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44

第144章 误传误用的谚语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谚语,在我国相传了多少时间,无从稽考,但儒家许多经典中都讲到了它的意思,其含义是说,一个斤斤计较、心胸狭窄、没有一定度量的人,便不是真正的君子,不是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的胸怀和气度。“度”和“毒”有天壤之别,由于读音相似,人们口头误传误用始于何时,无可考究。但被某些文人变化使用却有据可查。先是元朝大都《今北京市》人王实甫写的杂剧《西厢记》,再是清朝杭州人钱彩写的《说岳全传》中都有“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之句。如《说岳全传》第五十一回说牛皋提锏下山,要把王佐碎尸万段的结语说,这正合着常言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样在元明清和现代许多小说著作中,常常出现这样悖于伦理道德的说法。

这一误传误用的后果是严重的,影响是恶劣的。因为它把本来有积极意义,鼓励人们修身养性、宽宏待人的谚语,变成教人们为人处事要毒狠,助人作恶的挑唆性语言。以至于后来某些作恶多端的犯罪团伙常常用“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之说鼓动他的同伙杀人越货,铤而走险,造成了许多恶性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