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51

第151章 愿同学朋友相害的悲剧不再重演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同学朋友或因互相嫉妒,或因争权夺利,或因互相间某种恩怨而彼此诬陷残害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这里我们只举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两例典型。

典型之一是孙膑和庞涓。孙膑是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庞涓是战国魏将。他俩都是鬼谷子的门徒,也是最要好的朋友。庞涓先离开老师,当了魏国的大将,最初还以纯洁的友情,向魏国国君魏莹推荐孙膑。可是后来他发现孙膑的才干远远超过自己,可能被国君赏识而夺取自己的位置,于是他决心采取卑劣手段,排除孙膑。他一面唆使人诬告孙膑谋反,一面虚情假意地一再向国君哀求免孙膑一死,魏国国君同意了他的要求,但仍割掉了孙膑的膑骨,以防逃亡。从此孙膑不能走路,只能在地上爬行。庞涓之所以没有杀他,是为了要他写出记忆中鬼谷子所传授的一部兵书。孙膑感激同学老友的救命之恩,当然愿意写出。但当他发现自己被诬陷的真相,是同学老友庞涓出卖的,就假装疯癫,胡言乱语,啼笑无常,有时连屎尿都吃下去了,以麻痹庞涓。等庞涓防范稍微松懈,孙膑即在别人的帮助下,逃回他的祖国——齐国,被齐国任命为军师。作战时他不能骑马,就坐在特制的车子里指挥。

公元前354年,魏伐赵,赵求救于齐。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孙膑分析说:“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军疾走大梁(魏国首都河南开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则收弊于魏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谋,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使魏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又攻韩,韩亦求救于齐,齐再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同样用“围魏救赵”的战法,举兵直趋大梁。魏将庞涓闻此讯,急忙引兵离韩回魏。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以十万士卒迎击齐兵。齐军用孙膑之计,一再诈败,魏以精锐紧紧相追。追赶至马陵(今河北大名),天黑道狭,旁多险阻,已进入齐军包围之中。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互相践踏,死者无数,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这就是有名的“马陵之战”。不过庞涓这个卑劣人物,在临死时,都没有对他的负义行径有丝毫的愧疚,反而诟骂孙膑侥幸成名。

典型之二是韩非和李斯。韩非是战国时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李斯为秦国政治家,战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他俩都是荀子的学生。学成后李斯先到秦国作丞相吕不韦的门客,既而又被任为郎中,说秦王政,拜为客卿。他人秦不久,就曾指出秦国当时已有条件“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史记·李斯列传》)。韩非希望自己国家强大起来,就多次向韩王建议,变法革新,任用贤人,富国强兵。韩王却始终没有采纳。于是,他发愤著书,写了《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万余言。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看了赞叹不已,说:“我能见到这些书的作者,跟他交游,虽死无恨。”秦王政为求韩非,发兵攻韩,韩国就派韩非当使者到秦国求和。

公元前233年,韩非到秦国的京城咸阳,受到了秦王政的格外礼遇。李斯自知才能不及韩非,他为自己的职位起了恐慌,决心除掉韩非。他警告秦王政说:“韩非是韩王国的贵族,不是普通平民,绝不可能效忠于秦王国。因此,与其用他,冒着被叛变的危险,不如送他回国乙但与其送他回国后变法图强,成为秦国的大敌,不如杀了他以绝后患。”秦王误听了谗言,一怒之下,把韩非从贵宾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投入云阳监狱。虽然后来秦王政改变主意,下令把韩非释放,但李斯却在他没有改变主意前,已把韩非在监狱中毒死。

李斯在云阳监狱中害死韩非,二十五年后,他自己被赵高罗织罪名,也囚禁在云阳监狱中,最后在咸阳被腰斩灭族。

作为妒忌进而残害朋友的回报,庞涓、李斯之死是应该的。但愿随着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再不要发生这类悖理丧德的人间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