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092

第92章 太宗篇·悟道之难

作为隋朝的东都,洛阳当时也是著名的佛教中心。正式出家后的玄奘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一直留在那里跟随寺庙中的高僧大德研习各种佛学著作。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曾提到,佛教在其积极方面,可与中国儒家思想融会贯通。

由于家学渊源,童年的玄奘曾在父母的教导下,接受了大量儒学启蒙教育,这无疑使玄奘在面对佛经时,多了一个相对独特的学习、思索角度。

加上他本就天生聪慧且异常用功,所以短短几年,他便成了洛阳佛学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人物。

时间转眼便到了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此时的天下风云激荡。整个洛阳在王世充的实际掌控下,早已不复往日的安宁。

为躲避战乱,玄奘追随兄长离开了洛阳。二人先在长安滞留了一段时间,随后南下入蜀。

与在洛阳的经历差不多,几年之后,身在巴蜀的玄奘再次声名鹊起。

按理说,二十出头便有如此成就,怎么看都应该算是人生赢家了。

可作为标准学霸青年的玄奘对此不仅没有丝毫满足,反而随着知识的增长,心中亦发有了更多疑惑。

众所周知,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与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不同,佛教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没有那个唯一的经典。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它宗教是由神灵赐福于凡人,而佛教的佛祖释迦牟尼则是由凡人修道成神。

神灵给凡人的启示当然是要言简意赅、惜字如金,能给你那么厚一大本子的神谕实在已经很够意思了。

但凡人修成神灵,这事儿就复杂多了。不光要给大家指明前进的道路,还要告诉大家具体的修行法门。换句话说,就是既要有世界观,还要有方法论。

传说当年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失去导师的众比丘在古印度一个名为王舍城的地方集会,一起商讨如何将佛祖的智慧保存于世。

而后,大家推举出五百阿罗汉,由他们逐字逐句地回忆佛祖一生所讲过的话,然后大家再将这些回忆录集结成册,形成最原始的佛家经典。

其中三个最著名的尊者阿难、优波离和大迦叶分别诵出了经藏、律藏和论藏,即后世所称的三藏。

而其他比丘们当然也没闲着。这些人虽说不像前面那三位整日追随在释迦牟尼左右,但多少总是与佛祖打过交道,至少也是亲耳聆听过佛祖教导的人。

所以他们同样聚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能想起多少算多少,最终将这些零散的语言同样依照经、律、论的分类,统统整理进了佛经当中。

因此,佛学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是一门凝结着凡人智慧的深奥学说。而后人更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加以探讨、阐发,不仅出现了浩如烟海的佛家著作,而且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佛门派别。

于是问题来了。这么多法门,究竟哪家之言才真正道出了佛祖的本意呢?

没人知道答案,一切只能靠自己去参悟。

对于普通的修行者而言,只要悟到最能照亮自己本性的方法,那便是成功,便是大彻大悟。

但对于年轻的玄奘而言,这远远不够。从踏入佛门之日起,他便发下宏愿,要为世人探寻出一条更加通畅的修行之路,要让佛法至理从此不再如水中月、镜中花般令人难以捉摸。

是的,做一个勇敢的开路人,这便是玄奘真正的伟大之处。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始终应当坚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开拓者,我们的文明方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他们,终将被历史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