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10

第110章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大分裂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曾经历了四次大分裂。

第一次大分裂是从西周王朝大搞分封制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王室衰微,很难驾驭局势,以致形成封国林立。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在神州大地上先后共兴起诸侯国一百四十多个(一说一百七十多个),除过人们都知道的大国春秋“五霸”(齐、晋、秦、楚、宋)和吴、越,战国时的“七雄”(秦、楚、齐、魏、赵、韩、燕)外,现在史料能找到国名的有鲁(都于今山东曲阜)、郑(都于今河南新郑)、曹(都于今山东定陶西南)、卫(都于今河南洪县)、邾(一称邹,都于今湖北黄冈)、廊(都于今山东宁阳东北)、郐(都于今河南密县南)、郇(都于今山西临猗)、郜(都于今山东成武东南)、都(都于今湖北宜城东南)、郯(都于今山东郯城北)、郾(都城)、鄂(都于今湖北鄂城)、鄅(都于今山东临沂北)、郧(都于今湖北安陆或说郧县)、郳(都于今山东膝县东)、鄌(都城无考)、莱(都于今山东东南莱子城)、戈(杜预注戈在“宋郑之间”,具体地名不详)、向(都于今山东莒县西南)、谭(都于今山东章丘西)、奄(都于今山东曲阜东)、鄎(都城无考)、鄘(都于今河南新乡西北)、郵(都于今河南唐河)、鄣(都于今山东平阴或诸城)、邘(都于今河南沁阳西北)、邢(都于今河北邢台)、邓(都于今湖北襄樊市北)、邗(都于今江苏扬州市北)、莒(都于今山东胶县西南)、莘(都于今山东曹县西北)、萧(都于今安徽萧县西北)、蔡(都于今河南上蔡西南)、蓼(都于今河南唐河)、吕(都于今河南南阳西)、虞(都于今山西平陆北)、随(都于今湖北随县)、耿(都于今河南中牟)、霍(都于今山西霍县西南)、陈(都于今河南淮阳)、蜀(都于今四川成都)、管(都于今河南郑州)、沈(都于今河南平舆北)、滑(都于今河南睢阳西北)、许(都于今河南许昌东)、赤狄(都于今山西长治北)、戎(都于今山东曹县西南)、申(都于今河南南阳)、黄(都于今河南潢川西)、葛(都于今河南睢阳北或偃城北)、江(都于今河南正阳西南)、六(都于今安徽六安)、庸(都于今湖北竹山西南)、任(都午今山东济宁)、杞(都于今河南杞县)、梁(都于今陕西韩城)、巢(都于今安徽巢县)、罗(都于今湖北宜城西)、中山(都于今河北真定)、薛(都于今山东滕县后迁江苏下邳)、胡(都于今安徽阜阳)、滕(都于今山东滕县西南)、密须(都于今甘肃灵台境内)、孤竹(都于今河北卢龙南)、巴(都与今川东、鄂西一带)、娀(都于今山西运城)、(音许,都城无考)、邶(都于今河南汤阴东南)、鄢(都于今河南鄢陵西北)、鄫(都于今山东颖县境内)、夔(都于今湖北秭归)、□(都于今山东郯城东北)、冀(都于今山西河津)、□(古那字,都城无考)、杨(都于今山西洪洞东南)、华(都于今陕西西安)、戴(都于今河南民权东)、徐(都于今江苏泗洪一带)、州(都于今山东安丘东北)、代(都于今河北蔚县东北)、曾(都于今河南方城一带)、隗(都于今湖北秭归东)、□(都于今山东济宁东南)、芮(都于今陕西大荔境)、苏(都于今河南济源西北)、荀(都于今山西新绛)、蒋(都于今河南固始)、崇(都于今河南嵩县北)、温(都于今河南温城西南)、柏(都于今河南西平)、桧(都于今河南密县东北)、阮(都于今甘肃泾川县境)、共(都城一说在甘肃泾川北,一说在河南辉县境)、虢(先后有四个:一为西虢,在陕西宝鸡虢镇;一为南虢,都于上阳,即今河南陕县;一为东虢,都于今河南荥泽县之虢亭;一为北虢。都于今山西平陆县)。

由于这么多的国家存在,互相争夺战乱不断就是很自然的了。据史料记载,仅春秋时期,列国间的军事行动多达四百八十三次,几乎平均一年就达两次。两千多年来,史家都说“春秋无义战”。这些争夺带给人民的灾难是深重的,是应该诅咒的。这次大分裂从春秋开始,到战国末期,前后共五百五十年左右,最后由赢政大帝统一,建立了秦王朝。

第二次大分裂是东汉末年。汊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先是袁绍率兵人都一举诛杀大小宦官两千多人,从而结束了为时十年的宦官专权的局面。不久,豪强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另立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独揽朝政,袁绍被迫逃出洛阳,京都一片混乱。接着,关东各割据势力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兵讨伐董卓,董卓以武力不敌,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裹胁洛阳附近的百姓同行。董卓到长安后,为部将吕布所杀。

此后各割据势力互相攻杀吞并,几年之后,逐渐形成若干个较强大的割据势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占据冀、青、并三州的袁绍,占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占据幽州的公孙瓒,先后占据徐州的刘备、吕布,占据淮南的袁术,占据荆州的刘表。此外,还有占据益州的刘焉,占据江东的孙策;占据凉州的韩遂、马腾,占据辽东的公孙度等。

在各割据势力的混战中,一些弱小势力逐步被消灭。特别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又经过赤壁之战,孙权、刘备合力击败了曹操,形成历时四十五年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

发生这次大分裂的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由宦官和外戚拥立的一些娃娃皇帝不能左右势局造成的。分裂的各割据势力前后共征战七十多年,最后由西晋统一。

第三次大分裂是在西晋之后逐步形成的。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他的儿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惠帝是个白痴,皇后贾南风荒淫凶残,是个大野心家。正是由于她挑起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为了补充中原地区的劳动人手,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在“八王之乱”时,他们也利用各少数民族参战。这样就使其在国内经常起事。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称汉王,不久称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国号汉。

刘渊死,其子刘聪立后,即派其族弟刘曜攻破洛阳,俘晋怀帝,杀晋官民三万余人,洛阳化为灰烬。晋在关中的官员又拥立案王司马邺为帝,是为愍帝,都长安。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愍帝,存在五十一年的西晋灭亡。

之后,南方的官僚和北方南逃的士族首领们于公元317年拥立琅琊王司马睿(当时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晋王,次年称帝,是为元帝,都建康,史称东晋。

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东晋北府兵将领刘裕废恭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从这时开始,中国的南方进入南朝时期,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更替,每个朝代都只存在了短暂的几十年。北方则是“五胡十六国”[匈奴、羯、氐、羌、鲜卑、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梁、北梁、西粱和夏]争夺厮杀的战场。这个时期,国内各民族统治阶级纷争一百七十年左右,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后由杨坚统一,建立了隋王朝。

第四次大分裂是由于唐末的藩镇割据而来的。经过黄巢大起义的打击后,唐王朝虚弱不堪,无力控制地方藩镇。因而北方的各藩镇肆无忌惮地进行混战与兼并战争,南方的节度使及刺史等也纷纷据地称雄,使藩镇割据的局面更加发展了,形成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纷乱割据时期。此外还有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建立了辽王朝。“五代十国”和辽朝,在中国为争夺统治权前后征战了六十多年,最后由赵匡胤统一,建立了宋王朝。

宋王朝看似统一,实际被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辽朝、西夏、金朝打得筋疲力尽,自顾不暇。

四次大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各王朝上层统治阶级极度软弱无力、荒淫腐朽和残酷压榨人民造成的。因此,作为教训吸取的话,用现代语言表述:治国,在上层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大权不能分散,必须坚持政治清明;兴邦,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始终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