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遍东欧
27404800000034

第34章 漫话东欧市场(2)

我在中国城采访期间,受到了副总经理彭朝军的热情接待。晚宴时,适逢从北京离任归来的波兰驻中国大使、现任波兰国家总统外事顾问的齐焕武先生来公司作客。经介绍得知,齐先生就任大使期间与GD分拨中心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始终为中波经贸往来牵线搭桥,特别是为该公司的发展给予了诸多帮助与支持。席间,齐先生用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他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3年,夫人是中国上海人,是当年经中国政府周恩来总理特批与外国人通婚的。我恍然大悟,原来齐先生是“中国女婿”,难怪对中国特别是北京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一下子就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谈到波兰的历史,他不无骄傲地说:“华沙是欧洲的名城,在人们都不愿看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城几乎被炮火夷为平地。但战后,英雄的波兰人民很快就按原貌恢复重建了古城,使之仍保持着中世纪的风

貌。你们现在看到的波兰城和以前的风格几乎是一样的,我们还保留了以前的一些城墙,目的是向后人介绍这段历史。因此,可以说波兰是世界上恢复城市建设最快的国家。”为了使我工作方便,齐先生还将他在华沙官邸和私家的联系电话告诉了我,同时希望我能在波兰多停留几天,如果采访期间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与他联系,特别是如果采访波兰政府官员,作为总统顾问,他表示可以帮助牵线搭桥。十分遗憾的是,当时我作为匈牙利一家中文报社的记者,因采访华人的任务较重,包括我第二次随一个省政府的代表团从捷克到波兰采访,访问日程也太紧,一直都没能与我们的“中国女婿”再联系。现在我已回国工作,不时还想起这位“中国女婿”的幽默感。

2004年6月初,我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从画面上看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波兰繁忙的国事访问期间,还专门抽出时间看望了长期致力于中波友好的波兰人士,无意中看到了曾与我在华沙有过短暂接触的齐焕武先生,只见他用娴熟的中文与胡锦涛主席亲切交谈。虽然我很难再有机会见到齐焕武先生,但远在中国还能在媒体上看到与我相识的波兰友好人士,自然感到非常亲切。也正因为有像齐先生这样一批中波友好人士活跃在波兰,我相信两国的关系会更加美好。

波黑“金三角”

位于波斯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三国边境的阿里卓那市场,因地处三国交界处,边民称其为“金三角”,是目前波黑境内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战后市场商品丰富,成交活跃,特别是中国商品备受青睐。

阿里卓娜市场的所在地位于穆斯林、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三个民族所在的交界地带,由于历史原因各族之间一直存在着潜在的矛盾和冲突。波黑内战期间,三个民族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因为市场不在三个民族居住区之内,加之战争期间国际贸易一度中断,各种物资匮乏,因此自然形成了市场,当时主要交易老百姓急需的蔬菜、食品以及其他日常用品。波黑战争结束后,由于当地老百姓日常必需品需要量急剧增大,当地政府将这里划为布来齐科特区(相当于我国国内的经济特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关税较低、无外贸配额、外汇不管制等优惠条件,还有维和部队和维和警察派驻周边,能够保证各族民众之间自由出入,因此很快吸引了众多的各国客商前来交易。

为了给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经商环境,满足一部分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尽快复苏当地萧条的经济状况,首先必须排除战争期间所埋设的大量地雷。在波黑内战时期,交战各方在这里曾埋设了数量惊人的地雷。战后,当地政府请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兵,将市场周围的地雷全部排除。消除了雷患后,这里客商云集,特别是每到周末,市场内顾客摩肩接踵。人们从四面八方驾车赶到这里选购所需用品,包括周边的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客商也到这里交易,在市场上还能见到维和部队的军人逛市场。这里的货源大都是从中国、匈牙利和土耳其进来的,包括服装、鞋帽、日用小商品等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其中从匈牙利进来的,包括商品基本都是从首都布达佩斯最大的四虎市场华商手里批转来的中国商品,占的比重较大,其余都是土耳其商品。土耳其商品以价格低、质量好闻名,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在这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其他国家的市场相比,这里的中国商人显得较少,其中最早来到这里注册经商的是中辽集团。该公司从1999年开始在这里从事贸易,包括在市场和其他城市有很多商业网点,并创办了一定规模的养猪场,为当地和周边国家客商提供生猪产品。在集团公司办公室,总经理孙强接受了作者的采访。他介绍说:“波斯尼亚这个市场是波黑战争以后自然形成的。它的地理位置位于波斯尼亚穆族、塞族、克族三个民族所在的中间地带,过去曾是走私进口比较严重的地方。波斯尼亚政府成立后,在维和部队的帮助下统一划分为经济保护区。该市场的主要特点是:这三个民族都在这里做生意,过去由维和部队维持治安,现在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当地人从匈牙利、土耳其及周边国家保加利亚等走私进口中国货物,中国商人在这里大部分都是自己进口的中国商品,我们的货同他们比较起来具有竞争力。感觉这个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过去像周边的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都是从这里批货。现由于货源越来越多,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生意有下降趋势,但潜力还是很大的。因他们是走私进口,而我们公司是合法经营的,价格同他们比较起来稍高了一些,但从国内发货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应该说前景还很广阔。这个市场目前已经被意大利人收购了,前不久政府已把这块土地出让。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能建成一个全封闭式,路面、房屋都很正规的市场。现在已开始规划,据特区政府透露,很快就会实施。”

我们到波斯尼亚,主要是奔它的优惠政策而来。过去讲,战后的国家没有工厂等大型企业,这里的一切都需从国外进口。在前南斯拉夫时期,这里曾是一个省,农副产品可以出口,但现在由于战后经济不好,出口的商品不多,90%都是从国外进口。至于这里的政策,据翻译给我们讲,现在有很多优惠政策出台。从体制上来讲,过去这里归南斯拉夫联邦,是塞族、穆族、克族三家轮流执政,如果三家都说了不算的话,还有美国人和维和部队在这里,好多政策研究好了还没有出台。据他们讲,这里的海关关税要降到5%,现在是16%,下降的幅度很大,这对我们商人来讲是很有利的。还有,这里外贸不需要配额,这对商人来讲“舞台”就更宽广了。另外,这里的外汇不管制,可以自由汇寄,政策比南斯拉夫要宽松得多。前南斯拉夫外汇管制相当严,好多中国人在那里由于出关时携带大量现金闯关,被查出后一律没收,损失了很多钱,包括我们公司过去也损失了很多,因此这里对外国人的政策还是比较开放的。这里还有一个最好的条件,有我们中国的维和警察开始担负维和任务,同时监督地方政府,特别是当地警察局的工作。有很多事情,包括敲诈中国人钱财的事,别的国家的警察敢做的事情,这里的警察不敢做,因为这里有中国的维和警察,他们会给我们撑腰。如果出现敲诈等情况,我们马上可以到警察局投诉,所以在这里就很少有像南联盟警察那样敲诈勒索等现象。现在整个波斯尼亚有几百中国人,公司有30多家,大部分从事小商品经营,其他生意还没有开展。我们公司除了商品之外,还有一个农场。因为我们公司原是辽宁省外办下属的企业,想搞农场。曾在南联盟搞了一段时间,由于天灾人祸没搞成,现在接着搞。我们已办了一个农场,养了300多头猪,今年拟聘请一些技术人员种蔬菜。这里土地很便宜,中国人在这里经商,主要是从事贸易,以浙江人、辽宁人居多。这个市场从现在看潜力是有,但必须在国内找适销对路的商品,如果只是从周边国家调商品,外加两道关税就没有竞争力了。

因为当地商人到匈牙利进货属黑进口,采取不报关的形式。每星期一,就有6辆40尺的货柜车去匈牙利进货,之后销售也不报关,进口量很大,因此他们的销售利润很可观。他们进的全是中国商品,几乎所有摊位全是中国商品,如果我们有适销对路的商品拿出来,仍有市场。这里战后百废待兴,什么东西都没有,特别是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在这里应该还是很有市场的。

在位于市场繁华地段的商业街上,一块悬挂在商店顶部用中英文书写的中辽集团公司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该公司目前最大的商品批发部。踏进店门后,只见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中外员工一片繁忙,中方经理周莉正在与几位周边国家来的外国客商洽谈批发业务。随后她介绍说:“我这个商店是中辽集团下属最大的商店,主要是批发兼零售,货源主要来自国内厂家。我们公司很有信誉度,给我们发货的厂家很多。我们的经营项目挺齐全的,从针头线脑、运动套装到冬天的棉服等应有尽有,甚至还把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地毯也运到了这里,以丰富当地人的商品,可以说是一个百货商店。当地人的商品主要是从土耳其进来的,价钱比较便宜,但款式没有中国的漂亮。再一个,我们也经营了一些土耳其的针织品,这些货从土耳其进口,今年经营情况不是太好,比往年有所下降。我想这些困难是暂时的,因为毕竟是战后国家,老百姓手里的钱不怎么充足,很多难民回来之后需要住房,一部分钱需要盖房子。”说到这里,她指着商店的波斯尼亚女雇员说,“像我们这个工人家里就没有房子,有点钱就要盖房。这种情况造成老百姓手里钱少,购买力有所下降,生意不太好做。另外,毕竟我们到了异国他乡,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身份问题。比如我居留期7月份到吧,就要准备各种材料,完税证明、医疗保险证明等,手续非常繁琐,按正常的有30多条。但这些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我们公司是个大公司,照章纳税,合法经营。”

出了中辽集团商店,看到马路对面的咖啡店前有不少军车和警车停放,一些军警人员进出频繁。孙强告诉我,这家由土耳其人经营的咖啡馆昨天晚上不知什么原因,遭到了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的冲锋枪扫射,人员伤亡情况不详,现国际警察和维和部队派员正在现场展开调查。我迅速打开摄像机将此场面拍了下来,只见所有的玻璃全部被子弹击碎。由此可见,战后的波斯尼亚治安情况并不乐观。

中国商人在南斯拉夫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走进地处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当初除少数留学生和公务出国的人外,几乎没有听说有在这里做生意的华人。到了90年代中期,中国商人陆续到这里办公司、做贸易、开餐馆、办事务所等,逐步形成了华人社区。

70号中国商城

位于首都贝尔格莱德的70号商城,是南斯拉夫境内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地,同时也是华商赖以生存的主要经商地,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商城。

70号商城原是当地一家房地产商开发的一处两层楼的房产,因建成后没有形成市场,所以没人租,也没有人买,一直闲置在那里。1995年以后,中国商人陆续来到70号租房。最初主要是因它便宜,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房子只需70或80马克就可租下来作为商店。当时华人租下的店面基本不用,主要是作为向移民局申请注册外贸公司的地址。因为按照移民局的规定,外国人来南斯拉夫注册公司,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需有固定的经营地址。当地华人最多拿它当仓库放点东西,但人不在这里。这是70号商城当初的情况。从1998年开始,中国商人逐渐增多,一家家中国商店开业后,贝尔格莱德70号商城基本形成了中国商品集散地的规模。

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开始后,许多华商因躲避战火选择了回国,还有些由我国驻南使馆组织到周边国家罗马尼亚暂住。战争期间,由于北约连续轰炸78天,国际贸易一度中断,当地日用商品货源断档,缺口较大,战后需求量急剧增大,价廉实用的中国商品普遍为南斯拉夫人所接受。当时的半年内,中国商品十分畅销,商人们兴奋地说,几乎什么商品都能销出去。尤其当地发电厂被炸毁后,电力供应不正常,像手电筒、应急灯、电池等更为畅销,而且当时房租便宜,华商的开销小,70号商城购销两旺。这就给中国商人提供了一个信息——南斯拉夫生意好做,期间大批华商拥入南斯拉夫。当年可说是中国商人经商最鼎盛的时期,许多人由于在这个非常时期抓住了商机。有资金实力的人从国内迅速组织适销对路的货源,以最快的速度发到南斯拉夫,只要货物一到港,几乎很快就会一销而空,许多商人就在短时间内很快积聚了大量资金,一跃而成为当地有实力的商人。战争给许多向往一夜暴富的人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随着大批中国商人的到来,不仅活跃了商品交易,而且带动了当地的房地产业,使昔日萧条的70号商城及周围的房租一涨再涨,并为南斯拉夫人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当时,商城内一间18平方米的商铺,一个月的租金高达2000马克,甚至有的高达4000马克,这在经济困难时期的南斯拉夫可以说是天价。如果在这里有房产,仅这一份租金足可养活几家人,有这些房产的家庭,父母、儿女足以靠吃租金过悠闲的日子。

自从中国人多了以后,商城周围当地人开的水果摊市场也形成了一定规模,一些专为中国商人而开的发廊、咖啡吧、食品店、各类事务所、货运公司、清关公司、旅行社等生意也十分兴旺。商城内有150多家中国商店,几乎每家都有南斯拉夫雇员,很多当地人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南斯拉夫电视台还播出了一个节目,报道当地老百姓很高兴,因为70号商城周围将要变成新贝尔格莱德市中心了,而原来市中心在另外一个地方。以前中国人刚来的时候,周围的人觉得市场人来人往,太闹,现在这些人已不说这些话了。因为中国商人到来后,当地人感受更多的是给他们带来了实惠和就业机会,这对南斯拉夫人特别是商城周围的普通人来讲,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