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08

第8章 古代篇章(6)

有一年除夕夜,朱元璋在传旨全城百姓都要贴红对联的同时,化装出宫,到街上巡査百姓贴对联的情况。他沿着秦淮河一路西行,看一路上彩灯高照,家家红对联耀眼,心中十分高兴。可他走到一家店铺门前时,看这里黑灯瞎火,心中疑惑,便上前敲门一问,户主告诉他自己是个屠户,又阉猪,不识字,家中又没有其他读书人,不会写对联。朱元璋一听,疑惑顿消,笑着说:“我替你写副如何·”户主喜出望外,连忙展纸研墨。朱元璋袖子一卷,刷刷地三下五除二,题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的随从看了连连啧啧称赞,朱元璋满意地走了。

可是朱元璋转回来,这家仍然没将刚才写好的春联贴在门上。朱元璋好生奇怪,又上前敲门査问,户主连连磕头说:“御笔亲书岂敢乱贴,我已将它供在袓先碑那儿了。”原来,这家户主已从朱元璋的“马脸”上看出他是当今皇帝,不敢随便贴在门上。朱元璋一听,就不再勉强了,笑着走了。

从此,朱元璋査联到城西的故事不胫而走,风传开了,再也没人看轻屠户、阉猪的行当了。

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推行,上行下效,每逢春节过年,家家户户写春联、贴春联成了国人的习俗,历千年而不衰。

12.郑和“下西洋”从龙江起航

明太袓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政权后,很注意争取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发展与国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汤和造海舟”。造海舟的船厂就在京师南京、镇江、苏州、江阴、扬州、淮安等地,尤以京师南京的龙江船厂最为著名,并扩充太仓刘家港,使之成为航海基地,明成袓朱棣为了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另一说法是为了寻找侄子建文帝的下落),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宝德八年,1433)连续派遣郑和以明朝正使太监、总兵官的身份“七下西洋”,与南亚和东非印度洋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好,开创了世界航海路上的奇迹,在中外交往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郑和,1371—1435)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洪武十四年,1381)以傅友德、蓝玉为首领的明军进入云南并平定云南,

12岁的三保被明军掳出云南送往北平,阉割后至燕王朱棣府邸做了一名仆人,后来做了宦官。因其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很快得到朱棣的赏识信任。靖难之役,他随侍军中,亲临战阵,多立奇功。朱棣得帝位后,他受宠有加。永乐三年(1404)朱棣亲自画了一个下西洋路线图及所铸铜钟,郑和赐其“郑”姓,并提升他为内宫兼太监,从此改名为郑和。郑和笃信伊斯兰教,后受菩萨戒,成为佛门弟子,法名福善。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因此人们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郑和体貌伟岸,史称其“丰躯伟貌”。他自幼虽未受过系统教育,但自从跟随朱棣后,接触的文人学士颇多,加之他本性聪明,勤于学习,故逐渐成为一个有广博知识的人才。明朝时,以婆罗洲,文莱,为界,婆罗洲以东称为“东洋”,婆罗洲以西被称为“西洋”。郑和出使的“西洋”一带,信奉佛教、回教的人很多,如南亚、中亚、西亚,很多人信奉伊斯兰教,特别是阿拉伯地区是伊斯兰的世界;

而东南亚一带,佛教徒占居民的90,以上。郑和信奉回、佛两教,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是最合适的人选。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1405—1407,。郑和为主使,王景弘为副使,那天风和日丽,大部分的船只整整齐齐排列在龙江船厂码头,举目望去,船舰檐杆林立,帆樯如云。岸边云集了前来送行的官员和民众,他们打着鼓,敲着锣,高兴地呼叫着郑和的名字,有人甚至放起了鞭炮。郑和站在最大的宝船上扬手一声令下,船队起锚起航。船队在驶进太仓刘家港与又一部分船只会合后,于1405年7月11日,208艘舰船舳舻相衔,呈“人”字形态,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游入碧波万顷的大洋。在经福州到达占城国的新州,然后南下爪哇东部的苏曼马益,再西折苏门答腊的旧港越过马六甲海峡,出印度洋至锡兰,沿印度半岛行驶至半岛上的古里国,在海外活动了两年零四个月。

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是在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刚回国十几天略作休整后便率领船队四十八艘出发,经爪哇、古里、柯枝、暹罗和锡兰山(今斯里兰卡),于1409年回国。

永乐七年(1409)郑和奉命第三次出使西洋。这一次他到达了印度半岛的古里,1411年回国。

永乐十年(1413)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越过印度半岛,到达忽鲁谟斯和阿丹(今天的阿曼湾北部的霍木兹岛和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亚丁),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回国。

永乐十四年(1416,十二月,郑和第五次出使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回国。这次所到的国家有占城、爪哇、苏门答腊、古里、锡兰、溜山(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阿丹、木骨都束(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肯尼亚的马林迪)。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郑和第六次出使西洋,次年八月回国。

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在最后一次远征蒙古途中病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东部),由其儿子朱高炽(明仁宗)继位,年号洪熙。洪熙元年二月,命郑和及其下西洋的军队驻守南京,并任命郑和为南京守备。1426年,朱瞻基登位(明宣宗),改年号为宣德。宣德五年(1430)郑和奉命第七次出使西洋。这时郑和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这年十二月’船队从南京的龙湾(今中保村一带)出发’于次年二月抵达福建长乐五虎门港作远航准备。同年十二月又自长乐出发’到宣德八年(1433,回国,历时两年半。这次中国船队到达伊斯兰教的圣地一麦加,还带回了伊斯兰教堂画的图案。这年郑和病死,死后葬在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七次航海,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行程10万余里,最远到达非洲东部,红海沿岸。他七次完整的航海纪录,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达伽马开辟新航路早了半个多世纪,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罕见的创举。郑和所到之处,一方面宣扬明朝的国威,邀请各国派使臣到中国来“朝贡”;另一方面,与所到国家、地区进行平等交流,出色地完成了扬威通好的任务,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各国政府间和人民间的友谊。至今,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港口、城市还比比皆是。如印尼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马六甲有三宝城。我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宣德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岛等等,都是为了纪念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伟大的航海事业而命名的。

郑和七下西洋所率领的船队,规模巨大,每次都有五六十艘,多则百余艘。最大的宝船长44丈(合今138米)、宽18丈(合今56米)9桅12帆,需两三百人驾驶,其载重量达千吨以上。每次出航,统率水手、军卒等约2万多人。这在当时的世界航海史上首屈一指。无论是船队的规模、人数、载重量和船上的航海图、罗盘针,在当时是世界最先进的。1497年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他的船队不过3艘船,其中最大的一条名叫“圣玛利亚”号的大船,总排水量不过250吨,全体人员只有88人。同年被称为第一个经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葡萄牙航海家伽马,他的船队也只有4条船,其中最大的一条旗舰长25米,载重量为300吨。公元1520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的麦哲伦船队,也不过是5只舰船,人员最多的时候也只有265人。

郑和“七下西洋”所使用的船只,大多在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建造。其相当于今日旗舰之称的宝船,就是在这里建造的。史书里是这样记载的:“体态庞大到可以用巍峨来形容,

巨大坚固’无与伦比……船上的篷、帆、锚、舵’要二三百人才能抬起来。”中保村一带在南京即为造船基地,据《建康志》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于出产木植州军收买板木,就建乐自置船厂,增造一车十二桨四百料战船”。船厂就设在龙湾,称“都船厂”。到明朝时,龙江船厂有了更大的发展。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都船厂在仪凤门,即宝船厂。”该厂建于洪武初年,隶属于工部水司,位于下关三叉河地区,占地总面积3942亩,是明初最大的造船厂。据《龙江船厂志·建置志》载:“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开厂建船。其地东抵城壕,西抵秦淮街,之)军民塘地,西北抵仪凤门第一厢民住官廓基地,宽138丈),南抵留守右卫军营基地,北抵南京兵都苜蓿地及彭城伯张熊田(深354丈)。”即在今定淮门至兴中门一线以西、惠民河(原秦淮河)以东的部分地区。如以热河南路、热河路为中轴,则东界护城河,西近二板桥、永宁街,南起姜家园,北近建宁路,占地面积》00亩,合50余万平方米。为满足“下西洋”诸国所需的大量海运船,龙江船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范围向南延伸,越过秦淮河,延伸至三汊河地区。这里,东萦秦淮,西临夹江,河渠港塘交织,是制造大型海舶的理想之地。据《景定建康志》载,五代南唐时就在这里开厂造船,是当时制造大型船舶的基地。这里,也正是《郑和航海图》上所标的“宝船厂”的位置。

那时,扩建后的龙江船厂,以中保村的天妃宫为中轴,向北依次为“头作塘”、“二作塘”、“三作塘”,向南则依次为“四作塘”、“五作塘”、“六作塘”。原“三作塘”以北,还有一个“七作塘”。每作塘长300!450米,宽35!60米不等,塘与塘间隔30!50米。除了作塘外,龙江船厂还有七个作坊)细木作坊、鲶作坊、铁作坊、篷作坊、油漆作坊、索作坊、缆作坊。每个作坊的规模也很可观,其中专门制造船篷的作坊篷厂,就有厂房十连60间。常年在龙江船厂造船的人员,世代以造船为业的工匠约有400多户,外加杂役、临时雇佣的小工和定期参加生产劳动的军夫,约在千人以上。据《明太宗实录》卷27、》1、》5记载)永乐二年,朱棣“命京卫造海运船50艘”。永乐五年九月,命都指挥王浩造海运船249艘,备使西洋诸国。永乐六年正月,再命工部造宝船48艘。在永乐二年至六年的四年中,朱棣共命工部及京卫造海船98艘,改造海运船249艘,可见南京龙江船厂对郑和“下西洋”所作的贡献。

1949年南京解放后,这里曾出土古代船用木板、舵杆棕绳,铜、铁、锚及大量造船用的木料等。2003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再次对宝船遗址6号作塘进行考古挖掘,共出土文物2000余件,其中有两根巨型舵杆,2006年,鼓楼区人民政府为纪念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功绩,特地在这里建起了宝船遗址公园,作为人们探古访幽、休闲游乐的又一景点。

13.谭元春三游乌龙潭

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湖北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天启七年(1627,楚闱乡试第一,后应礼部试,不第。谭元春是明代文学家,他与同里文学家钟惺共选《诗归》,反对拟古,提倡性灵。《明史》有传,称:“钟谭之名满天下,谓之‘竟睃体’。”谭元春除了写文章外,还喜欢游览袓国的大山名川,足迹踏遍了东南地区。传世有《谭友夏合集》二十三卷。今人有整理本《谭元春集》二十四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归安(今浙江湖州)人茅元仪,于一年前在南京乌龙潭北岸建筑了他的“寤园”,把其袓父留给他的白华楼所藏书籍收藏在自己的园里。其后,他向友人谭元春发出邀请,让喜欢山水的文学家到他所处的乌龙潭游玩,领略其有“小西湖”美称的湖光山色和所藏书籍。谭元春经不住好友的诱惑,从家乡竟陵匆匆赶来南京,下榻茅元仪的“寤园”,准备好好玩个够。

有“小西湖”美称的乌龙潭,确亦名副其实。它紧靠树木郁葱的清凉山和盏山,潭水清澈可鉴,芦苇摇曳,荷花香逸;岸边杨柳成荫,花草溢气悠人;池潭弯弯曲曲,一泓潭水悠悠荡荡流向远方。

先前的谭元春,曾游览过燕子矶、莫愁湖、玄武湖,甚至城外的秦淮河也没有让他心旷神恰,流连忘返,只有乌龙潭,让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游玩,可见乌龙潭的景色有多迷人(

谭元春初游乌龙潭,正是春暧花开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找一—条小船,然后汤起双奖,和友人们一起向前划去,领略乌龙潭那美丽的风光(可他左寻右觅,也没找到一条小船(无奈之下,他和友人们跑到清凉山,砍了些竹子,做成一叶扁舟,竟也能稳稳当当地划筏荡于潭中,边赏景,边赋诗论文,不亦乐乎(

初游的快乐,让谭元春激动不已(他上岸后即写下了《初游乌龙潭》游记,他用简练的笔调记下了游览乌龙潭的经过(

谭元春再去游览乌龙潭的时候,时逢下雨(那天是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最适合游览的时辰(茅元仪带领他邀请来的七位客人,原先约好有七位歌姬前来伴游,却只来了六位,客人们等不及了,便匆匆登上竹筏,由善于划船的家童向潭中慢慢悠悠划去(本是最宜旅游的日子,但天气突变风起,筏顶风而行,又飘起了小雨,但这丝毫不减游人的兴趣,似乎在霏霏细雨中游玩更有一番情趣(可是这种情趣还未尽然享受,雨势便骤然迅猛而降,谭元春和朋友们以及歌女,各自手拿雨伞站在布幔中,任雨水打湿着他们的衣服,此时风雨交加,乌龙潭顿时波涛涌起’不能自主,这突如其来的风雨让大家措手不及,歌女惶恐不安,站在竹筏上歪歪倒倒无法站稳,要求上岸,面对歌女的惊慌失措,谭元春和茅元仪等七位男客人倒显得无所畏惧,他们倒领略了一次狂风暴雨的风采,谭元春后来在《再游乌龙潭记》一文中有生动的描写)

茅子越中人!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荷荡,旋迎钓矶,系筏垂柳下,雨霏霏湿幔,犹无上岸意。已而雨注下,客七人,姬六人,各持盖立幔中,湿透衣表。风雨一时至,潭不能主。姬惶恐求上,罗袜无所惜。

男人有男人的胆魄,男人有男人的风格,但谭元春和客人们还是怜悯女人的胆怯,他们把筏上的酒席搬到岸上的亭轩中避雨,此时雨势威猛,惊雷炸响,歌女们吓得捂住耳朵惊叫,想躲藏起来,而谭元春特别惊叹电闪雷鸣的奇观,耀眼夺目的闪电映入潭中,直达深处,水面折射的强光照亮了射入潭中的雨线和溅起的水花,仿佛晶莹剔透的金珠玉粒,这使谭元春想到这电闪雷鸣搅得乌龙潭中的龙宫也不能安宁,龙王不知水上发生了什么事,大约正在那里满腹猜疑呢,乌龙潭独特的奇观景致,令谭元春欣赏不已,他兴奋地和友人们点亮灯火,划拳喝酒,尽兴不止(

对于这次游览奇观的经历,谭元春在文中有精彩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