后的“第一奇文”。此人能力可见一斑。

作为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能够从芸芸众生之中,一眼发现这样的人才,并不拘一格地对他大力提拔,李世民这份识人、辨人、用人的功力,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但对李世民而言,做到这个程度还远远不够。

作为一个游走在光明与黑暗边界线上的政治家,除了要懂得如何仁慈宽容地去收拢人才,还要懂得如何残酷无情地去摧毁敌人。

两者之间,没有对错,只有利益。凡是阻碍帝国向着安定团结目标前进的人,统统都是需要被清除的对象。

被干掉的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除了像庐江王李瑗、义安王李孝常、右武卫将军刘德裕这些大家不太熟悉的人以外,还有一个名叫李艺的人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

因为李艺本名罗艺,在小说《隋唐演义》里,他还有个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却要打遍天下的好儿子罗成。

小说里的罗氏父子堪称忠勇无双,让人好生敬佩。然而在实际的历史中,不仅压根就没罗成这号人,而且罗艺本人也和忠义二字毫不沾边。

按照《新唐书》里的记载,罗艺为人狡黠暴虐,属于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枭雄式人物。

当然,李世民干掉罗艺不是因为他的性格有问题,而是因为他的立场有问题。

至始至终罗艺都一直站住李世民的对立面上。先是出人出钱,帮李建成拉队伍,建起了长林军,后又私自发兵长安,打算武力搞垮李世民。

但罗艺不知道的是,凡是被李世民认作敌人的人,基本就一个结局:投降还是死亡,或者两者都要。

罗艺早在李渊当家的时候就已经向大唐投降过一次了,所以这次无论他怎么选都是难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