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70

第70章 秦朝突然灭亡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但存在的时间却很短暂,灭亡得很突然,这有很多教训需要后代人记取。

战国末期,正当秦国蒸蒸日上而其他六国每况愈下的时候,二十二岁的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33年举行了加冕礼,从此亲理朝政。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决心统一中国,他以非凡的胆识和气魄,剪除了政敌,夺得了实权,选用法家派人物治国佐政,南开五岭,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他废除了分封制,设立郡县制,又在中央设置一套国家机构,加强了中央封建集权的政体。几十个世纪以来,尽管中国封建王朝不断更迭,而秦始皇开创的封建政体却相沿不衰,故有“百代都兴秦政事”的赞誉。

秦始皇嬴政为巩固帝国所从事的努力,还有开凿运河和修筑直道,统一文字和统一度量衡,这就奠定了中国人万世一统患想观念的基础。

秦王嬴政以自己为始皇帝,他的儿子该叫二世,孙子是三世,子子孙孙传下去,直到万世,以至无穷。他还让李斯监制了一方传国玉玺,玺方四寸,其上蟠曲五龙,镌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意思也是他家当皇帝是受之天命,永远昌盛。

可是这位历史风云人物却受到了历史的无情嘲弄,他做梦也不曾想到,秦王朝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传至二世距他荡平六国仅只十五年(公元前221年),距嬴政大帝之死(公元前209年)只三年,就在人民的反抗声中突然灭亡了。

秦王朝存在的如此短暂,灭亡的如此突然迅速,史家和一些政论家多有评论。贾谊在(过秦论)中对秦王朝灭亡的政治见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十分杰出的,所以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全文引录。他的观点概括起来:一是秦王朝失败是由于“暴虐”、“失道”、“仁义不施”、“百姓怨望”的结果;二是秦王朝统治者错误地把攻取天下、对付敌国的方法用来对付人民,因而丧失民心,激起反抗。具体仔细分析,秦王朝的突然灭亡不外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上讲,主要是秦王朝统一的时间太短,前后只有十余年,一些治国方略和措施刚刚确立,人民对新政权的效忠程度也还没有养成习惯,被剥夺的既得利益者如六国的那些贵族当权阶级跟他们身上的寄生虫,以及大批被排斥的儒家知识分子,潜藏在各个角落里,他们一有机会,就想恢复旧制度,推翻新政权,夺取已失去的天堂。这样当他们一听到陈胜、吴广起兵,就迫不及待地前往投靠。

从主观上讲,虽然秦王朝注重法治,但法治和政治修明是分不开的,一旦政府官员腐化堕落,法律反而产生毒瘤,成为迫害善良守法人民的一种残酷工具,结果形成暴政。在战国长期战乱中,农民渴望统一,以求休养生息,可是统一后,秦王朝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却给予农民的是更繁重的赋税徭役、苛法酷刑、饥饿与死亡,形成全国“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实际上成了二座大监狱。修骊山秦陵征调民夫七十五万,修造阿房宫征调民夫七十万。据已故历史学家范文澜估计,秦时服役人口总数不下三百万,约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这是多么沉重的徭役呀!再以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来讲,秦王赢政采取火与剑的措施去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也造成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因为对意识形态的分歧,采取压服不但不能收效,相反却激起了更多的反抗,加快了秦朝的灭亡。主观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王朝的继任者胡亥的个人素质太差。他本是一个花花公子,且昏暴无比,是完全的独夫。因和赵高、李斯密谋,篡夺了帝位后,不能为他的国家和人民干好事,反而倒行逆施,胡作非为。他缺少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可残忍暴虐却超过了他老子。秦二世一上台,就诛杀异己,连他二十多个兄弟姐妹都暗杀、赐死或车裂了。阴谋家赵高为虎作伥,对秦王朝的灭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舵手非常重要,舵手如果把巨轮硬要向礁石驶去,再坚固的巨轮也会粉碎、沉没。

倘使赵高、李斯和胡亥不在沙丘伪造诏书、按始皇本意立太子扶苏继承皇位,秦王朝可能不会很快灭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讲:针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过激政策,“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又据《史记·李斯列传》讲:“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从这些记载中说明,扶苏的个人品质、为人和基本素质是好的。因此,如果扶苏继皇帝位,对秦王朝的暴虐政策可能作出某些调整和抑制,使秦王朝有可能通过瓶颈阶段,而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