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其他幸福。可以说,一个健康的乞丐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幸福得多。”但是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健康呢?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出了这样的定义:“所谓健康,不是单纯地指身体无病或不衰弱,而是不可分割地把肉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各方面都包含在内。亦即是一个完整的状态。”由此可见,心理上的“疾病”也是不健康的。
1.自闭:渐渐变成了“孤独侠”
自我封闭心理会阻碍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已成为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的交往障碍之一。
自我封闭是一种病态心理,有自我封闭倾向的人往往表现得缺乏自信,他们总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他们对外界事物总是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
生活中有的人不愿意帮助别人,也不愿意向别人求助。他们对外界的事情从来不关心,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等活动外,他们也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总是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大部分时间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比较狭窄的圈子里,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心理的表现。
具体而言,日常生活中有这种自闭症心理的人主要有以下特征:
(1)逃避
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自我封闭心理的人,一旦受到了挫折,或是精神上受到了压抑,就会对周围的环境越来越敏感,就会越来越不敢接受外界的事物,进而开始逃避社会。
(2)感到孤独
因为自我封闭的人总是躲藏在自己的狭小圈子里,与世隔绝,也就没有什么朋友,他们的心里时常会有一种孤独感。
(3)害怕与人沟通
正常人都有相互沟通、交往的需求,但有自我封闭心态的人不愿意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其实他们不一定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与人交往,他们只会用写日记等方式与自己交流。
(4)消极心理暗示。这种人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所以,个子矮,眼睛小,容貌丑,或者有其他方面的缺点,都会给这种人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
(5)经常自责
这种人如果犯了一点小错误,如拿了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等,他们就会深深地责备自己,即使没有人知道他的错误,他们也总觉得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就开始与世隔绝。
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向心理医生诉说起自己的苦恼:一年前,我去参加了一个朋友的生日,回来后就总是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现在我不敢见人,也不敢外出。别人说可能是我的心理出了问题,我去过很多医院治疗,也向很多专家咨询过,但都没有什么效果。我两年前从厂里下岗后,就自己开了一家百货店,生意一直很不错。我的这个朋友是个帅哥,也在这条街上开了一家店,店面比我的大,生意也更红火。有一次,他开生日晚会,邀请很多同行去参加,我也去了,可是那天晚上,大家都争着和他说话,总是把我晾在一边。我感到很不安,晚会还没结束,我就退了席。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就患下了这种病。开始的时候,我只有见到他时才害怕,后来我一想到他就害怕。到了最后,有顾客来我店里买东西,我都感到害怕。于是我只好关门停业,也不敢出门,生怕遇到他,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
自我封闭心理会阻碍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已成为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的交往障碍之一。上面这位年轻人的苦恼就是源于他的自闭心理。在他的心目中,自己不如那位朋友,由此产生自卑感,进而自闭,影响他的正常生活。
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按照心理医生的建议,这个年轻人与那位朋友见面交谈。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感到害怕,后来情绪慢慢地稳定了下来,他们还顺利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他还听从了心理医生的建议,几天后主动回访那位朋友。在那位朋友的密切配合下,他们进行了多次相互交流,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恐惧逐渐消失,最后走出了自闭心理的困扰,重新恢复了健康。
有了自我封闭心理,就应该及时进行自我调适,不要有“讳疾忌医”的心理,一旦陷入这样的心理怪圈,自闭症就会“变本加厉”。经过心理专家的总结,自我调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开放自我,表现自我
如果一个人总是沉浸在“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消极心理中,就不会去积极行动。因此只有开放自我,表现自我,改变封闭状态,才能实现人生目标。
(2)系统脱敏法
有自我封闭心理的人要正视现实,勇敢地深入社会生活,抓住机会多和外界接触,不断摸索经验,扩大与外界的交往范围。可以从最容易的做起,逐步提高难度。比如对一个人总感到惧怕,可以采用下列步骤:给对方写信一打电话给对方一外出见对方一约对方一起参加聚会或来自己家做客……
(3)增强信心,接受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面对许多挫折,有些人便习惯将失败归因于自己,从而自怨自艾。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该乐于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在努力弥补自己弱点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增强自己的信心,就能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
2.悲观:“悲观”消得人憔悴
要自己生活得快乐幸福,就不得不让自己摆脱悲观情绪,乐观对待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拥有的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悲由何起,厌从何来?人生在世,悲、欢、喜、忧……风情万种,各有不同。只知为情消得人憔悴,殊不知悲观这种坏情绪也能消得人憔悴。
悲观的心态往往来自于对环境驾驭的一种挫折感。所谓“挫折”,即人们在某种动机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阻碍因素无法克服而滋生出的紧张焦虑状态与情绪反应。造成挫折情境的因素多种多样,导致挫折情境的原因轻重、程度各不相同,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对挫折情境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异,这三者构成了挫折情境圈的基本运行机制。
在如铁般的现实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和挫折:因为高考落榜而精神萎靡或是因为失恋而痛苦忧伤,因为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而丧失斗志……这些心理多半是人们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的一种表现。而这些异常的心理、不好的情绪往往导致痛苦的人生,往往影响对环境的正确看法。还有悲观情绪的人对未来抱持否定的看法。他对任何事情总是作最坏的预测,在观察人的时候,他总是看到本质恶劣的一面、满肚子自私自利的动机。对他们而言,社会是由一群狡猾、颓废而邪恶的人组成,他们总是想利用周遭的事物为自己谋利。这群人既无法信赖,也不值得对其伸出援手。
还有另外一点也需要注意,就是悲观与悲伤不同,悲伤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心情,而悲观则是一种不好的人生态度。一个人一旦悲观,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有个好情绪。中医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说明一个人因悲观而产生的坏情绪,会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
对怀有悲观情绪的人谈起任何计划,他马上就会提出一连串有关这个计划的麻烦与障碍。而且他还会告诉你,即使圆满达成目的,最后只会尝到苦涩、幻灭与屈辱。经这么一说,你大概会立刻魂飞魄散、对自己的致富计划全身无力了吧。
悲观情绪是一种病毒,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某天早晨,偶然在路上碰到他,他会立即将消极的情绪与无力感传染给你。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期待被唤醒、引诱的“倾向”。有悲观情绪的人能够巧妙地掳获这种“倾向”,藉此实现其目的。
我们内心的“倾向”包括:第一,对未来的不定与恐惧;第二,我们与生俱来的怠惰,希望躲在自己的壳里不要动。事实上悲观者的本质就是怠惰。他不愿努力适应新的事物,也不愿改变习惯。无论起床、用餐,以及度周末的方式,都要依照固定的模式进行。
具体分析,引起悲观情绪的原因有三类:
一是个人自身内在因素如才智、体能、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等与所期望的目标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悲观情绪。如西汉文人司马相如和杨雄均因口吃而无法与他人“交谈”,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二人的入仕之途。显然,这种状况对司马相如和杨雄的仕宦期望造成了挫折情绪。
二是在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预期目标无法达到,遂产生挫折情绪。如西汉中期,河南、山东一带的黄河屡屡泛滥,尤其是中游的瓠子口,反复被河水冲决,以致中下游地区各郡县屡受其害。汉武帝和百官群僚赶赴灾区,同时征发数万名民工与群臣一起堵塞即将决堤的河口,但一直收效甚微。武帝“既临河决,悼功不成”,产生了深重的挫折感。在极度苦闷和茫然中,写下了《子瓠歌》一诗,抒发无可奈何的心境:“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虑殚为河。……殚为河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三是由于社会因素所导致的挫折情绪。无疑,其影响较之前者更为普遍和深刻得多。诸如人际关系的紧张,政治活动的波折,经济行为的困难,世情、人情、风俗、习惯的影响,集团利益的冲突等等,均可造成挫折情境,使人的情绪变坏。东晋初年,从东汉起即已出现的婚姻结构中的等级状况愈来愈明显。中原士族王导自恃为南渡的大族核心,欲与江南士族陆玩通婚,但具有优越感的陆玩压根儿就看不起穷酸的北方士人,他十分傲慢地回答道:“培楼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王导的求婚遂遭挫折。南宋文人杨炎正在“报国无路”的责任感受挫折的情境下,感慨地写道:“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在遭受挫折情境时,能摆脱挫折对情绪的困扰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是挫折的耐受力。从社会历史角度看,对挫折压力承受能力较差的有三种类型人,他们往往会在应对环境时产生悲观的情绪,这三种类型分别是:一是个体在由童年到成熟过程中没有或很少经受挫折,长期受到过分的保护与溺爱,造成情感比较脆弱,从而难以应付挫折局面;二是个体在由童年到成熟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保护和支持,并受到不断产生的挫折压力与打击,难以或无法承受挫折焦虑,因而经常情绪变坏;三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优裕,而后境遇骤然下降。由于二者反差过大,致使个体产生往昔沉浸情绪,以对以往幸福的回忆取代对现实挫折的抗争。
从客体角度看,人对于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的耐受力又与下述四种因素有关:(1)挫折驱力的强弱;(2)挫折驱力范围的大小;(3)挫折出现的频率;(4)伴随主体反应可能出现的挫折加重(如惩罚)、减低或消失程度对其的反馈影响。上述的各方面内容往往纠缠在一起,对受挫主体产生复杂而广泛的作用。
对挫折压力承受能力较差的人看待事物往往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而拥有悲观情绪的人往往命运不佳,因为他们怀疑自己,总是在重大抉择中选择消极的做法。悲观这种不好的情绪会使一个本来充满生气的人变得消极服从、唯唯诺诺、习故安常、不喜变化和墨守成规,使人的精神变得萎靡不振、毫无生气、毫无远见、毫无斗争勇气、毫无社会责任心。
一般而言,怀有悲观情绪的人是吝啬的。推己及人,他认为既然每个人都那么贪婪、堕落,而且千方百计想占人便宜,自己又为什么必须宽以待人呢?他常常深怀嫉妒,只要听他说话就知道了。
如果与乐观者相处那就快乐多了。他容易信赖别人,也愿意涉入险境。但他也能察觉别人的恶意或缺点,只是他不愿将之视为障碍而犹豫不前。他相信每个人都有优点,并努力唤醒别人的优点。
怀有悲观情绪的人躲在自己的壳里面,甚至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认为别人都具有危险性。相反地,乐观者关心别人,让别人畅所欲言,给别人时间,观察对方的所作所为。如此便能够了解每个人的长处、优点,因而得以团结、领导众人,共同朝某个目标迈进。卓越的组织者、优秀的企业家,都必须具备这种特质。而要自己生活得快乐幸福,就不得不让自己摆脱悲观情绪,乐观对待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拥有的健康。
3.嫉妒:偷偷埋下一枚地雷
嫉妒是心灵上的毒瘤,是坏情绪的根源之一,你要不警惕、不痛下决心把它“割掉”,它就会“像锈蚀铁那样,以自身的气质腐蚀自己”。
在这个充满竞争、机会和变化的时代,在我们身边,几乎天天都有成功的人、幸运的人、发财的人、创造奇迹的人。他们也许就是你原本瞧不起的同事,或者是你曾领导过的下属,你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宽阔的心态、与人为善的心态而不妒忌吗?这的确是对我们每个人品格修养的考验。但是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了它害己害人的危害性,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整和控制,是可以逐渐克服它的。
嫉妒的人并不是对所有比他强的人都嫉妒,他所嫉妒的对象,大多是同学、同事、同龄人,因为他认为他们之间应该平起平坐。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刺激,痛苦、愤怒的情绪就会随之而来。正如培根说的:“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决不能原谅一个身边人的上升。”日本诧摩武俊也说:“嫉妒能使亲密的好友翻脸,双方都会受到伤害,可以说,它是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感情,象征着人性的弱点与丑恶的一面。”
嫉妒是人的天性,作为做人的弱点,几乎谁都会有那么一点。但它很可能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变成一种邪恶,并导致不幸和痛苦。这是人性中残存的动物的一面。据研究者说,许多动物都有嫉妒的本性,一只狼会把比它多抢了猎物的同类咬死。
和你同时参加工作的某君,现在已是处长了。每次他见了你,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你是同样大方自然呢,还是在心里暗自说道:“不就是当了个破官儿嘛,看那假惺惺的样子……”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的一位同科室的女孩,嫁了一位老美,就要随夫到国外定居。你是衷心祝福她,还是在背后撇嘴:“就她那长相,也就老外能看上……”
某天,你听人谈起某位过去在单位不得志的同事下海几年发了,现在有自己的公司,你的第一反应是高兴,还是来一句:“没准儿是发的不义之财吧,小心被抓起来……”
如果你的表现是后者,那你就是嫉妒了,不要不承认。而且你还要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因为这份嫉妒,你的情绪坏到了极点。
日本学者诧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学》一书中说:“所谓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所宝贵的东西被别人夺取、或将被夺取的时候所产生的感情。”而嫉妒,用著名诗人艾青的话说就是“心灵上的肿瘤”。你要不警惕,不痛决心把它“割掉”,它就会“像锈蚀铁那样,以自身的气质腐蚀自己”(希腊、安提斯德内《片段》)。
还有一个学者曾说:“嫉妒这种感情是一种极欲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含有憎恨的、非常激烈的感情。有了这样激烈的感情,而不一定立刻显现于表面,这就是嫉妒。在引发事端的场合,反而是冰山一角,许多嫉妒都是深藏在人们的心中的,使漆黑的功能发酵,以歪曲的形态爆炸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