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15

第15章 选贤任能不记私仇

在我国历史上,凡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了选贤任能把国家治好,是不计较个人恩怨的,甚至对仇人也能选用擢升,因而传为佳话。下面记其几例,以飨读者。

齐桓公姜小白在当国君前,曾和公子纠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当时管仲是辅佐公子纠的,因而他为公子纠狙击齐桓公,一箭射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佯装死去,骗过了管仲。齐桓公素知管仲之贤能,所以在他当了国君后,不记旧仇,任用管仲为相,从而使得齐国大治,称霸中原。

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曾受到骊姬的谗言,他的父亲晋献公派寺人(官名,古代宫中供使役的小臣,后世也有称宦官为寺人的)披率师擒拿他,重耳仓惶外逃,被寺人披斩断了一条袖子。他在外周游十九年后回国当了国君,寺人披又来求见,文公不记前仇,宽赦了他。于是寺人披揭发了文公仇人吕省、部芮率徒欲谋焚宫室、杀文公的阴谋。文公即微行离宫,避免了厄运。

汉高祖刘邦开国功臣萧何、曹参同是沛吏出身,本来两人交往甚密,嗣因曹参积有战功,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封赏反而不及萧何,这样未免与萧何有了嫌隙。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萧何病重,临终前他仍从国家大局出发,推荐曹参代自己为丞相,而曹参在接替了丞相的位置后,并未从个人恩怨出发,力反前政,而是发出文告,凡用人行政,概照前相国旧章办理,从而使西汉王朝在萧何死后出现了“萧规曹随”的稳定局面。因而民歌赞扬“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唐王朝武德期间,魏征是在太子李建成处任洗马之官,建成“甚礼之”,他看到李世民“勋业日隆”,深感太子的地位已受到秦王李世民的威胁,“每劝建成早为之所”。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诛,李世民责怪他:“汝离间我兄弟,何也?”魏征回答说:“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一则觉得他直言老实,二则器重他的贤能才干。所以,并不计较前嫌,而是任用他为詹事主簿,旋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以秘书监参与政事。以后在李世民统治李唐王朝的二十多年中,魏征经常和李世民议论前朝得失,多次犯颜切谏,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嘉奖和采纳,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魏征死后,李世民悲痛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