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67

第167章 晃错之父与严延年之母

正当晁错的“削藩策”在西汉朝野酝酿之中,晁错的父亲从家乡赶到京都,对晁错说,你不要建议削藩。晁错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我的建议并没有错。父亲说,你的建议使刘氏安,晁氏危。为了不被株连,说罢就回老家饮鸩自杀了。不久果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藩王在“诛杀晁错,以清君侧”的口号下反叛了,汉景帝刘启为了缓和与藩王的矛盾,保住刘汉江山,就诛杀了晁错,并灭其族。

晁错当时在朝野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智谋在当时朝臣中都是公认的,为什么在关系自己的安危问题上反而不及其父呢?这个解释可能有两点:一是他为其主张和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二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可能是他在自己安危问题上的失误吧!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延年,西汉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人,字次卿。汉宣帝时,任涿郡太守,镇压豪强东高氏、西高氏;继迁任河南太守,又打击豪强,诛杀甚多,被称为“屠伯”,《汉书》列为酷吏。

就在他做河南太守时,遣使往迎老母。老母行至洛阳,见道旁囚犯累累,解往河南处决,严母不禁大惊。行到都亭,即命停止,不肯人延年府署。延年屡请均遭拒绝。延年莫名其妙,想必自己有过,不得已长跪都亭门外,请母明示,好多时才见开门,起人行礼,但听母怒声斥责道:“汝幸位至郡守,管辖地方千里,不闻仁爱,专尚刑威,难道为民父母,竟似这般残酷么?”延年听着,方知母意,连忙叩头谢罪,且请母登车至府署中。住不几日,母便要回家,延年再三挽留,母愤然道:“汝可知人命关天,不容妄杀,你今乃滥刑若此,天道神明,岂能容汝!我不意到了老年,尚见壮子受戮,我今去了,为汝扫除墓地罢了。”说完即驱车自去。

严母归里后,转告族人,说延年不久必死,族人似信非信。至汉宣帝以律定延年有怨望诽谤罪而诛杀,族人才识严母先见。

延年老母能从其子刑杀过滥而预见他不会有好的结局,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