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13

第13章 为官清正廉洁的榜样

吏治腐败,贿赂公行,历来是国衰民愤之源。贪赃枉法,为世人所不容。所以,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既自律,又教育人民和子孙后代都要把戒贪污、倡清廉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

据西汉学者刘向撰《新序·节士》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宋国人得到一块宝玉,他出于对宋国大夫子罕的崇敬,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将宝玉献给子罕。谁知子罕竟坚辞不受。宋人以为他嫌宝玉质地不好,子罕却说:“我并不认为你这块宝玉有假,我考虑对我来说,不贪财,这才是真‘宝’;而对你来说,玉才是真‘宝’。假如我收下你的宝玉,我们就都丧失了自己的‘宝’,还是让我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宝’吧!”献玉者无奈,只好将宝玉收起带回去。“子罕拒宝而不失宝”的故事,其品德光彩照人,给我们以深刻的教益。

范哗《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了杨震谢绝馈赠的感人事迹。东汉时,杨震是以知识渊博、正直廉洁著称的官员。有一次,他赴任途中道经昌邑县,过去由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至夜王密怀金十斤送给震。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说:“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半夜赠金,昌邑令以为无人知晓,杨震却认为天知、地知、神知、我知、你知,谁说无知。这实质说明杨震“慎独”、“自律”的功夫,以致“子孙常蔬食步行”。有人劝他给子孙留些产业,他却说:“使后人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王良传》载,王良,字仲子,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少好学,王莽篡汉后因怀疑其政权的稳定性,故称病不仕,而教授学生千余人。建武二年(公元26年)出仕,后官至大司徒司直(相当副宰相,负责监察),屡有忠言上谏。他为人正直节俭,在京师做官多年,妻子仍留在家乡务农。有一年,司徒属吏鲍恢因事去东海,顺路到王良家去看看。在村口遇见一位夫人,荆钗布裙,正曳着大捆柴火从田间回来。鲍恢上前询问王司直府上地址,才知所遇到曳柴者正是王司直夫人。鲍恢对王司直妻子布裙曳柴,自食其力,很受感动,囚朝廷后,在京城传为:美谈。人们盛赞:王良官高位尊,自俸节俭,其妻荷薪为生,自甘挾泊,人君称其节,世人称其清,不愧为一对廉吏和贤内助。

顾协,字正礼,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其高风亮节也是值得称颂的。

南北朝时,由于政权频繁更迭,政治黑暗腐败,官场贿赂盛行。可是南朝的顾协,却重德操,轻钱财,誓不与那些贪婪受贿之辈同流合污。《南史·顾协传》说他“事亲孝,事友信”,他当中书舍人十六年,“器服饮食不改于常”,居一陋室,四壁徒空,除日用家具外,别无他物。

顾协尤其憎恨那时盛行的贿赂馈赠之风,他说到做到,身体力行。一日,新来属官拜谒,这人原来是顾协门生,想重礼酬谢栽培之恩,因知其廉洁,只送钱二千,顾协不受。那人认为顾既是恩师,又是上司,硬要把钱留下,顾协见他不听劝阻,厉声斥道:“送礼纳贿,必然徇私枉法,吏治怎能清明?若不处罚,恐你难以改过,更难警戒后人!”即令把送礼者杖责二十大板。从此顾协门下遂“绝于馈遗”。他严于律己的过硬功夫,对朝官起了榜样作用。

顾协的高尚情操堪为历代官员学习的楷模。他任朝廷重臣十多年,一贯度用节约,爱惜民力,俭以养廉;他过硬的拒贿功夫尤其令人钦佩。作为一个封建官吏能如此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人民公仆的共产党人,难道就不能戒贪拒贿、廉洁奉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