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37

第37章 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是安定朝那人,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他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三国纷争时期,西晋统一后,仅活了十七年,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逝世,享年六十八岁。皇甫谧生后丧母,家道衰落,过继给叔父,并随其迁居新安(今河南渑池)。约在四十岁,因奔后母丧,又以其叔父之子亦冠,遂返故里居住。他自幼贪玩,年二十仍游荡无度,人以为“痴”。后经叔母教诲,遂改邪归正,立志向学,终于成为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历经长期战乱和贫病交加,练就了皇甫谧坚强的意志和高尚人格,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为利禄所诱惑,终身不仕。虽经朝廷多次征召,乡友反复劝说,谧始终不为利禄所动,并在四十岁时作《释劝论》,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著述立说的志向。有人认为皇甫谧拒不人仕,隐居乡野,在人生观上是消极的,在实际行动上是颓废的。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皇甫谧屡诏不仕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锲而不舍,研究学问,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从他刻苦学习、著述不辍的人生经历中可以得到证明:他感于叔母任氏的教诲,发愤读书,带经而农,博综百家之言,年轻时已成为中外历史上的著名学者。谧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专心著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文史方面,撰成《帝王世家》、《年历》、《高士传》、《逸士传》、《烈女传》、《玄晏春秋》、《三都赋序》、《鬼谷子注》、《阴阳历术》、《礼乐》、《圣真》等。特别是在他四十四岁时得了风痹症后,便悉心钻研医学,在总结、吸收《黄帝内经》、《素问》、《明堂纪穴针灸治要》等许多古典医学著作精华的基础上,撰成《针灸甲乙经》、《巢氏病源》、《寒石散》等,其中尤以《针灸甲乙经》对人类医学贡献最大。他对针灸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纳整理,并通过在自己病体上试验实践,摸索针灸穴名三百四十九个,比《黄帝内经》还多出一百八十九个,因此誉为针灸鼻祖是当之无隗的。他不人仕,还有个人方面的原因,即认为自己体弱多病,不能担任繁重公务,说明他对自己和社会都是负责任的。拒不入仕,也不排除他看到当时社会动乱,政治漩涡的险恶。在三国纷争中,他目睹了统治阶级杀了许多名士,司马懿在夺权篡位中又杀了大将军曹爽等多人,制造了“高平陵事件”。这就使他对统治阶级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产生了厌恶感。西晋王朝的奢侈腐败,更使他觉得隐居不仕、安贫乐道比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好得多。

二是注重人格节操,不作势利之交。据《晋书·皇甫谧传》载,皇甫谧姑母的儿子梁柳,被朝廷任命为城阳太守,将赴任,乡友们劝他为其盛情饯行。他回答说:梁柳未当官时到我家里来,我迎送他时连门都不出,吃饭时只不过上一点咸菜,穷人都认为酒肉之交不是好朋友。今天他当了太守,我若为其饯行,那就是看重城阳太守而轻视梁柳,这不符合伦理道德,我心中也感不安。从这件事中,充分说明,他不是见显官就巴结、见权贵就谄媚的那种势利小人,而是一个具有高尚人格节操的著名学者。

三是作《笃终论》,反对厚葬。皇甫谧继承了杨王孙、王符的无神论思想,论述了“精竭形散”的辩证关系,否定了人死有鬼的荒谬观点。他认为人死而无知,如果实行厚葬,只能是“空夺生用,损之无益,而启奸心,是招露形之祸,增亡者之毒也”。因此,“大为棺椁,备赠存物,无异于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也。虽甚愚之人,必将笑之”。

西晋的贵族和世族地主十分腐败,他们生活糜烂奢侈,大肆铺张浪费,引起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不满。在那个奢华之风盛行的年代里,皇甫谧不同流合污,恪守节操,大力提倡丧事简办。他不仅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他在《笃终论》一文中,对自己的身后丧事作了具体周详的安排。他说:“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殡琀之物,一皆绝之。吾本欲露形人坑,以身亲土,或恐人情染俗来久,顿革理难,今故粗为之制。奢不石椁,俭不露形,气绝之后,便即时服,幅巾故衣,以蘧镲裹尸,麻约两头,置尸床上,择不毛之地,穿坑深十尺,长一丈五尺,广六尺,坑讫,举床就坑,去床下尸。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皇甫谧倡言薄葬,身体力行,反映了一位伟大的学者和哲学思想家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基本观点和行为是对统治阶级的鞭挞,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具体教育,在今天仍具有极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皇甫谧卒后,其子童灵、方回遵其遗命,从简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