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27053600000061

第61章 红士

红士(1922.11—),曾用名李金锋,山东博平人,国营风雷机械厂(现贵州风雷航空军械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风雷)首任党委书记。1937年11月在山东聊城参加革命,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山东滨海区政治部分队长、宣传队长、团青年参谋等,在江苏省东海县荣立二等功。1942年在山东党校学习,任党小组长、党支部委员。1947年在滨海区地委宣传部任干事,后调中央连云港市一区任区委书记、滨海区东海县白河区任区委书记。1948年起先后在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浙江一中队任党支部委员,在浙江义乌县任县长,浙江金华专区任政治室主任、人事科长。1954年支援国家重工业建设,任国营第112厂(现中航工业沈飞)车间党支部书记,沈阳水泵厂党委书记,沈阳市委审干办公室组长,沈阳市钢铁厂党委书记,沈阳市工具工业公司党委书记。1970年调至贵州011基地,任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副厂长,1973年4月任国营风雷机械厂党委书记,基地物资供应管理站党委书记。1983年离休。1988年获航空工业部颁发的“献身航空工业三十年”荣誉证书。

国营风雷机械厂建于1970年,1973年4月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党委会,红士任党委书记。3年来,工厂在党委领导下,遵照毛泽东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教导,在建厂过程中,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设计、施工、生产三结合,实现五统一,苦战70天盖起了17000米2厂房。工厂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土建安装,工艺布置和水、电、气、暖四通任务。

建厂工作中,在红士和工厂党委的领导下,广大党员、职工、家属、青年和学生紧密配合施工队伍,废寝忘食,白天积极苦干,晚上经常大会战到深夜。在抢运400万块砖的战斗中,广大职工、家属不讲条件,不讲报酬,没有雨衣顶着大雨干,鞋陷进泥里就光着脚卸。当时还有部分工人,工作时间坚持生产,中午休息时间参加卸砖。一次抢运水泥,夜战到凌晨3点多钟,100多人卸了250吨水泥。有的女同志体弱,一袋水泥扛不动,被压倒了,翻身爬起来抱着就走。施工队伍撤走后,工厂组织转复军人、大学生和徒工200多人,自己动手,在干中学,盖起了几栋共7000多米2的家属宿舍,解决了进厂工人住宿的需求。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建起了厂房和大批宿舍。1972年的施工面积为14300米?,竣工面积9251米?,并且基本上完成了厂房的收尾工程,进厂设备达到设计要求的84%。

在基本建设中,工厂注意从全局出发,做到办工业不忘记“以农业为基础”,不占良田好地,主动支援农业,原补征土地170亩,经过调整方案劈山平岩建工厂,节约用地92亩,并帮助农民立了抽水站,减少因占地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有力地加强和巩固了工农联盟。

1971年,在狠抓厂区基建收尾的同时,红士和工厂领导班子积极创造条件,把重点投入到生产准备工作中,正式打响了试生产的战斗,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试制,多快好省搞建设。在试制两个产品的战斗中,全厂同志排除种种困难,在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援下,终于在1971年12月26日试制成功,并生产出14套。1972年开始投入批生产和试制2项新产品的任务。

截止到1973年,在红士等老领导的带领下,工厂各项经济指标不断上升,工业总产值56万元,年产军品1040套,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人367元,实现利润8万多元。

红士于1983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