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09

第109章 得人才者胜

在群雄割据、互相攻伐的时代,往往是谁能尊重人才,聚集人才,并使用人才,谁就胜利;在治国安邦、发展经济的和平建设时期,同样也是人才起着决定作用。不管处在剧烈变动时期还是和平时期,谁如果轻视和凌辱人才,使人才远走高飞,为他人所用,那他必然会走向失败。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们中国境内大小国家不少,其中最重要的有齐国、晋国、秦国、郑国、宋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曹国、许国和楚王国等十二个。这些国家长期攻伐不已,胜者都是有一批有智慧和有胆略的文臣武将,败者不是人才奇缺,就是有人才而不能正确使用。齐国的兴霸,就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姜小白的结果,才使它称霸四十多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旦管仲逝世,齐国立即大乱,霸业也告结束。姬重耳所以在晋献公和骊姬谋害的情况下,能逃出虎口,并在后来成为晋国的国君,形成霸业,就是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有智慧有胆略的文臣武将(如狐偃、赵衰、赵盾、先轸、孪枝和介子推等)。秦国所以能形成霸业,并逐渐强盛起来,最后消灭六国,就是由于大量网罗外国人才的结果。如它任用了卫国人公孙鞅,实行变法,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就使国力迅速强盛起来。在灭亡六国中,秦王采纳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收到了预期效果;能征善战的武将,他又任用了白起和王翦、王贲、王离祖、父、孙三代,以及王龁等。越王勾践所以能复仇兴国,就是由于有范蠡和文种治理内政和加强军备的结果,而吴国所以被越国打败并灭亡,就是由于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员的计谋,而听信佞臣伯嚭的谗言,并迫害致死伍员的结果。

一个国家的整体存在和发展需要人才,即使一个小的战役或一个国家外交上的一时胜利也无不体现出人才的效应。如秦国有一段时间始终不敢侵犯赵国,就是由于那时有廉颇、蔺相如辅佐赵王的原因。晋楚两国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一场人才智谋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的城濮(今河南范县西南的城濮)会战,战争开始时楚军占绝对优势,晋文公以报答楚王恩德为词(晋文公流亡时,曾经受过楚成王的帮助),退避“三舍”(九十里),但军容严整,楚军尾随不舍,始终无法突击。晋国君主重耳在高处下望,看见他的部队井然有序,感慨地说:“这都是元帅郤穀的功劳,有军如此,任何敌人都难攻克。”晋军在退避“三舍”之后,突然攻击楚军力量最薄弱的左右翼,结果楚军溃不成军。这次战役是春秋时代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我国军事史上主观指挥正确,使劣势变为优势、被动变为主动、弱者打败强敌之军的有名战役。战国时的“围魏救赵”之战,也是人才斗智。公元前353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孙膑领兵救赵,军师孙膑向田忌建议:乘魏军主力深入赵地,国内空虚之际,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使魏释赵以自救,既解了赵国之围,又削弱了魏国,一举两得。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结果使魏军大败。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凡是有作为的君主都是很重视人才的。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靠的是萧何、韩信、张良等一批有智谋的文臣武将。在三国纷争中,刘备开始无立锥之地,自“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辅佐以来,才逐步取荆州,进益州。卒成帝业,建立了蜀汉政权。所以刘备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得水也。”曹操得荀或,说是“吾之子房也”,因拜为奋武司马,军中事无巨细共商定之。孙权占据江东,伺样是有周瑜、鲁肃、陆逊、吕蒙和程普、张昭、太史慈等一大批文臣武将。王猛辅佐前秦,苻坚曾说,他得王猛犹如刘玄德之遇孔明也。于是言听计从,使北中国大治。只是后来苻坚没有听取王猛的临终遗言,而坚持伐晋,致使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以至杀身亡国。唐太宗李世民,在灭隋建立唐王朝过程中,就很注意聚集人才,所以在他周围形成文臣武将济济,有名的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李靖等。正因为如此,在他主政的二十三年中,才出现了君臣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贞观之治”这个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