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12

第12章 行为端正的人是不怕谗毁的

据《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被围困在陈蔡,没有粮食吃,子贡拿了东西换来一石米,颜回、子路拿在破屋里下煮。不防一块脏东西掉进锅里,颜回拾起来,觉得丢掉可惜,就往嘴里送。不巧被子贡看见了,以为是偷吃,向老师告发。孔子听了却说:“我是相信颜回的为人的,其中必有缘故。”便要颜回送饭来,假装说自己准备祭祀。颜回说明已有脏东西掉进锅里,自己拾起来吃了,不能用这饭祭祀。孔子向其他学生说:“我信任颜回,是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不单是今天。”

据《琴操》记载,尹伯奇的父亲吉甫续了弦,后母不喜欢伯奇,向吉甫诬告伯奇看中自己的美色,吉甫因伯奇为人仁慈,不信。后母故意把青蜂放在自己的衣领内,叫伯奇捉下来,并让吉甫在远处看见,以为伯奇在调戏后母。吉甫果然大怒,把伯奇逐出家门。后来事情弄明白了,才把伯奇接回家。

上面记述的两个小故事,却提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两个大问题。

一是识人问题。识人之事原本就是难的,加上人群中散布流言蜚语者,拨弄是非者,起谤生谗者,甚至恶意陷害者的干扰,就更增加了识人的难度。但是不管怎样,只要坚持如孔子所说:“我信任颜回,是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不单是今天。”更如毛泽东所说:“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如此人的全面素质总是可以认识的。

二是对待冤屈问题。人在社会上,一时受一些冤屈,这是常有的事,不足为怪。人群本身就是很复杂的,世上有大好人,也必然有大坏人,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首先承认这一点,才能认识到偶尔受点屈是正常的,才可以泰然处之。其次不要受到冤屈就精神崩溃,去寻短见,或发无名之火,以冤报冤,以牙还牙,这样势必把事情弄得更糟,而应当忍耐、再忍耐,等待问题的正确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