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73

第173章 后主刘禅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对后主刘禅评论说:“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这是很公允的。刘禅在位四十一年,任用的贤相有诸葛亮、蒋琬、费棉、董允四人。刘禅自知智能暗弱,因而对他们言听计从,即是在奸人黄皓的挑唆下,他对辅相始终深信不疑。正因为如此,在他主政期间,国内的经济是发展的,政治形势基本是稳定的。这不能不说是“循理之君”。至于在陈祗任相的短暂时间里,他听信阉竖黄皓,那是封建社会一般现象,并不是刘禅一人所独有。对于那留给后人“乐不思蜀”的典故,可以理解为刘禅保身惜命的韬晦之计,也可以理解为他昏暗的一种表现。他有六个儿子,惟有四子北地王刘谌在后主听从谯周之策而准备向邓艾投降时,他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在后主不纳的情况下,刘谌哭于昭烈帝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哭祖庙》这出戏就是反映这个史实的)左右无不为之涕泣者。后人瞻仰武侯祠时,几乎众口一词说:“刘备有孙子没儿子。”这是指刘谌之忠烈、刘禅之昏暗说的。其实包括从子刘封在内,刘备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刘封因没有救援关羽早已赐死,其他的两位(刘永、刘理)都在蜀汉政权建立后封了王爵。

谯周之策,是指刘禅原准备奔吴或依附南方少数民族,谯周以为不可,这是正确的。但劝刘禅降魏,按常理这是俯首而事仇,是苟存,是昏暗懦弱的表现。对此东晋学者多有评论。如无神论者孙盛对这事件的评价就是比较公正合理的。他说:“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蜀土险狭,山水峻隔,绝u真真激湍,非步卒所涉。若悉取舟楫,保据江州,征兵南中,乞师东国,如此则姜、廖五将自然云从,吴之三师承命电赴,何投寄之无所而虑于必亡邪?魏师之来,褰国大举,欲追舟楫靡资,欲留则师老多虞。且屈伸有会,情势代起,徐因思奋之民,以攻骄惰之卒,此越王所以败阖闾,田单所以摧骑劫也,何为匆匆遽自囚虏,下坚壁于敌人,致斫石之至恨哉?”(引文见《三国志·蜀书》评注)

对谯周之策,当时史家多有评论,主要有两点:一是按传统观念,应该是君臣同死社稷,不能低头而事仇,作为一国君主乞降请命是奇耻大辱。虽则刘禅降后晋封为安乐县公,谯周因建投降策,晋封为阳城亭侯,但那不过是苟活而已,没有任何价值。二是从当时军事形势看,还没有到疲于奔命、土崩瓦解之时,如果组织力量,凭险抗争,有可能演出威武悲壮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