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05

第5章 古代篇章(3)

肃宗皇帝在看了奏书后被朝廷的忠臣所言感动,大加赞赏,采纳了颜真卿的建议,并亲笔给他题写了《放生池碑额表》,文中写道中孚及物,亭育为心,凡在覆载之中,毕登仁寿之域,四灵是畜,一气同和,江汉为池,鱼鳖咸若……能以懿文,用刊乐石……成不朽之立言,纪好生之上德,唱而必和,自古有之……所请依奏。”文中所述刻金石流传于后代,用来宣扬皇帝的孝道、仁爱和好生之德。由此,颜真卿奉诏在全国建放生池81处,而南京乌龙潭为最大的放生池。在潭旁建了放生庵,传说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处放生庵。后来南京人为纪念颜真卿将其改为祠,名曰:“颜鲁公祠”。首次放生那一天,当地民众闻讯而来,看着颜剌史双手将龟、鱼等小生命放入潭,都不禁拍手称好,赞颂皇帝和颜公的善举美德。

颜真卿之所以选择乌龙潭为放生地,恐怕还源于乌龙潭的一个传说,相传,晋时某年六月十九日有四条乌龙现身此潭,嬉水于池中四泉周围。后来每年的这一天,四条乌龙准时再现,故被人们称为乌龙潭。

颜真卿也是一位著名将领,他参与平定了“安史之乱”,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德宗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颜真卿被派前往叛军劝谕,大义凛然,被李希烈缢死,以身殉国。

如今的乌龙潭已被所管辖的鼓楼区政府投入巨资重新治理,种植了花草树木,修建了亭榭曲廊,并在围墙上砌凿了浮雕,再现古时乌龙潭地区百姓生活劳动的场景。其中一座石雕特别引人注目,一位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的长者将一只龟放入水中,他的身旁有3个孩童惊喜地看着这个动人的景象,不难想象,那个双手捧龟的长者,肯定是颜真卿了。

6.李后主避暑清凉山

中国古代的帝王们往往都建有行宫,或避暑、或游乐、或……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山隐士、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二年(937,长期掌控吴国朝政的徐知浩废杨吴,立大齐,自登帝位,建都金陵。升元三年(939)他自称是唐玄宗后裔,恢复李姓,改名升,将国号改为唐,史称南唐。先主李升死后,其子李璟于943年继承帝位,史称中主。李煜于961年继承帝位,这就是享有一代词宗美名的南唐后主。

南唐后主李煜的行宫就建在清凉山,是他用来避暑的。后人有诗,清凉山上几芙蓉,旧是南唐避暑宫;留得翠微亭子大,水天闲话夕阳红。还在李煜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李璟经常带着他到山上的清凉寺来烧香拜佛。冬天的时候来赏雪,盛夏酷暑就来避暑。清凉山似乎应验了它的名字,夏天是绝对的清凉之处,而清凉寺又环抱于青翠绿荫丛中,可谓是凉中之凉。皇家老少感受到了清凉寺给他们带来的凉爽与快乐,也就自然被中主李璟选为避暑行宫。中主李璟死后,李煜不仅继承了先父的皇位,也继承了先父避暑清凉山的习惯。

千百年来,南京就素有火炉之称,夏天的酷热是难以让人承受的。而盛夏酷暑总是伴随着淫淫梅雨的结束而来临。此时的李煜就带着国后周娥皇和宫女一行,从珍珠河乘舟下水,航行至乌龙潭上岸,登上清凉山。

上了清凉山的李煜把国事统统丢在了脑后,除了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外,就用琴棋书画来消磨时间。有一天,李煜突然心血来潮,他命宫女取出随身带来的纸砚笔墨,他要写字。

那时南唐朝野文人中,善于书法者比比皆是,如高越、宋齐丘、冯延巳、韩熙载、徐锴……中主李璟也是书法高手,清凉寺有他的八分题。李煜正是看到了父皇的遗墨,才想到自己也应在清凉寺留下一点墨迹。那时李后主的书法在南唐也具有大家风范,他一笔数顿,故有“金错刀”之称。他用的墨是南唐一宝,即“坚如玉,

纹如犀”著称的李延珪墨;用的砚也是南唐一宝——龙尾石砚,泛称歙砚,其砚石坚细腻,发墨如油,具有不吸水、不耗墨、不浊笔之优点;纸呢,又是南唐一宝的“澄心堂”纸,此纸柔韧细腻、光润吸墨、名满江南墨汁研磨好后,李煜拿起宣州特产的诸葛笔,当他把沾满墨汁的笔在宣纸了第一个字“德”时,停下笔,瞅了瞅笔,又看了看字,他似乎觉得这笔今天跟他作对,不听使唤,于是,李煜扔下笔,掀开新一张宣纸,然后用右手的食指卷起玉帛皇衣的前襟一角,沾着墨汁写下了“德庆堂”三个大字0写好后,李煜颇为得意地笑道:“把它交给工匠,做成匾额,挂在门楣上。”

“德庆堂”的匾额不知道挂了多少年,但后来的宋代诗人陆游在游清凉寺时曾亲眼见过李煜的墨迹,他在《入蜀记》中写道:“清凉广慧寺……坏于兵火,旧有德庆堂在法堂前。堂榜乃后主撮襟书,石刻尚存。”

当太阳出来的时候,李煜和周后会在山林中散步,累了就躲到山上的翠微亭里去歇脚消暑。明末清初学者余宾硕《金陵览古》记有上有翠微亭,南唐时所建;又有‘不受暑亭’,李后主避暑处也。”

李后主与娥皇的婚姻虽说是君臣为其子女联姻的政治行为,

知音律;娥皇则通书史,能歌舞,工琵琶。每每看到娥皇那凤眼星眸,朱唇皓齿,冰肌玉肤,李煜就会有一种温馨心醉的感觉。

在翠微亭里,两人享受着清凉山清新的空气和寂静的山林给他们带来的温馨。娥皇如胶似漆地依偎在李后主的怀里,回忆起有一次她探视双亲回家时’李后主快步迎上前’送给娥皇一首《长相思》词那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顾盼全部都融入词中了,此时,娥皇问后主,还记得那首词吗?李后主怎会忘呢?他与娥皇相视一笑,又一次吟道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楓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娥皇此刻心又醉了,她仿佛是第一次听到后主吟诵这首词,还是那么新鲜,那么感人,那么动听,她甚至有点儿不能自己,娥皇慢慢端起桌上的酒杯,浅浅地嗫了一口,接过宫女递上的琵琶,弹起自己编的一支曲子《恨来迟破》。娥皇善于操缦安弦,弹得一手好琵琶,那时她弹奏技艺有如白居易在《琵琶行》所描绘的那样:“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时是娥皇的公公李環也为儿媳的弹奏赞赏不已,特地赐给她一张始于东汉蔡邕工艺的桐木“烧槽”琵琶。

现在娥皇怀抱着“焦尾琴”正弹得如痴如醉,这舒缓抒情的曲子,是娥皇亲自创作的。李后主此时此刻也不能自己,妇唱夫随,和着曲子跳起舞来。这一对才子佳人都觉得彼此在艺术上从对方那里获得了最大的精神享受和满足,仿佛人世间只有他俩最幸福。这也让站在一旁恭候服侍的宫女钦慕不已。令人惊奇的是,在这酷热的时候,他们在这避暑亭里弹琴跳舞竟没有淌汗,可见这避暑亭确也真是“不受暑”的。

可是,这对恩爱夫妻在皇宫里的这种温馨浪漫的生活情趣,未能长久下去,就连上清凉山来避暑的情趣也在他们婚后的第十个年头,由于娥皇突然患病,久治不愈之后戛然而止。

李后主是个风情万种的君主,在娥皇病重期间,他与前来探望病中姐姐的小周后一见钟情,常常眉眼传情,秘密约会,尽情享受婚外恋给他带来的快乐。但他俩的恋情还是让病中的娥皇察觉出了破绽,以至于娥皇在子亡夫欢中病情加重绝命而去。

娥皇的死,对李后主打击很大。尽管那时有小周后终日陪伴着他,但他时常想起与娥皇在一起吟诗写字、轻歌曼舞的日日夜夜,觉得有愧于她。

这一年的暮春,李后主带着小周后,来到清凉寺,他此行的目的是烧香拜佛,是专程为娥皇祈求佛袓保佑其在天之灵而来,李后主与小周后头上戴上了僧帽,身上披上了袈裟,磕头跪拜,念诵佛经,频繁的磕头跪拜,使李后主和小周后的额头都受伤长了瘤,可见其虔诚度令人叹服,拜完佛后,李后主领着小周后来到翠微亭,李煜望着漫山遍野的草花,又望着远处江帆点点的船影对小周后说:“你姐姐活着的时候,待我真好!”小周后聆听后领悟到了什么,立即说道:“小妹一定像我姐姐那样待你……”李煜听后步页频点头。此时,他凝眉远望,不觉吟道: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这首《丑奴儿令》表达了李后主对逝去的爱妻娥皇的无尽思念。

李后主再来清凉山,已是酷暑时候了。那时,他已和小周后成婚结为夫妻,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公开场合。这期间李煜的情绪好了许多,当然,上山后的首要事情还是烧香拜佛。余下来的时间就用来寻欢作乐。诚然,他们是不敢在寺堂内造次的,于是移到翠微亭里,那里既不受暑,又可自由自在。李后主对小周后说,这亭子是给娥皇建的,那时候,她常在亭子里弹琵琶给他听,往事犹在昨天。小周后听了,立即说道:“那就让我来给你吹玉笙吧。”于是小周后让宫女取来玉笙,试着吹了几声,李后主赶忙摆摆手,让小周后吹轻些。尽管在寺外,他还是怕作乐的声音惊动佛袓。

小周后点了点头,舌头舔了舔嘴唇,用她那白嫩似笋的纤纤十指,在十三根参差的簧管下端指孔间轻捷灵活地移动。她吹的是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那清丽婉畅的曲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中所描绘的江流、月色、白云、扁舟,以及楼宇显示出来的好一派春江夜色,让听者神迷心醉。其实,这不是李后主第一次听小周后吹这首曲子了,而每一次听她演奏,都令他心旷神怡,如入梦境。他曾对小周后说过:“听了小妹的演奏,方知孔夫子何言‘闻韶乐,三月而不知肉味一曲终了,李后主命宫女去旁边不远处的“保大泉”去提水来解解渴。这口泉井是南唐保大三年(945)挖掘的南唐义井,井挖好时,泉水涌现,水清透彻,甘醇爽口。相传寺中老僧一年四季都饮此水,以至颜面不衰,发须不白,故又称之为“还阳泉”。

水提来后,李后主亲自给小周后倒了一—碗井水,说道来,喝了它,春颜永驻。”小周后咯5一笑,接过水碗,

一饮而尽,饮罢,她问李后主我姐姐也常饮此水吗?”李后主点点头,叹了一一口气,说道:“只是她命不好罢了。”

小周后自觉又伤了李后主的心,便不敢再提娥皇,生怕国主再陷入哀伤之中。于是拿起玉笛,又悠悠扬扬吹了起来……

曲终之后,李后主沉陷在一种意境深远的遐思之中,好久好久他才听见小周后在呼唤他,并依偎在他的怀里。此时,李后主深情地问小周后,还曾记得给她写的那首《菩萨蛮》词么?小周后答道:“记得!我背诵给您听好么?”李后主深情地点了点头,微微闭上了眼睛。于是小周后轻轻吟诵起来: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李煜和小周后就这样在清凉山过着无忧无虑的清闲日子,烧还阳泉香拜佛’轻歌曼舞’吟诗作词,累了’晚了’他们就留宿在“德庆堂”李煜把“德庆堂”称之为龙宫,他后来在一首诗中曾记录下“未能归去宿龙宫”的句子。这就是南唐后主,一代词人的浪漫生活,后来他还写了那首《虞美人》,其中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传了千百年而不衰,让后人咏叹不止,只是他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身幽囹圄,死到临头了(这词也就成了千古绝唱)

7.郑侠清凉山畔留佳话

古时清凉山一带是大片密林,古树郁郁丛生,枝叶如盖,遮月蔽日,看不见一点人烟,听不到一点声息,给人有虚无缥缈的感觉。宋治平二年(1065)有一个名叫郑侠的青年来到江宁(今南京),在清凉寺的一间小屋里闭门读书,给世人留下了一段令人赞叹的佳话。

郑侠(1041—1119)字介夫,人称“一拂居士”,福州福清县海口镇人。自幼家贫亲老,自誓苦学。治平二年,因初试落第,随父郑晕(为江宁监税)到江宁,寄寓清凉山畔读书。其时同样寓居江宁随父在此读书成长,并中进士及第的中书舍人王安石得到这个消息后异常兴奋,邀其相见,并大加赞赏。翌年,江西鄱阳学子杨骥游学江宁,登门求教王安石,王安石向其推荐郑侠。杨骥爱才心切,雪夜奔赴清凉山造访郑侠。二人相见恨晚,于夜半秉烛同登清凉寺瑞像阁。郑侠豪兴勃发,题诗壁上:“浓雪暴寒斋,寒斋岂怕哉!漏随书卷尽,春逐酒瓶开。一酌招孔孟,再酌留赐回。醺酣入诗句,同下玉楼台。”次日,杨骥携郑侠诗再次拜访王安石,王安石阅罢赞叹不已,连说:“佳句,佳句,小子真乃嗜学之豪也!”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郑侠中进士,授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宋熙宁二年(1069)又擢升为光州司法参军,主管州刑、民案狱。此时正值王安石被宋神宗召进汴京任中书门下以宰相之职推行变法新政的第三年。王安石的变法新政,虽然得到了中下阶层的欢迎,但也受到守旧派的竭力反对。许多权贵富豪不仅不扶持推行新法’相反处处耍赖’故意做偏’制造事端’让百姓受害’让王安石的新法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郑侠为人正直,刚直不阿(他不因王安石是他仰慕的老师而改变对变法新政的看法,就在他任光州司法参军的第二年,即进京面陈各州县施行新法的诸多弊端,结果被视为反对变法而被贬为京城安上门监门。熙宁六年(1073,六月,蝗虫成灾,继而大旱,加上各地官员催迫灾民上交“青苗法”贷放本息,大批饥民流入京城。身为京城安上门监门的郑侠不明底细,次年三月画成《流民图》,并撰《论新法进流民图疏》上奏,要求罢除新法。因奏疏送中书省不被接纳,郑侠遂假称紧急边报,不发马递送有关台司而直接呈送神宗皇帝。之后,郑侠再次上疏,自劾“擅发马递罪”。神宗连夜观图览疏,翌日下诏,发常平仓以救济灾民,并清理兵籍军费,罢去青苗、免役法,取消方田、保甲法。三日内,王安石也被罢相。

王安石罢相后,由吕惠卿执政。吕惠卿执政后,以郑侠上疏论政时取唐魏征、姚崇、宋璟、李林甫、卢杞为两轴,题为《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业图迹》,有诽谤之意,即以“诽谤罪”,将郑侠外放汀州。外放汀州途中,郑侠行至太唐时又被召回入狱。入狱后,吕惠卿要判郑侠死罪,宋神宗认为郑侠忠诚可嘉,改放逐广东英州(今广东英德县)。英州百姓仰慕郑侠贤明,为他筑屋居住,并争送子弟拜其为师。元祐元年(1086)哲宗即位,大赦天下,郑侠被赦回到家乡福清,经苏轼、孙觉推荐,起用为泉州教授。绍圣元年(1094)四月,章惇罗列文彦博等33人罪状,全部放逐,郑侠再次贬往英州。元符三年(11)徽宗继位,郑侠复原职。大观元年(11—7)蔡京入相,立元祐“党人碑”,郑侠复被罢职回乡重到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