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日本史
2759600000022

第22章 最后的疯狂:军国主义的兴起(1)

及其覆亡

日本武士道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渊源。武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和绝对服从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武士道对日本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极其深远,使日本具有了军国主义思想文化传统。

(第一节) 军国主义的兴起

由于明治宪法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因素,随着军部权力的扩大,明治宪法也成为日本迈向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第一步。历史表明,日本帝国骤亡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权力失衡,军部独大的结果。

1878年,明治政府根据山县有朋的建议,设置陆军参谋本部。1888年又成立海军参谋本部。它们作为直属于天皇的军令机关,握有独立的军事统率大权,这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确立。

1889年,山县有朋出任内阁总理时的施政讲演提出:“维护国家独立,伸张国势是最紧要的事。盖国家自营之道有二:其一是守护主权线,其二是保护利益线。”所谓保护“利益线”,就是要把与朝鲜和中国东北等地区置于日本控制之下,这是公开提出的军国主义扩张理论。

1890年实施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又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统率权独立确立下来。此后,政府的陆军省、海军省均由军国主义核心势力的军阀所控制。他们左右政局,决定国策。1900年修改陆、海军省官制,正式规定陆、海军大臣只能在现役大将、中将中任命。从此,军部能够操纵内阁、干预政治。

1906年10月,山县有朋未经与内阁商量就制订出带有国策性的《帝国国防方针》,并直接上奏天皇。次年2月,经军令、军政首脑联合御前会议审议确立的所需兵力及用兵纲领,交内阁分期执行。1907年9月,军部下达第一号“军令”,凡有关军政的天皇诏敕,只需陆海军大臣副署,而不需要内阁总理大臣副署,即可执行。军部撇开内阁,单独制订国策的端绪为军部擅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军部擅权、军部高于内阁,致使军国主义对内镇压、对外扩张的活动肆无忌惮地展开。

1919年8月,日本法西斯理论家北一辉在上海写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鼓吹动用天皇大权、依靠军队建立军事独裁政权。法西斯理论家大川周明等组织早期法西斯团体“犹存社”。还有以头山满、内田良平为首的黑龙会、浪人会、玄洋社,成员多为老右翼军国主义分子;以御用教授上杉慎吉等为中心的经纶学盟;以平诏骐一郎为会长的国本社以及高自素之、赤松克啻的国家社会党等形形色色的法西斯团体纷纷出笼。

1927年,部分尉级军官以西田税为首,开展了法西斯主义的“国家改造”运动,建立法西斯组织“天剑党”。次年,一批海军军官也组成了法西斯组织“五师会”。在军部幕僚军官中,永田铁山、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组织了“二叶会”、“一夕会”。参谋本部少壮派军官桥本欣五郎等组织了“樱会”。这些法西斯组织公开抛弃资产阶级民主而乞灵于残暴手段,实行赤裸裸的军事专制。

法西斯势力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暴乱事件。1931年,樱会在陆军次官杉山元等支持下,策划了“3月10日政变”,企图拥戴时任陆军大臣的宇垣一成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后又策划企图拥戴荒木贞夫的“10月21日政变”。佛教界法西斯恐怖团体血盟会在1932年2、3月间,分别暗杀了前大藏大臣井上准之助和三井总公司理事长团琢磨。5月15日,以士官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陆海军法西斯分子袭击首相官邸、警视厅、内大臣官邸、政友会本部、三菱银行总店、日本银行等,首相犬养毅被枪杀,史称“5·15事件”。军部借口时局非常,拒绝政党继续组阁,主张由元老出面商得军部首脑同意,提出组阁人选,由天皇任命内阁。这意味着军事法西斯统治体制正在形成。

1932年“5·15事件”以后,陆军内部分裂成为两派:主张以军事政变推翻现内阁,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其成员多为现政权中没有地位的青年尉级军官,称“皇道派”;以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关东军宪兵总司令官东条英机等陆军中央幕僚高级军官为主体的与财阀、官僚相勾结的,主张运用军部现有地位建立“局度国防国家”战时体制的,称为“统制派”。

1934年统制派支配陆军后,指控村中孝次、矶部浅一等青年军官和皇道派的陆军士官生图谋政变。虽证据不足,仍给他们停职、退役处分。皇道派于是派了相泽三郎冲进军务局长室,击毙了永田铁山。两派斗争趋于白热化。1936年1月,军法会议公审相泽,皇道派准备发动政变。而陆军省于2月21日宣布将拥有不少皇道派青年军官的第一师团调往中国东北,这加快了皇道派发动政变的步伐。

2月26日拂晓,村中孝次、矶部浅一等20多名青年军官,率领1400余士兵,踏着夜里刚下的积雪,袭击首相等人官邸,杀害了藏相高桥是清、内大臣斋藤实、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占领了首相和陆相官邸、陆军省、警察厅等处。他们要求实行维新,重用皇道派,惩处统制派。天皇得知大臣被杀和叛乱讯息,严令立即加以平定。28日夜,陆军中央调集了2.4万兵力,配有飞机、坦克和大炮,包围叛军。皇道派官兵未作抵抗,俯首投降。29日下午1点30分,戒严司令部发表声明,称慌乱已被平定。随后以军法判处矶部浅一、村中孝次等19人死刑,有期徒刑70人。其中包括没有直接参与,但被认为事实上为乱军提供理论指导的日本法西斯主义的鼻祖北一辉。

这场“2·26政变”对国家法西斯化产生了更大的催化作用,同时也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青年军官运动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陆军进入政治中枢,至此确立了以统制派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的统治。

(第二节) 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卢沟桥事变”。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又向上海发起进攻,制造了“八一三事变”。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立即派遣精锐部队参战,日军也再次增兵10万,战火迅速蔓延。

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称:“为了敦促南京政府反省,今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8月1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决议:“抛弃以往奉行的不断扩大方针,准备战时态势必要的各种对策。”8月31日,在华日军已有以香月清司中将为司令官的北支那方面军8个师团约10万人,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军5个师团。

“八一三事变”,日军伤亡惨重,日本驻屯金泽、曾经参加过日俄战争的精锐部队第九师团,仅仅在一个月内就丧失了1万兵力。战事的旷日持久让日本当局感到棘手。10月1日,日本四相会议制定了《支那事变对策处理纲要》,提出既应尽早收拾残局,同时又必须做好长期战争准备。为此须实施总动员、制定战时法令,建立耐久的举国一致体制,为适应战时需要,开展国家各方面的运作。

1937年11月5日,由柳川平助中将率领的日军第十军大约7万人在杭州湾登陆,对“八一三事变”后顽强抵抗的中国军队形成了包围之势,战局开始对日本有利。11月上旬日军攻陷上海,12月1日陆军中央正式发布了攻占南京的命令,20多万日军一齐向南京进击。

面对大敌压境,蒋介石决心进行南京保卫战,然得不到国际方面的援助,苏联也迟迟不肯参战。12月7日,蒋介石留下10万南京守军,为重建战线而前往重庆。在此前后,德国军事顾问团和国民党干部也先后避战出城。12月10日,日军开始发动总攻,在日军猛攻之下,南京防卫司令长官唐生智逃跑,中国军队失去指挥,陷入混乱。攻击开始3天后,12月13日,南京陷落。

南京陷落后,日军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侨居南京20多年的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奇拍摄下了诸多场景,美国媒体根据拍摄场景制作了纪录片,并根据约翰·马奇胶卷所附说明,为纪录片配上了解说词,再现了日军残忍的暴行,引起美国舆论的强烈反响,对美国参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939年9月,德国侵入波兰。希特勒法西斯闪电战的“胜利”使日本法西斯势力愈加疯狂,决定与德国东西呼应,进军东南亚。1940年7月22日,出身于门第高贵的近卫文啻第二次组阁。他先确定陆、海、外三相,并举行会议,决定基本国策,然后再确定其他阁员。因此,内阁一成立,就根据四相会议的意见,通过了《基本国策纲要》,建立起更恶性发展的军事法西斯体制,即所谓的“近卫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