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17

第117章 《史记》相关内容的考证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史记》记事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计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五种体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全面总结了三千多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

作者职居史官,博览群书,加上实地采访资料,取材极其丰富。以列传为例,题记是七十篇,实际写了二百三十多个不同身世、不同类型人物的传记。当然根据其掌握的材料,有繁有简,像《仲尼弟子列传》共写了七十七人,其中三十五《列传较详,取材于《论语》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另有四十二人仅记姓名而已。《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各少数民族的活动。《货殖列传》记述了全国富商大贾的姓名和国内各地区物产及富庶贫瘠情况。《史记》的语言极其简洁生动,因此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十五史除司马迁是当代人写当代史外,其他都是由后代人写前代史。由于封建专制社会对写史的种种限制,所以《史记》完稿后,只能藏之深山,传之后代,由他的外孙杨恽出版,以至后来有人埋怨“武帝不杀司马迁,使谤书《史记》流于后世”。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的艰难和所担的风险。司马迁写《史记》开始于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获罪下狱,被处宫刑。出狱后,他忍辱充当本为宦官所任的中书令,发愤续著《史记》。他前后历时十年,于公元前93年才完成了这一历史巨著,初时称《太史公书》,东汉末始名《史记》。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司马迁传》载,《史记》十篇有目录,而没有具体内容,说在司马迁去世之后,散失《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到了汉元帝、成帝时,方由史学家、颖川(今河南禹县)人褚少孙将缺文补人。《汉书·艺文志》还说,冯商补叙《史记》缺文七篇,补文有些史书上说可能遗失。

有些史料上说,后人补叙了天汉以后的史事。详细阅读《史记》,从中看到《三代世表》、《三王世家》、《田叔列传》、《陈涉世家》、《梁孝王世家》、《外戚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滑稽列传》都有褚少孙补写的部分。在《陈涉世家》中褚少孙竟将贾谊《过秦论》上篇全引,作为秦王朝灭亡的见解。关于《三王世家》,《史记》考证说,原文赞语尚存,褚少孙根据廷臣之议,补写了具体内容。《滑稽列传》本是司马迁为那些言谈诙谐、有辩才、常以谈笑讽谏君王的人立的传。但褚少孙将西门豹治邺放在这篇后面,似乎与全文体例不合。在《外戚世家》中,褚少孙说:“武帝七十,乃生昭帝,昭帝立时年五岁耳。”这与史实核对明显有误。因汉武帝是在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七十一岁时去世的,他怎么能在七十岁时生昭帝呢?况且在他立刘弗陵为太子时,还在征和年间,因戾太子事件,腰斩了任安,处死了钩弋夫人(刘弗陵生母)。按此考证,应是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汉武帝六十三岁时生昭帝刘弗陵,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立为太子,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弗陵继帝位,在位十三年,年仅二十一岁即死去(时在公元前74年)。还有《平律侯主父列传》最后一段是班固加的。

(孝武本纪)的题解说,本篇是褚少孙写的,这个可能性很大。因为:第一,司马迁和汉武帝是同时期人,且被处以宫刑,为避祸起见,他可能没有写;第二,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而《史记》记事只到武帝太初年间,尚有天汉四年、太始四年、征和四年、后元二年共十四年的历史。据考,司马迁在征和二年冬写的《报任安书》中说,他为了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才隐忍苟活下来,说明那时他还正在奋笔疾书。那为什么《史记》只写到太初年间呢?这也说明《孝武本纪》可能是褚少孙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