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081

第81章 太宗篇·角力,渭水桥头

八月二十八日一早,长安城北的玄武门缓缓打开,一队队士兵从城中鱼贯而出。没过多久,城郊的旷野中便布满了唐军的旌旗。

只见唐军士兵们列着整齐的队形,紧握着手中的武器,平静而警惕地注视着前方。距离他们一河之隔的前方不远处,十几万突厥骑兵也早已严阵以待。渭河两岸一片肃杀之气。

在唐军队伍的最前方,一顶黄罗伞显得格外醒目,伞下之人正是当朝天子李世民。

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彼此算得上是老熟人了,在过去的几年里双方早已在战场上多次打过交道。不过这一次李世民却是第一次以一国之君的姿态出现在颉利可汗的面前。

综合以往自己对于汉人的了解,颉利可汗曾想当然地认为,大凡汉人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基本都是整日躲在深宫之中发号施令的胆小之辈,即便偶尔有个把胆子大点,敢玩御驾亲征的,也不过只是象征性地出现在军队的正中央做个摆设。

但李世民出现的姿态却让颉利可汗彻底颠覆了之前的认识。

这位九五之尊不仅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队伍的最前方,而且还在一名护卫都没带的情况下,直接策马来到渭桥之上,点名要与他单独面谈。

眼前这一幕让颉利可汗马上认识到一个严肃的现实:李世民依旧是李世民,他丝毫未让尊贵的地位消磨掉自己血液中那英勇的本性。

当年对付窦建德时,李世民只带着四个随从就敢公然跑到敌方营盘前叫板,如今贵为天子的他,仍毫不减其彪悍之风。

显然,对这样的狠人玩武力威慑那套果断就是个笑话。除非真刀真枪地让对方彻底咽了气,否则绝无第二种让他彻底屈服的办法。

但我真的能一拳把他揍趴吗?

抬头望望李世民身后那一列列盔明甲亮的士兵,再回头看看自己身后那清一色的骑兵方阵,颉利可汗当即做出了一个自认为英明无比的决定:吓唬不住那就趁早别动手!

最终,颉利可汗催动战马,也同李世民一样,只身来到了渭水桥上。一举拿下长安虽已不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要白来一趟。对于李世民的处境,颉利可汗也不是一无所知,身后的十万骑兵让他自信,自己这次至少能从这个帝国那里狠狠地讹上一笔。

没人知道李世民和颉利可汗两人在那座桥上究竟说了些什么,但综合之后发生的事情看,双方应该是进行了一场异常艰难的谈判。

因为紧接着转过天来,唐军和突厥双方人马就再一次聚集在了渭河边上。与昨天剑拔弩张的紧张不同,这次双方居然同时向对方展开了貌似热烈而友好的怀抱。

在一片欢天喜地的和谐气氛中,李世民和颉利可汗以斩杀白马的方式盟誓,重申双方将继续本着“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加强合作”的精神,切实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唐突友好合作关系,使之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促进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致辞完毕,颉利可汗终于心满意足地帅军北归,而与他一同回去的,还有刚刚从大唐国库中搬出的大批金银和牲畜。

不过当突厥人转身离去时,他们没有看到闪烁在李世民眼中的那股怒火。骄傲的颉利可汗不明白,中原人一直讲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究竟是怎样的意思。

韩信忍胯下之辱,勾践忍为奴之耻,伍子胥草间求活,处处争强不过匹夫所为,忍一时之“屈”最终一朝得“伸”方显大丈夫本色。

这才是中原豪杰真正可怕之处。

尽管这次兵不血刃地退却了突厥十万大军,李世民达成了使长安免于战乱的战略目的,但这个结果却依旧是建立在一份不得已的妥协上,建立在一次地地道道的屈从与隐忍上。

这种妥协绝不会再有第二次!颉利可汗,好好地享用这次中原之行的战利品吧,不过请一定记住,今天你从我这里拿走的一切,改天定要你加倍偿还!

满载而归的颉利可汗绝不会想到,未来他和他的部落将会为这次看似成果丰硕的南侵行动付出怎样的代价。行走江湖,必须要能分得清什么人可以惹,什么人不能惹。像李世民这种向来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主,一旦被惹毛了,后果绝对相当严重。

事实上,颉利可汗能顺利带着劫掠的财富回到塞外,本身便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因为就在双方达成盟约的过程中,李世民的案头还摆着另外一套行动计划:趁盟约之时对突厥发动突袭,一旦突厥败退,则令早已埋伏在突厥北归必经之路上的李靖和长孙无忌进行拦截。

李世民思虑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方案。原因很简单,他想要的不止是颉利可汗的命,而且还有整个东突厥的命。一次突袭加拦截,虽说也算够狠,但还不至于让东突厥在塞外就此除名。

老子云:“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只要能彻底清除东突厥这个祸害,暂时放颉利可汗一马算不得什么,赔上点家当也不是不能接受。

所以当颉利可汗在李靖和长孙无忌二人的默默注视下回到草原时,他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李世民设计的一盘大棋中。

落子无声,却是狼烟弥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