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78

第178章 孔融、杨修和祢衡之死

孔融、杨修和祢衡三人,都是东汉末年的文士,都因恃才自负,前两人被曹操借故诛杀,后一人被曹操借别人的刀杀了。人固有一死,不过因触怒权臣,无辜被杀,岂不遗恨千古!

孔融,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曾任北海相,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汉末文学家,所作散文锋利简洁,多讥嘲之辞。因他屡屡讥讽曹操,为其所不容。

曹操曾颁禁酒令,他调笑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曹听后外貌虽宽容,内心实际不满。曹操击败袁绍后,把其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配与曹丕,孔融讽刺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问史书哪有记载,融答:“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这使曹操愈益震怒,后终于借故杀掉,时年仅五十五岁。

曹操诛杀孔融时值其两个儿子正在对弈,左右言其父被诛。二子还不到十岁,从容答道:“安有巢毁而卵不破者乎!”遂都被诛杀。孔融触怒了曹操,二子何罪之有,岂不荒唐残忍!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累世为汉大官,父杨彪就是太尉。他是东汉末文学家,才思敏捷,任丞相曹操主簿,积极为曹操出谋划策,欲使操第三子曹植取得魏太子的地位,后植失宠,他也受到曹操的猜忌。

据《三国志·魏书》和《三国演义》的记述,曹操诛杀杨修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首先是他屡屡识破曹操的心计,使不容别人的智能在己之上的曹操心甚恶之。因此,当曹操屯军斜谷界口和蜀军对峙、进退不定时,曹操借口其“扰乱军心”,立时斩首,时年仅四十四岁。其实曹操诛杀杨修的表面现象掩盖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怀疑杨修为给曹植争位,谮害太子曹丕。更由于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恐留之有隐患,因而借故诛杀。

从斜谷界口班师回归,确系曹操的本意,那杨修猜透他的意图,算什么错误呢?他不是在诛杀了杨修后也即班师了吗?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名士,素与孔融、杨修相友善。经孔融引见了曹操,因曹操素知衡傲慢,本想侮辱衡,结果反遭祢衡的辱骂,《击鼓骂曹》这出戏就是这样来的。操因此本想杀掉他,但恐怕落个不能容士的恶名,就把祢衡送到刘表那里,想借刘表的刀杀掉他。

祢衡也辱骂了刘表,表因转送给江夏太守黄祖。黄祖也很善待祢衡,特别是黄祖之子章陵太守黄射对祢衡的才学很钦佩。后黄祖在宴宾客时,祢衡出言不逊,祖怒而杀之。

祢衡以二十多岁釣年华,这样死去值不值得?

说值得,是指她在历史上落了个蔑视权贵的美名;说不值得,是指他对封建专制时代权贵的本质没有认识,他们根本容不得别人侵犯自己的尊严和权益,而且杀像祢衡那样一个贫士是很随便的,正像曹操说的:“如杀一雀鼠耳。”既如此,他为何要一再去辱骂人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