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07

第7章 古代篇章(5)

朱元璋原是乡间游民,对中国农民在长期家长制的影响熏陶下养成的权威观,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家庭的每一个家长都养成了自尊自大而又服从上一级家长的习气和性格。在有权威制约时,他们会服服帖帖;而一旦在权威不足以制约他们时,他们便会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建立一套尊贵有序、严格的礼乐制度,既能保证皇帝的绝对权威,又能约束臣下的绝对服从和忠诚,因此,他在大规模地搞筑城工程,“建新宫于钟山之阳”的同时,即在洪武十五年,1382)又选定在今南京城中的黄泥岗上建钟鼓楼,以作迎王、选妃、接诏、击鼓报时、报警之处,以进一步约束臣民,强化皇权。当时的南京城中,以中部地势为最高,黄泥岗则是城中的制高点,因这里地势最高,离“天”最近,最能奉承“天意”,因此朱元璋选定在此建钟鼓楼。也许人们看出了他的深意,因此在老南京的民谚里,就有了“钟鼓楼,通到天里头”的说法。这既反映了朱元璋所建钟鼓楼的居高临下的高耸之势,又道出了朱元璋建造钟鼓楼的深意,一语双关。

二十世纪初的鼓楼

明朝所建的钟鼓楼,和我国古代的都会一样四周绕以城垣,城中建有鼓楼和钟楼。明建钟鼓楼距朝阳门、兴中门各5里,处于南京城垣的中心。钟楼报警,鼓楼报时。洪武十五年所建鼓楼的报时时辰,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计时,闻鼓即知时辰扶桑微曙,众革齐鸣;徐疾三止,金奏爰作;以数节之,一百又八;声振天地,无远不格。”其时,鼓楼陈设大鼓2面、小鼓24面、云板1面、点钟1只、牙仗4根、铜壶滴漏1架、三眼画角24板,用以报时和迎王、选妃、接诏等大典大庆时使用。而钟楼建于鼓楼的西边,也建于洪武十五年,内悬鸣钟一口。洪武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又分别铸了一口立钟和一口卧钟,清康熙初楼毁,钟坠路旁,一立一卧。清咸丰年间立钟被毁,仅存卧钟。光绪十五年(1889)江宁布政史许振祎在鼓楼北筑亭,将府军后卫岗卧钟移此悬挂,称大钟亭。大钟亭内有铁架、铁柱、角重擔,局14.5米,现保存完好。现在大钟亭所挂卧钟,用紫铜铸成,高4.27米,口径2.92米,底边厚达”17米,重约23000公斤。钟上铭文为“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可能铸成时已是洪武。

明朝所建的鼓楼,居于高岗之上,坐东北而西南,方位为北偏东42度。其建筑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为土结构的殿宇建筑,规模与楼座同大,滴水直落台座之外;下部为砖石结构的楼座,又称基座或台座。不过,明朝所建的楼宇与器物早已无存,只留下下部的台座和台坪上的石柱础。人们今天见到的鼓楼,实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原台座上所建的正中三开间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的碑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岁逢上元甲子冬十月第一次南巡江宁时,谕总督王新命、巡抚汤斌、薛柱斗等曰:“朕闻江南财富之地,今观民风土俗,通衢市镇,似觉充盈。至于乡村之饶、民风之朴,不及北方,皆因粉饰奢华所致。尔等身为大小有司,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务令敦本尚实,家给人足,以副朕望老安少怀之至意。”于是为设立的“圣谕”、“戒碑”而建碑楼,今天仍可见“碑楼”二字)。因那天康熙登临明朝所建鼓楼的台座远眺金陵景色时心情极好,故所建楼宇又称“畅观楼”。不过,也许习惯成自然罢,人们并不理会“圣谕”,仍称碑楼、“畅观楼”为鼓楼,延续至今。

明代所建的钟楼旁,还建有钟神庙,内塑二女神像。相传因钟屡铸不成,朱元璋下了死命令,逾期要将铸钟者斩首示众。眼看期限将至,铸钟技师的两个女儿为其父免遭杀身之祸,毅然舍身跳进沸腾的铜液中。此事感动了钟神,大钟铸成。后来人们为纪念她们,特建了钟神庙,内塑二女神像供人们祭拜。

10.朱元璋火烧功臣楼

在鼓楼岗上,明初建有一座功臣楼,相传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那些开国功臣,听说要建功臣楼,无不为之感动,称赞朱元璋英明伟大,真有人情味,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他来到皇宫,恳求朱元璋准许他辞官归田,朱元璋却说军师随我南征北战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何必归隐?”刘伯温推说。

“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

刘伯温一生足智多谋,是朱元璋智囊的核心。朱元璋摆脱小明王韩林儿,公开树立自己的旗帜;至正二十五年陈友谅来犯,前景难测;是先灭陈友谅还是张士诚……种种战略决策都出于刘伯温之手。刘伯温是“创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朱元璋将他比作汉代的谋臣张良。但朱元璋生性多疑,很怕别人觊觎他的皇位、江山。此刻,朱元璋揣摸着刘伯温,“他会不会也用这些权谋之策来搞阴谋政变?他会不会像劝我不去救韩林儿那样而取而代之?我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我没有想到的,他可能也想到了……”朱元璋越想越害怕,觉得与其留在身边,还不如让他离得远远的。于是,朱元璋虚意挽留再三,见刘伯温决意要走,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准许辞官回乡。

刘伯温是用心之人。他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武将,在帮助朱元璋消灭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势力,北伐元军,消灭元朝等重大战争中都立下赫赫战功,名列功臣第一。明朝建立后,因功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并先后被封为信国公、魏国公。刘伯温拜访徐达,既是向他辞行,又是向他交代一句话:“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跟随皇上,寸步不离开。”徐达一时不解,想问个明白,刘伯温却说天机不可泄漏,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不多久,功臣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窗户又高又小,看起来结实安全。朱元璋选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去赴宴庆贺。

这一天傍晚时分,太阳刚落,功臣楼内灯火辉煌,一片笙歌。赴宴的功臣们相互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军师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手敲敲墙壁,墙壁发出“咚咚”的声响,似乎是空的,他的脸一下子煞白,脸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这时,听得一声吆喝:“皇上驾到!”此刻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璋走进大厅,气宇轩昂,笑容满面,来到众人面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直起腰来。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日却不敢多喝,他一直紧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过三巡,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一见,急忙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要不要,丞相请回。”徐达哀戚地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请日后照顾我妻儿老母。”朱元璋听出徐达的弦外之音,心里暗暗吃惊,他怎么能识破我的机密·也许朱元璋对徐达尚有一些旧情,对徐达说:“那丞相随我来吧。”

徐达便紧紧跟上皇上,当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起火了,火光冲天。那满楼的功臣,正喝在兴头上,哪顾到这些,猝不及防,顷刻间一个个葬身火海。原来,这是朱元璋为永保朱姓天下,设下的一条火烧功臣楼杀灭功臣的毒计。

徐达庆幸听从军师的嘱咐,从功臣楼中死里逃生,但受到惊吓,回到家里,整天茶饭不思,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有多久,忧郁成疾,背上还害了瘩背,人瘦得脱了形。一天,两名太监带人抬着一只清蒸公鹅来到徐达府上,说:“皇上闻知丞相贵体欠佳,特命小人前来问安。”徐达知道,公鹅是发物,害了瘩背,再吃公鹅,岂不是要我命吗?这是皇上赐死啊想着想着,他两行热泪潸然而下,上前谢恩,收下公鹅,食了公鹅的徐达’没多久便含恨死去。

刘伯温对朱元璋的为人十分清楚。洪武四年(1371)他因受到淮西集团的排挤,主动辞别皇帝致仕还乡回到老家浙江青田。但是,“是祸躲不过”。洪武六年,朱元璋听信丞相胡惟庸的诬陷,他还是被革去了俸禄。既然是祸躲不过,刘伯温怕再受诬陷,便索性赶往京师谢恩,并留住在南京,让自己置身于朱元璋的眼皮底下,结果积忧成疾。洪武八年(1375)三月重病不起,被送回故乡。但朱元璋仍不放心,派胡惟庸前去探望,结果刘伯温吃了胡惟庸随身郎中开的药不久就去世了,所以民间有刘伯温被胡惟庸用药毒死的说法。不管这些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洪武八年,刘伯温已不在人世,结束了他65年的悲壮一生。

至于胡惟庸,虽官至丞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他的命运不比刘伯温、徐达等功臣好到哪里去。他既无军功,又无政绩,他所以被朱元璋选为丞相,是因为他胆大妄为,善于排挤他人,对朱元璋的威胁小。所以,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浙东集团,除掉天下第一谋士刘伯温之后,他恶性膨胀,极其猖狂,大肆贪污受贿,排挤任何不服从他的人,甚至敢于向朱元璋的权力挑战,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连官员的升降、犯人的处决都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而自作主张。这都是朱元璋所不能容忍的。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大开杀戒,将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以“擅权植党”的罪名逮捕。并加上“通倭”、“通虏”、“谋反”等罪名,追査胡党,结果将功臣李善长、陆仲享、唐胜宗等一公十几侯都以胡惟庸交通谋反而被诛,连坐遭诛者3万余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以“谋反”罪名,将大将蓝玉杀掉,受牵连的文臣武将又有若干人,“族诛者万五千人”。胡蓝二狱前后延续14年之久,被株连者达一公二十侯,即使是亲侄子朱文正、亲外甥李文忠,朱元璋也不放过,致使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二十四将”,除花云等少数将领战死沙场,汤和主动交出兵权请求归乡养老外,其他的多数被他毒死杀死。正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2《胡蓝之狱》中所说,朱元璋“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杀之”。

朱元璋诛杀功臣有一个“理论”:为子孙后代削棘拔剌。在他看来,那些跟随他打江山的功臣都是“棘”和“剌”,要巩固皇权’就要将他们除掉,因此,他不念旧情,大杀功臣,滥杀功臣,就连太子朱标的苦苦相劝他也听不进去,大学士宋濂早年就追随朱元璋襄赞军事,立有大功,明朝建立后,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很受器重,并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有一天朱元璋要杀宋濂,朱标极不赞成,大胆陈谏道,“陛下诛戮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听了虽然默不作声,但第二天故意将一条长满剌的荆棘扔在地上,叫朱标拿起来,朱标怕剌手面有难色,朱元璋乘机教训太子)“你怕有剌而不拿棘杖,我把剌削掉再交给你,岂不更好!”朱标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但仍y为杀人太多,威猛治国太过,便婉转地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务舜之民。”意思是说,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听了十分恼火,举起坐椅朝太子的头上砸去,幸好朱标避闪得快,才免受皮肉之苦。

在朱元璋看来,杀功臣宿将就是削棘拔刺,就是为子孙铺路,留下安稳江山,但事与愿违。太子朱标见父杀人太多,惊恐成病,结果未曾“接班”就抑郁而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标的长子、16岁的朱免坟为皇太孙,又怕皇太孙驾驭不了重臣宿将,再一次诛杀功臣,连仅存的傳友德、冯胜等几位开国元勋也借故杀掉了。他又怕儿子们与皇太孙争夺皇位,还特地编了《永鉴录》和《皇明袓训》,要子孙们遵守宗法制度。可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后尸骨未寒之时,他的四儿子朱棣即发起“靖难之役”,向南京进攻,长孙朱免坟即建文帝葬身在熊熊战火之中,演出了一场骨肉相残的历史悲剧。

朱元璋火烧功臣楼滥杀功臣的民间故事,曲折地表达了人们对朱元璋滥杀功臣屠戮忠良的愤懑,表现了南京人民自古以来是非清楚、爱憎分明的秉性和品位。

11.朱元璋查联到城西

古谓)上行下效谓之风,众心安之谓之化。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进行过程度不同的以文教兴治的实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吸取了前代帝王“戡乱以武’定国以文”的统治经验,在洪武初年’不仅设立国子监’郡县普遍设立学校’而且为倡导一种新的社会风气,鼓励天下人勤奋读书,他不仅下令给在校生员以优厚待遇,如食宿包费、免除其家庭人员二人的徭役等,而且自己率先垂范,爱好读书,勤奋读书。

朱元璋出生在贫苦的农民之家,当过游方和尚、下层士卒,虽然没有机会读书,但在多年的行旅生涯中,他喜欢与刘基、宋濂等儒生一起谈古论今,讲述经史,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他当红巾军大元帅时,向结识的一个徽州名儒朱升讨教斗争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虚心采纳,认真贯彻执行。中年以后,他不但知道一些儒家经义,还能写通俗的口语化文章,还能写诗,写韵文,写对联,还能批评、鉴赏文学作品。当皇帝后,他特别爱好史书,《汉书》、《宋史》是他常读之书,以便从中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

《簪云楼杂说》载)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后,传旨家家户户朱砂染笺贴春联,暗示朱家子孙世代坐江山“万年红”。“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春联”这一名称,为朱元璋首创。《金陵琐事》还说:朱元璋曾把“始余起兵于壕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和“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两副对联书赠中山王徐达。他还把“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的对联书赠学士陶安。

朱元璋是个多疑之人,平时对谁都不肯轻信。属下进呈的奏章和禀告,他总是怀着三分的疑问。他知道那些叠床架屋、里三层外三层包装的假话、套话、奉承话,宛如醉人的美酒,能把人醺死,因此他经常外出微服私访,想通过耳闻目睹,亲自视察,洞悉百姓的喜怒哀乐,了解对皇帝的看法议论,并顺便从中发现可用的人才。有一次,他在发《招贤诏》后不久,脱去龙袍,来到一家酒店,买了四样小菜和一壶老酒,喝起酒来。喝着喝着,朱元璋见有个书生在酒店门口等人,见他气宇不凡,就邀他入座同饮。谈话间,他见这年轻人谈吐清丽不俗,并知其原籍四川重庆人,姓国名永辉,便有意试试他的才学。朱元璋说:“俗话说,闷酒难饮,你我对联解闷如何?”年轻人答应了。朱元璋根据刚才的谈话,出了个上联: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书生才思敏捷,略一思忖,随即对出下联:

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对得十分工整,朱元璋一听’心里美滋滋的,又顺手指着神龛下面垫的一块小木片说)“请书生以此小木片为题,赋诗一首如何?”国永辉并不推辞,略为沉思,低声吟道,“寸木原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他时若得台端用,要向人间治不平。”朱元璋看书生才华横溢,志向高远,就让他明日到吏部报到,做了五品监察官员。后来,国永辉成了明初一名出色的监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