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越、老、柬、缅四国行
27016500000016

第16章 大快朵颐篇(2)

杜拉斯说,迷恋是一种吞食。我想,我为喝不到满意的可乐而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结束旅行后的几个月里,时常想起早餐法棍、午餐米粉的日子,突然想找个地方吃越南河粉,却发现早已错失该珍惜的日子。它们,在被我随手扔去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便转身离开。

壮着胆子吃美食

柬埔寨人对食物并不太讲究,主食以米饭为主,鱼虾、生菜为辅。辣椒、柠檬、椰子汁和鱼露是烹饪菜肴时的主要调料,以炖炒为主,多使用生菜、洋葱、黄瓜和西红柿,比较有名的美食有熏鱼、滑蛋虾仁、菜扒虾丸、素菜、凉拌菜等。尽管在柬埔寨能看到不少奇怪的小吃,但仍忌食狗肉和兔肉。

大多中低档餐馆里,很容易吃到当地米粉,配云吞、瘦肉片、牛肉丸和骨头汤,口感微浓,非常爽口。柬式烧烤牛肉又被称作柬式火锅,多在街边可以吃到,所用的锅中间是烧炭烤肉的铁网,边缘放有浓汤,配上生菜或面条,味道偏酸辣,浓烈又不失筋道。竹筒饭是用椰汁做的米饭,米饭中掺杂有黄豆或青豆,味道鲜美清爽。猪扒饭类似套饭,在白米饭上铺些叉烧肉,配例汤和泡菜,味道微甜酸。生活在洞里萨湖边的柬埔寨人将鱼看作是上天赐予的食物,民间也有很多种鱼的吃法,常见的有烤小银鱼、腌鱼酱、椰汁鱼、咖啡鱼和酸汤鱼等。

柬埔寨的小吃是多彩多姿的,也是让我毛骨悚然的。虽说还有胆量下肚,但仍要感谢那些匪夷所思的小吃令我流连柬埔寨的日子充满了“探险”的乐趣。炸知了、炸蟑螂、炸蚱蜢、炸蟋蟀、炸长毛蜘蛛、炸蜂蛹等平时想都不敢想的小动物们竟成了嘴边美食,据说柬埔寨人常在山间林间捕捉野生小动物,然后用油炸方式食用,所以如果在哪儿见到油炸蛆,也别奇怪。食用时应该先考虑个人体质是否适应高蛋白食物,否则可能会发生过敏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几近成熟已孵出小鸭雏形的烤鸭蛋、烤香蕉和炸蕉条等当地小吃。

柬埔寨人就餐时喜欢以盘盛饭,使用叉子和匙子,很少有人使用筷子。除了中餐馆提供筷子外,其他餐馆均不提供。中餐馆和柬菜馆的风格口味相似,使行走柬埔寨不必担忧饥饱问题。

由于地处东南亚,盛产热带水果使柬埔寨成为水果天堂。椰汁、甘蔗汁、混合鲜榨果汁以及水果甜品都是街头巷尾常见的小吃。当地人就餐时喜欢边吃边喝酒,Angkor啤酒是当地产的著名品牌,味道清爽价格便宜,也受到游客们的欢迎;另一个牌子Bayon啤酒味道偏苦,且不易找到。当地产的酸奶DUTCHIE牌味道不错,尤其是椰肉味,在超市里可以买到。

受法国美食影响的老挝菜

老挝餐饮受法国、泰国及中国南部餐饮的影响较多。但老挝并非一个追求美食的国家,这可能与当地物产贫乏有关系。非大城市的餐馆所提供的食物只会是米粉或炒菜、煎蛋等,经常用到的调料有鱼露、柠檬汁、番茄酱等。大城市里的高档餐馆或老外经营的餐馆则会提供些地道的异国美食。中国菜在老挝属高档消费,目前较好的中餐馆都聚集在老挝首都万象。

对于旅行中的美食,只能要求自己入乡随俗。可对于老挝这样缺少美食的国家,吃饱比吃好更重要。对于口味非常挑剔的人而言,带个轻便小巧的电磁炉或电饭锅,自己去菜市场买菜,亲自烹饪喜爱的食物是皆大欢喜的办法。

老挝大多旅馆提供饮用水,因此不用担心上街购买纯净水的费用。如果打算购买纯净水,牌子较多,价格有高有低,可信任的品牌始终只有几个大品牌,如法国牌子 La Vie,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均有纯净水牌子。老挝人一向不爱喝热水,没有地方可以喝到热开水,旅馆提供的也是冰镇后的饮用水,部分城市的旅馆会提供电热水壶,可以自行煮水。街头冷饮摊上所卖的红豆冰和冰咖啡,味道其实很不错,但其卫生与否恐怕只有围着摊子转来转去的苍蝇群才知道了!

老挝人对吃非常不讲究。烧烤的主料有猪肉、鸡肉、鸡胗、鸡翅、鱼、青蛙、香肠烤,加上一些常用的调料即可,味道还算不错。用芭蕉叶包起浸泡过的糯米,再配馅,通常有猪肉、鱼虾、蘑菇等,用细绳捆好,以水煮食。有点类似中国粽子的做法,味道视内馅而定。糯米饭是老挝人的主食,有黏性、松软,用手抓食,像捏团圆似的越捏越紧,越好吃。常能见到男女老少用竹编小饭篓盛满糯米饭,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吃,也可以自配鱼露或辣椒拌食。腊普属老挝独有的特色菜,用新鲜肉拦上调料,有生吃、五分熟或全熟的吃法。通常主料是用鸡鸭肉或鱼肉。米粉用水煮熟,加盐、鱼露等调料,味道清淡。米粉分素米粉和肉米粉,素米粉配生菜、豆芽生吃,肉米粉会在米粉内放几块肉片,同样配一盘生菜、豆芽、薄荷叶等拌吃。

在老挝,与吃有关的还有一场布施。

琅勃拉邦的僧人很多,也很受尊敬。对于老挝人来说,选择出家为僧,既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平静,也是获得教育的一个机会。大街上飘逸而过的僧人,举着阳伞,夹着经书,斜披着橙黄色的僧袍,袒露一只臂膀,和龙坡邦百年沧桑的建筑、满街的鲜花、热带的绿色搭配在一起,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

欣赏僧人这道风景的最佳时机是清晨,在当地人称之为“芭塔”的宗教仪式上。好几个清晨,天刚亮的时候,便能听见街边有人在走动。按照琅勃拉邦人的作息时间来讲,8点钟以前街上很少有人,店铺大多也关着门。有次特地赶早,追出去看个究竟,也只是看见一群身着橙色袈裟的和尚手提竹篮赤着足匆匆走过,而街边早已排满了布施的善男信女,等化缘的僧人们取了斋食远去,善男信女才会收拾好地面盛着饭菜的器皿,悄然离去……

这便是千百年如一日的布施仪式,只在每天6点左右举行。寺庙里和尚的一日三餐全靠布施而来,他们只在清晨时接受布施,当地信徒跪在路边,将事先准备好的丰富饭菜或零食放入和尚的竹篮,如果有祈福愿望的也可低声倾诉,每位接受过布施的和尚都会赐福于他。

笃信佛教使琅勃拉邦的烟火旺盛,除了每天对着佛像祈福以外,为和尚们送饭做菜也是非常光荣的事,付出的虽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得到的却是靠佛祖最近的人的祝福。这就难怪,我所看到的布施都非常自然,没有施与和被施与的高低尊卑,布施者和化缘人,飘然而来,悄然而去,其实是在相互给予。良好的信仰使琅勃拉邦人平静而温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听到温柔而妩媚的“撒拜迪”(意指你好),谁也抵抗不了彬彬有礼,就像谁也无法抗拒温柔。

寺庙两边和街道对面布满酒吧和商店,可那些嘈杂元素都隔在了一米高的墙外,似乎这是一道界线,凡俗与净土就此分隔开。躺在树下快要睡着时,突然被一阵金属敲击声惊醒,还未猜到原因时,院子里便出现了十几个小和尚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这才知道自己误闯了当地的佛学院。

小和尚们不停地问我问题,笨拙的英语充满了渴望沟通的欲望。眉宇之间尽管偶尔会闪过对尘世新潮的渴望,他们却丝毫未被满街横流的物欲所迷惑,悠然自得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固守着传统习俗。我笑着回答,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或者怎么去说。我想告诉他们,早上布施时,我跟着他们走了很长一段路,看见了好多盛开的繁花,心底觉得平静、安然。

吃饭可以吃出感情

从来以为缅甸没有大餐,街头巷尾的餐馆卖的都是炒饭或与鸡肉鸡蛋相关的简单菜式,尝试和缅甸人一起吃饭,发现也没有什么新鲜的。

在遇到May之前,我一直这么认为。May是长居法国的缅甸女人,她带着法国朋友专程游缅甸,拥有法国导游执照的她,对缅甸了如指掌。May大概一直在寻找可以替朋友分担包车费用的人,看见我时,迫不及待开门见山说明缘由,我当然欣然答应。

在曼德勒我们如期而遇,除我之外,她还约了另外一对法国夫妇,我们组成五人团队。

风景依然是几百年来都存在的风景,却因为有不同的人而被赋予新的意义, May摆脱不了当导游的职业毛病,显出俗气的商业味,但她仍不失风格,尽心尽力地想出省钱招数,来应对变化太大的旅游环境。

午餐时间,她特别提醒说,因瓦村的餐馆太贵,到实皆城去吃。

对于缅餐,实在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可以发挥,这里既不是穷人的天堂也不是富人的伊甸园,用美食两个字都会觉得言不由衷,但有时候也会遭遇惊喜。

娘拿雅,是缅语的发音,很不起眼的路边餐馆,仅凭无处不在的苍蝇就已打消我的食欲。May招呼着我,向我介绍有鸡和蔬菜,我的心已微凉,埋怨没有新意的缅餐只有炒饭。

点了菜,坐着等,先送来的是白米饭和蔬菜汤,然后久不见再有菜送来,几个法国人已开始失望,嘲笑说,这就是套餐了。我们只好就着汤菜开始吃饭。我暗想,孙二娘的黑店到哪儿也有继承人啊。

May见我们苦苦吃饭的模样,差点大笑,随即走进厨房,用小托盘端出几样菜,小口碗盛满菜,有鸡、鱼、牛肉、猪肉,翻着花样的很多种做法,我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会变出如此多花样。

正餐这才开始,菜也陆续上来,有十几样不同的菜式,厨房能有的全被送上来了,我们吃得目不暇接,许多叫不上名字却好吃的菜就那么一扫而光,吃到最后我终于想道:大餐就是这样的了,幸运的是我在小店吃到了美味。

餐会并没有就此结束,饭后甜点和水果又送上来,还有店家私晾的当地果蔬。

如果吃饭可以吃出感情,娘拿雅餐馆可以当之无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