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23

第23章 史学家的功劳

二十五史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下来,这功劳主要归于史学家。他们在写史时花的精力,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仅以《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为例。

司马迁,字子长,是龙门(今陕西韩城县)人,生活在西汉中期的汉武帝时代。他从二十来岁就游历考察,为写《史记》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他的祖上在周代就是史官,父亲司马谈又是当时朝廷的太史令。在父亲死后的第三年,司马迁被授以父职一太史令。于是他就立即整理皇家藏书和各种文献资料,开始了《史记》的撰写工作。正当他的伟大事业进行之际,巨大的不幸降在他的身上,他为给李陵辩诬,被处以宫刑(即被剜掉睾丸)。他本想不接受这种刑罚死掉算了,可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羡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写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一部《国语》;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写了《吕氏春秋》;韩非囚秦,著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作者在身处逆境、心情郁闷的情况下写的。

于是,他顽强地活了下来,日以继夜,勤奋写作。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的这段历史,编写成纪传体通史——《史记》,使他成了中国史学界的开山祖。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他二十几岁就继承父亲班彪的遗愿,担负起编修《汉书》的工作。首先,他博采群书之长,把有用的资料都摘抄下来,并加以准确的考核,作为写书时的参考;其次,他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字逐句地读了好几遍,融会贯通了《史记》的全文。在运用《史记》史料的过程中,下了一番剪裁的功夫,还创立了《史记》中所没有的内容,如食货志、艺文志、地理志等。这样,班固勤奋工作了三十多年,在他五十七岁时基本修成《汉书》一百卷(后分为一百二十卷),八十多万字,全书分为十二记、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始于刘邦起兵,终于王莽覆灭,记述了西汉二百三十一年间的史事人物。虽然《汉书》一部分“表”、“志”是由他的妹妹班昭和史学家马续完成的,但就整个来说,功劳还是他的。《汉书》不仅在我国历史编纂中开创了断代史的先例,而且人们对其事实准确、语言精练方面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屑山西)人。他从小酷爱《左传》,熟读《史记》、《汉书》,后中了进士,做了翰林,仍读史不倦。

司马光生平读史,深感古史浩繁,纲目不清,倾毕生精力,也难通览。因而,他自拟于太史公,立志整理往古史籍,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有关国家兴衰、人民休戚的内容,编成一部通史,以便于帝王通览借鉴。他先编好了作为全书纲目的《历年图》,又起草《周纪》五卷、《秦纪》三卷,合为《通志》八卷,呈送宋英宗得到首肯,遂诏令其开局编修。

他编书的崇文院,是朝廷藏书最多的地方,皇帝除准借此院的藏书外,又特许可以借阅龙图阁、天章阁及秘书阁的藏书。后来,宋神宗为助其编辑,又将其故邸书二千四百卷,也捐献了出来,并为该书定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可资君主治理天下的一面历史镜子。

《资治通鉴》自公元Ⅱ065年开始编修至1084年成书,历时十九年。全书上承《左传》,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终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另外,他还著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稽古录》二十卷,皆流传于世。

《资治通鉴》为鸿篇巨著,非一人力所能及。司马光除自己勤奋写作外,主要得力于三位史学家,即刘恕、范祖禹、刘攽。

然而,司马光是真正的主编,助手起草初稿,凡遇是非难辨、予夺难定之处,全由他一人考虑删定。他自行规定,史稿每四大节为一卷,三天必须修改完一卷。有事耽误了,事后还得补上。他的学风严谨,一丝不苟。他总是令老仆先睡,而自己秉烛到深夜,凌晨又伏案工作,朝朝如是,夜夜如是,十九年如一日。

宋人记述说,在洛阳司马光的故宅里,他修改过的书稿堆了两间房子。书法家黄庭坚曾看过几百卷,发现司马光写的书稿都是工笔楷书,找不到一个草字。另一个叫柳贯的,得到一纸《资治通鉴》手稿,上有四百五十字,也“无一笔作草”。由此可见,司马光修史的态度是多么严谨,写字尚且如此,其形文斟酌之际,想必更是费尽心思了。

从史书读了他们的事迹,很受感动。但愿今人都以他们为榜样,在治学上严谨些,再严谨些,给后代和民族留下优秀的文化遗产,至少不要成为笑料,或者成老鼠磨牙齿的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