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86

第86章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的窦皇后生有四个儿子,除三子夭折外,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都是一代英雄,尤以李世民勋绩最大。在李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几个最强悍的敌人,像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被他击败,于是新兴不久的唐王朝。踏上隋王朝所走过的道路,发生了夺嫡斗争。

以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为一方,以秦王世民为另一方。在唐王朝建立之初就出现了夺嫡斗争的苗头,逐渐发展到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的地步。由于李渊对这一炙手可热的问题没有认真解决(也很难解决),终于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皇城中门),把入朝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杀掉。这时高祖李渊正在皇宫内湖上泛舟,李世民派遣尉迟敬德人宫宿卫,擐甲持矛直奔李渊泛舟处。高祖惊问:“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敬德回答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李渊对裴寂等人说:“不图今日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瑪、陈述达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嫉秦王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日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士归心,陛下若处之以元良(即太子),委之国政,无复事矣!”李渊不得已说:“善!此吾之夙愿也。”当时双方军队还在酣战,尉迟敬德向他们宣布了李渊令诸军并受秦王节制的处分敕书,“众然后定”。裴矩到东宫晓谕后,“诸将卒皆罢散”。(以上引文见《资治通鉴》卷一九一武德九年六月)接着,建成诸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等五人,元吉诸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等五人都被诛杀。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可以说是封建专制时代的一般定律,即每逢亲王声望和力量跟太子相等或超过太子时,很可能都要发生夺嫡斗争,如果对这种情况不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必然要发生流血惨剧。这种斗争的两派,就其性质来说,谈不上谁是谁非,不过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白热化而已。但李世民此举势在必行,无可厚非,谁也对此事再不能找到一条出路。

在这场事变中,李世民上逼老父,下杀兄弟,再诛杀诸侄,可以称得上心毒手辣,古人对此议论颇不乏其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建成能有“太伯之贤”,世民能有“子臧之节”,相互礼让,则乱何此生矣。而对李世民最后诉诸武力则遗憾地表示:“贻讥千古,惜哉!”清人赵翼对此说:“是时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律状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极矣。”(《二十二史札记》之《建成、元吉之子被诛》)可见李世民当时威势不可一世。政治斗争是无情的,骨肉之情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不免显得苍白无力。这也是皇位这个至高无上权力的诱人之处,这个诱饵可以使无数人失去理智,不顾亲情而互相残杀,世称明君的李世民也不例外,况他人乎!可见人要做到“淡泊”难啊!实在难啊!

李世民做了两个月左右的皇太子,就在这年8月正式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当时他已三十岁了。次年(公元627年)正月,改元贞观。李渊从此退为太上皇,又活了九年,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郁郁而崩。

假如李世民在统治全国二十多年之中,没有取得“贞观之治”的显著政绩,而是政治黑暗腐败,把国家弄得不像样子。史家对这件事的评价可能是另外一种观点,会不会写李世民“残忍”、“暴虐”呢?值得研究。因为有些史书上讲,从李世民当皇帝的业绩看,他上台要比李建成上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