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38

第38章 佞臣与诤臣

裴矩是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字弘大,隋文帝时任民部侍郎等职。炀帝时在张掖主管西域互市,并导使西域各族首领入朝。宇文化及称帝时,任尚书右仆射,化及失败,他被窦建德任用,制定朝仪。建德败后降唐,官至民部尚书。

裴矩在隋时是隋炀帝的中意大臣,颇有些才干和见地。炀帝是不喜欢规谏的,谏臣多遭杀身之祸。在封建专制时代,文官死于谏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多数情况是这样。因此,有些谏官为避免杀身之祸,只好钳口顺旨。裴矩聪达,处处承顺逢迎,深得炀帝的信赖。杨广夸富西域,远征高丽,这些祸国殃民的主张,就是裴矩提出的,因而裴矩被认为是隋朝的佞臣。可是人唐以来,裴矩常常在朝堂据理谏诤,故而又被视为贞观的诤臣。如有一次,李世民密使左右贿赂司门令史以进行试探,果然有人受绢一匹,他打算处死此人,以戒贪官污吏。裴矩就此事进谏:“为吏受贿,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贿,乃陷入于不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法,齐之以礼’。”李世民立即召见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说:“裴矩能当面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到这里,也不由得大发议论:“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裴矩经历了隋、唐两代,判若两人,何以如此呢?根本的是隋炀帝和唐太宗的思想作风不同而已。可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关键在于领导,如果领导只爱听顺耳之言,爱听好消息,见不得反面意见,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很难上达,这样上下相蒙就很难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