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094

第94章 太宗篇·向着理想,出发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二十七岁的玄奘会同长安城一批有名望的僧人,联名向当时已经坐上皇帝宝座的大唐天子李世民上书,要求组团前往印度拜佛求经。

联名书递上去之后,朝廷当即十分体贴地给了这帮人一个无比明确的答复:外面的世界太危险,你们还是老实待寺里念经吧~~~

如果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看,朝廷的这个答复不仅合情合理,而且也在意料之中。

玄奘上书时恰逢东突厥大举南侵前后。在突厥人的咄咄攻势前,作为帝国首都的长安城更是异常紧张。挑这个时候向皇帝申请出国搞学术交流,只能说这帮和尚实在有点过分缺少政治敏锐性。

更惨的是,玄奘和小伙伴们的这次上书不仅没能使他们达成西行的愿望,反而让朝廷得知了他们的打算。于是别说出国,这帮人从此连长安城都被限制离开。

来自官方的否决让除玄奘外的其他僧人顿时泄了气。

能不能拉来朝廷这个赞助商本身倒不算个事儿,真正让这帮僧人绝望的是,若在没有官方许可的情况下跨越国境,那妥妥就是非法偷渡,一旦被抓就是重罪。

当时的大唐正处在与东突厥对峙最紧张的时期,唐帝国在西北边关要塞部署了大量守军。

用说书人的口气讲,当时的边境别说过个人,就是过个蚂蚁都要数数几条腿。

面对现实,连玄奘这匹佛门的“千里驹”也无计可施。

尽管他对于西行有着远超常人的执着,尽管他为此甚至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实际情况却是,他连长安城的城门都出不去。

这简直好比玩飞行棋死活就是摇不出来那个六,只能憋在起点干着急。

眼见得兵祸连连、哀鸿遍野,寺庙中,古佛前,玄奘却只有独自静坐,任痛苦撕扯着自己那颗迷惘的心。

也许玄奘的诚意到底还是感动了上天(事先声明,这话在下面的故事里还会不止一次出现~~~),就在他们联名上书的第二年,一次空前严重的霜灾侵袭了整个渭水流域,而长安及其周边地区更是受灾严重。

严重的霜灾使得长安城内很快出现了粮食短缺,为了不至于让老百姓饿死街头,朝廷于是下令敞开城门,任由平民出城逃荒。

消息传到寺庙,玄奘立刻意识到,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想要离开长安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了。

但玄奘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身为一个名声在外的僧人,一旦离开长安,他的行动很快便会被官府知晓。

违反禁令私自出城,仅这一条就让官府有足够的理由将他捉拿下狱,使他从受人尊重的有道高僧变成令人不齿的阶下之囚。

但纵然如此,又能如何?

世间繁华终逃不过落尽的刹那,唯求得正果方能度化那芸芸众生!

只要能了却这毕生所愿,就算将此身祭奠在那莲花座前,又有何不可!

佛曰:舍得。

若要窥得那无上妙法,便要舍却这一世所有!

出发吧,玄奘法师,历史终将见证你这一世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