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68

第68章 “三桓”政治与“三家”分晋

“三桓”政治与“三家”分晋在春秋战国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尤其是对鲁国和晋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孔子为维护鲁国国君的合法地位,搞过“堕三都”。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以周王同意“三家”分晋为起讫时间的。而《史记》对这两件事的原委和结果不可能详细记载,故为使人们借鉴历史,吸取教训,特作如下记述。

鲁国共三十四位国君,“三桓”政治是从第十五位国君桓公姬允以后开始的。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桓公有四个儿子,长子姬同是嫡子,继承了国君的宝座,次子、三子、四子都是庶子,按传统只能担任朝廷的高级官员。因他是桓公,所以三个庶子被称为“三桓”。“三桓”的后裔必须改姓,不然在一个国家中一个姓不好分辨。因此,次子庆父的后裔改姓仲孙,三子姬牙的后裔改姓叔孙,四子姬友的后裔改姓季孙。

仲孙蔑当宰相,引进了叔孙和季孙两家,由三家轮流执掌政权,世代相传,遂开始鲁国长达四百多年之久的“三桓”政治。“三桓”从国君手里夺得了政权和广大土地的所有权,并在自己的封地建筑都城,即所称“三都”。从此,鲁国国君就被冷落一旁,处于无权的地位,正如《史记·鲁周公世家》说,从鲁宣公起,“公室卑,三桓强”,“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三桓”不但和鲁国国君有矛盾,而且和他的家臣也处在争斗之中,这就使鲁国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如庆父乱伦争权,从鲁庄公元年(公元前693年)开始直至釐公时逼迫自杀,在鲁胡作非为长达三十四年之久,所以,史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之说。

晋国国君姬重耳和追随他流亡的那些大臣,组成了一个世袭的贵族统治集团,曾为晋国建立了长期的霸权。但他的后裔却不能和睦相处。经过百年互相攻讦排斥的结果,最后只剩下所谓“六卿”,即赵、韩、魏、知、范、中行氏六家。和“三桓”政治一样,六家共同执掌政权,形成“晋益弱,六卿皆大”,“悼公以后日衰,六卿专权”的局面。后来六家发生火拼,赵、韩、魏、知四家联合起来,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了两家的土地。这样四大家各都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广大的土地,晋国国君忍受不了这种压迫,即秘密向齐国借兵,企图用外力来解决内忧,四家得到消息后,立刻把国君姬错赶下宝座,最后死在逃亡途中。

然而四家的均势不久破裂,至晋哀公四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又联合起来,向智氏发动突袭,智氏全军覆灭。全族被屠。这样,晋国的政权就控制在这三家手中,晋国的绝大部分土地也在他们的控制之下。赵氏占据晋的北部地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都城;韩氏占据晋的中部地区,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魏氏占据晋的南部地区,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从此,晋国国君更没有多少分量了,不过国君的虚名仍然存在,只保有绛和曲沃(今山西翼城东和闻喜)两小块土地,“反朝韩、赵、魏之君”。到公元前403年他们又用巨贿活动在洛阳的周王国第二十位国王威烈王姬午准许,“三家”名正言顺地正式分晋。晋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77年)韩、赵、魏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亡。

“三桓”政治和“三家”分晋都是权力斗争的产物,也是周王室衰败没落的表现,谁也挽回不了这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