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26

第26章 现代篇章(6)

8月25日,中共代表博古(秦邦宪)和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一起就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继续与国民党谈判。谈判的对手还是二厅厅长康泽。博古提出,要将洛川会议提出的十大救国纲领写入)中国共产党宣言》(即)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康泽则坚决反对,博古和康泽争论得面红耳赤,“差不多到了拍桌子的程度”。为了打破僵局”博古请示中央将十大纲领改为三大纲领后,双方意见才基本纟允一。

9月22日,国民党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言》。23日,国民党又公开发表了《蒋委员长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在此基础上,双方就南方各地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的问题上,也在南京达成了共识,一致同意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初步确定,由叶挺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9月28日国民党当局未征得中共的同意,便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抢先公布了叶挺的任命。

由于事出仓促,叶挺还不明白中共中央对他出任新四军军长是什么态度,他急忙赶到傳厚岗八路军办事处,向博古和叶剑英报告了他同蒋介石会谈的经过。

叶挺一向注意仪表,即使是在行军打仗时也是这样。当天,他身着一件咖啡色皮夹克,下配浅蓝色呢裤,长筒马靴乌黑发亮,风风火火地走进傳厚岗66号。

按理说,南方游击队是红军留下的革命种子,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应该由毛泽东、朱德发布命令,决定其番号,任命正副军长。可是,历史却跟人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转发了一份电令:“鄂豫皖边高敬亭部;湘浙赣边区傳秋涛部;粵赣边区项英部;浙闽边区刘英部;闽西张鼎丞部,以上各节统交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熊式辉是根据10月6日蒋介石签发的命令照章办事的,却无意中公开发布了新四军的番号和军长。两年后,新四军军部决定这个日子为新四军成立纪念日。

对蒋介石抢先发布叶挺任新四军军长一事,中共中央开始持审慎态度。中共中央在致张云逸的电报中指出:要警惕国民党利用抗日题目,经过叶挺拔去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撑点。同时,中共中央急于了解叶挺的政治态度。电报中提出:叶挺须来延安,在他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政治、军事原则后,可以去闽粵边(或闽浙边,指挥张鼎丞部。10月19日,张闻天、毛泽东又致电在南京的博古、叶剑英询问叶挺“是否愿意来延安及八路军总部接洽一次?”

中共中央对新四军军长人选如此谨慎’还因为有漳浦事件的惨痛教训在先。何鸣是闽粵边特委代理书记,在1937年5月就与国民党粵军第157师代表进行“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谈判,双方达成了将闽粵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福建省保安独立大队,由157师指挥的协议。但由于何鸣放松了警惕,未执行上级“政治上要保持独立的”指示,离开了根据地。157师暗中设下埋伏,将近千名红军游击队集合到大操场,借“点验”之名,一枪不放便解除了武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漳浦事件。9月1日,在南京的博古、叶剑英、周恩来等,要求国民党方面退还何鸣部,不得缺少一人一枪。国民党虽然承认了错误,但拖了很久才放了人、还了枪。

在博古办公室的交谈中,博古、叶剑英十分坦诚明确地将中共中央的意见告知了叶挺。

叶挺当即声明完全接受党的领导,愿意立即动身去延安,向党中央当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是否就职由中共中央最后决定。

毛泽东:人民军队的建立要从你写起

在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的安排下,叶挺于10月23日离开南京,经武汉、西安于11月3日到达延安。

在延安,叶挺受到了中共中央负责人毛泽东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亲自出门迎接叶挺,亲切地对他说:“我们虽未曾见过面,但对你叶挺,可是如雷贯耳啊!你是我们共产党军队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建立要从你写起。”

毛泽东与叶挺的谈话是开诚布公,真挚恳切的。在谈到新四军的组建问题时,毛泽东向叶挺提出,经过中共中央慎重考虑,认为可以争取将新四军的编制定为二师、四旅、八团,由你担任军长,项英担任副军长,周子昆任参谋长;陈毅任第一师师长,张云逸任副师长;张鼎丞任第二师师长,谭震林任副师长。叶挺对这个方案表示赞成,同时提出,希望党中央多派一些得力的干部,加强新四军的工作。

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礼堂的欢迎大会,正式宣布叶挺就任新四军军长。在欢迎词中,毛泽东说:“我们为什么要欢迎叶挺将军呢?因为他是大革命时代的北伐名将’因为他愿意担任我们的新四军军长’因为他赞成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所以我们欢迎他。”

叶挺在讲话中恳切地说:“同志们欢迎我,实在不敢当。革命的道路是艰苦的,很不平坦的,十年内战时期,许多好同志倒下了,也有个别人叛变了。坚持下来的同志,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真正的英雄。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是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在毛泽东征求他是否恢复中国共产党党籍时,叶挺表示为便于和国民党打交道,“在党的组织外,但愿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中共中央表示赞成。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欢迎大会上,叶挺!项英第一次见面。11月13日,叶挺在武汉正式以新四军军长的身份向记者发表谈话,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抗战到底。

21日,在叶剑英的陪同下,叶挺在南京同蒋介石会谈。蒋介石虽然对叶挺去延安心中不满,但表面上很热情。在新四军的隶属!编制、干部配备等问题上,他全盘否定了中共中央提出的方案,对叶挺请批的军费,也推诿拖延。叶挺气得当场提出辞职,蒋介石不得不作出些让步。

叶挺于11月下旬由南京返回武汉,开始筹建新四军军部。利用与国民党要人的老关系,争取经费、编制、军械、物资等;动员各界爱国人士参加新四军。正如陈毅后来所说:“没有叶军长出来调停奔走,要增加成立新四军的困难。叶军长为本军的保持发展尽了最大的力量,这是叶军长的功绩。”

8.王瀣铁骨铮铮斥日伪

王瀣是一位公认的国学大师,1871年出生于南京,字伯沆、伯谦,号冬饮,袓籍江苏溧水,明末迁上元今南京)。冬饮、沆瀣出自,楚辞·远游》及注,乃孤高贞洁之象。他在通《明史》的母亲严格教导下,“幼颖甚,教之读,数遍即成诵”。后来他就学于钟山书院’是闻名南京的才子。这样一个才子,被晚清著名学者!诗人陈三立聘请到家中学堂帮助教读其子陈衡恪!陈寅恪,后来陈寅恪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

民国初年,王瀣就职于龙蟠里的江南图书馆。那时他勤于抄录稀见图书,如明末阮大铖《咏怀堂诗集》10卷,他先后抄全为三册,后又被邓邦述等传抄。他还先后得“娱生轩”藏书家王德楷所赠明天启刊本《四书宗印》!崇祯刊本)毛诗古音考》等。他先后讲学于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东南大学、金陵大学,教授文学。

他在中央大学教国文,同学们都爱听他的课。他教书循循善诱,以《四书》为本。每讲一课,将书里的章句来龙去脉,条贯源流,无不广征博引,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因而得到了学生们的喜欢。这一部《四书》,他几乎倒背如流,简直被讲活了。在当时这所全国闻名的高等学府,上上下下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王四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义愤填膺。王瀣对当时的局势发出自己的看法,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疾风劲草,士亦须有骨气。”每每对来宾谈起南明往事,抨击时弊,声泪倶下,听者为之所动容,表现出中国人要求抗日,反对投降的铮铮铁骨。

1937年春天,正是乍暖还寒时,王瀣累倒了,他得了脑中风,腿脚从此不便行走。12月13日南京沦陷。本来他想随学校迁至重庆,但因腿脚原因,未能成行。

没有了学校,就没有了书教,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在南京沦陷的日子里,王瀣生活极其困苦。原先在大学做教授,收入颇丰,但他平日里救济了不少亲友,家里没有积蓄,加之生病使得他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与王瀣在同一学校教授中国古文字及古典文学的胡小石教授,曾在《客有驰书告冬饮翁饿者,苏宇奔走醵资以周之,长谣叙悲赠苏宇》诗中写道:’娄胡夙栖肥遁土,冬饮高节吾所尊。数椽寂寞古台下,陷贼诈死长闭门……”可见王瀣当时的生存环境。

这时,南京的汪伪政权为了与重庆国民政府分庭抗争,拟成立伪中央大学,为了找一些教授学者装潢门面,他们派人来游说王,让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伪中大挂个教授空名,不必到校教课,照样领取薪水。王瀣坚决拒绝。汪伪见软的不行”竟来硬的。一天,这伙说客带来两个日本军官,此时老人正卧躺在床上,对他们的到来显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日寇先是甜言蜜语,把他们的侵略说成应邀而来,成立中大是为了帮中国培养人才云云。面对敌人的引诱,老人一言不发,他用沉默来抗击日伪反动派。此时,一个鬼子按捺不住了,突然拔出身上的军刀威胁道:如再不答应,立即刀劈。可王瀣老人神情镇定从容,仿佛没看见这把刀。这个鬼子把刀劈到老人头旁,又悻悻地收住,最终只得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走了。

从此以后,王瀣再也不出门,以读书写字度日。那时南京城里,日伪的反动气焰极为嚣张。有些人经不住“功名利禄”的引诱,摇尾乞怜,卖身求荣。王瀣对这种奴颜媚骨的行为,深恶痛绝。他借词曲大师吴梅(瞿安,先生的韵,填词一首:“蝴蝶成团蜂坐衙,相将空际闹春华。纵横污我奔车水,歌笑随人堕溷花。未必桑中堪有喜,微闻江外欲无家。归飞燕子惊心甚,坏堞犹然隐乱茄。”王瀣在词中对那些形同汉奸的蜂蝶、坏堞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1944年9月25日,王瀣在疾病缠身贫困交加中去世。临终前,他嘱咐妻女:“我生不愿见到日寇,死了,棺材也不要见到敌人。棺材不许出门,就埋在家院里。”家人在悲愤之中遵照遗命办理了。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央大学迁回南京,为王瀣举行了追悼会。国民政府赠匾纪念:一代耆儒。其遗体也从家院中移葬于南郊花神庙。

9.陶行知“秀绝金陵第一声”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他立志做一名教育家救中国的思想,是从他在金陵大学主编《金陵光》开始的。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文浚,后改知行,又改行知。1910年秋,陶行知以优异的成绩从汇文书院直升入金陵大学读书。在金大的日子,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国文、英文、法文等诸科成绩皆为优等,是金陵大学出类拔萃的优等生。

1914年6月,是一年一度毕业的日子。金陵大学校园里正在举行毕业典礼,以文科第一名优异成绩毕业的陶行知,宣读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时任江苏教育司司长的黄炎培也应邀出席了这次隆重的毕业集会。听着这个小伙子那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语音,黄炎培不由眼睛一亮,他记住了这个青年人的名字。典礼结束后,陶行知快步地走向黄炎培,把他主编的)金陵光》赠送给这位教育家。黄炎培接过书,握住陶行知的手,勉励他好好学习,为国出力。

,金陵光》是我国最早的大学校报之一,于1909年在金陵大学创刊。1913年,陶行知任该刊主编,在此期间,该刊以他为主笔,发表了很多宣传民主共和,反对独裁,反对复古的好文章。

接手,金陵光》之后,陶行知立即对该刊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在原来的英文版保留不变之外,又增辟了一个中文版。他对同仁们说,这个刊物首先是给国人看的,我们的国语词汇很丰富,语言色彩很浓厚,因此所表达的文章思想也是能够准确明白,所以要大力发展国语教育。

在中文版第1期上,他发表了《〈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他在文中高呼“光明”、“进步”,号召“力行”、“牺牲”,反对“厌世之流”、“悲观之派”。他要使《金陵光》“作船夫之灯塔,为迷津者指路”,要它“一闪其雷鞭”,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这是金陵大学建校初期,如同婴儿咿呀学语中的一声呐喊,也是当时炸响在南京城上空的第一声春雷。

在1913年至1914年两年间,陶行知发表在《金陵光》上的论著有18篇之多,这些文章涉及政治!哲学!思想!社会!教育!医学等方面。特别是他的《共和精义》一文,针对当时国内“民生涂炭”、“干戈连结”、“经济衰微”和“外患频临”的政治经济形势,从共和与社会、政党、教育、文化、交通、社会秩序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

其时正在金陵大学任希腊文教授的司徒雷登,在读了陶行知的一些论著后,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特地邀他在学校图书馆进行一次长时间的论谈。他俩的话题从西方的哲学思想谈到东方的封建专制,谈到了民国的未来希望,还谈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司徒雷登对这位大学生的犀利思想和敏锐眼光感到十分的敬佩,认为中国有这样的人才,完全能走上民主自由的道路。

1946年”月25日,陶行知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著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古庙敲钟录》等书。

陶行知逝世后,黄炎培在哭陶诗中称颂陶在民国初年发表在《金陵光》上的)共和精义》这篇宏文为“秀绝金陵第一声”。

1951年,南京市政府为陶行知建造了纪念馆,1993年,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在原晓庄师范旧址上的陶行知纪念馆兴建新馆。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有张劲夫题写的“犁宫”和陆定一题写的“陶行知纪念馆”两块铜匾。门厅内有陶行知全身雕像一座,背面刻有“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3个金色大字,为毛泽东所题。

10.陈鹤琴和他的鼓楼幼稚园

20世纪20年代,中国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尤其幼儿学前教育。那时,全国只有几个幼儿教育机构,且都是慈善机构或教会所办,儿童接受的多半是西方教会那一套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其时,一个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大男人陈鹤琴,决心投身幼儿教育。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1892年3月,陈鹤琴出身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一个世代做杂货生意的家庭。8岁进私塾,1911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复入清华学校读书,1914年毕业后赴美留学。民国初年,中国只有两名赴美攻读教育学的留学生,另一位是陶行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