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69

第169章 钻营谋私者可耻可悲

据《汉书·贾捐之传》载,贾捐之,字君房,为贾谊曾孙。因他屡言佞臣石显过恶,因此待诏多年,不得受官。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珠崖郡叛乱不安,朝廷发兵往讨,历久无功。捐之上书说,珠崖路途遥远,不妨弃置不管为是。汉元帝将原书语示群臣,群臣多半赞成捐之上言,朝廷遂对珠崖郡叛乱暂不过问。

捐之奏疏虽然见用,仍然不得一官,郁郁久居。适闻长安令杨兴,新得元帝宠信,遂有托他介绍之意,双方互相往来,兴见捐之口才敏捷,文采风流,且是贾长沙后人,自然格外器重。彼此交往多日,适值京兆尹出缺,捐之乘间对兴说:“君兰(杨兴字)长吏才,正好充任京兆尹,若使我得见主上,一定竭力保荐。”兴亦说道:“君房下笔,语言妙天下,倘使君房得为尚书令,应比五鹿充宗(尚书令)好得多了。”捐之闻言大笑道:“果使我代充宗,君兰得为京兆尹,我想京兆系郡国首选,尚书关天下根本,有我二人求贤佐治,还怕天下不太平么?”兴答说道:“我二人若要进见,却也不难,但须打通中书令关节,便可得志了。”捐之不禁惊异道:“中书令石显么!此人怙恶横行,我很不愿与他结交。”兴接说道:“显方贵宠,非得彼欢兴,我等才能超升。今日依我计议,暂投彼党,这也是晋阶的一个门径呢!”由于捐之求官心切,只得屈志相从,双方商定,联名保举石显,请赐爵关内侯。并召用显兄弟为卿曹,再由捐之自书一奏疏,举荐兴为京兆尹。两奏疏先后呈上。谁知贾、杨二人密谋,早被石显探知,石显当即上报元帝,元帝即令逮二人下狱,经究查称贾、杨为隐怀诈伪,更相荐誉,欲得大位,罔上不道,应即加严刑。因此元帝下诏,捐之死罪,兴髡为城旦。

人类历史历来是这样:恬淡者安,谋居高位者危。诚然,对所有历史人物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在各朝代中这种例子还是不少的。特别是那些用不尊严的手段欲登尊严岗位之辈,一旦阴谋败露,危亡立至并不乏其人。贾捐之、杨兴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假如贾捐之能淡泊名利,不钻营谋私,热中升官,哪有身首异处之祸呢!杨兴如果在长安令上尽职尽责,哪能丢官当刑徒呢?总的看,他俩的可耻可悲下场,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别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说:“君子以正攻邪,犹惧不克,况捐之以邪攻邪,其能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