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99

第99章 关于尧舜禅让的问题

古时一般史书上,都赞扬尧舜禅让的事。说尧舜为万民之首,他们依照古老的民主传统办事,有什么大事都要征询四方首领的意见,同大家一起商量。当时用人也是进行选举,选贤任能,连尧舜的帝位也是禅让的。相传,尧年老时,征得四方首领的同意,将帝位让给舜。舜年老时,也并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而是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些就是后世史家所称道的“唐虞盛世”、“尧舜禅让”的故事。故事中所描绘的显然是理想的原始大同生活图画,是古老的氏族民主制的传统。这些传说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并不全面。根据另一些古文献记载,尧舜帝位的更替,外表上维持着禅让的形式,实际上却是在激烈的斗争中进行的。相传,“尧德衰,为舜所囚”,并隔绝尧子丹朱,使父子不能见面。又说,尧称帝时,“舜南面而立,尧率诸侯北面而朝之”。这说明尧向舜屈服了。可见禅让的帷幕,也掩盖不住对帝位的激烈争夺。舜最后也被禹赶跑了,死于苍梧之野(即九嶷山,今湖南宁远县南)。所以李白有“尧幽囚,舜野死”的诗句。

这些记载说明,唐尧虞舜禅让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在自己被“囚禁”、“驱赶”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此事可追溯到黄帝为争夺帝位和蚩尤、炎帝都进行过激烈的争战。据《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与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可见其激烈程度了!以后的事是禹传位给子,实行家天下的过程中也有争夺和反复。在唐尧和虞舜之前和其后为继承帝位都有激烈的争夺,而中间夹了“唐虞禅让”的理想故事,似乎不大可能,使人难以置信。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多次出现子逼父、弟逼兄、大臣逼君主退位甚至互相残杀的史实看,这后一种情况是可能的,有可能是符合历史的真实。前一种情况,有些理想化,不大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