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27837000000011

第11章 是什么诱发你吃过多的食物——进食实验——

心理实验

心理学做过一个考察肥胖者与普通人的区别的实验。

实验表明,体重正常的人吃东西,主要是对内在的生理腺作出反应。而肥胖的人不论在什么时候,碰到和食物有关的外界刺激就会发生反应。就是说,他们进食的真正原因不是一种实际的需要,而是受环境暗示的结果。例如,走过小吃店,或是在电视上看到食品的广告,他们就要吃东西。体重正常的人也碰到过同样的刺激,但是他们的摄食并不受到外界控制,不会因为这些刺激而做出反应,去弄东西吃。

心理规律

心理学家从实验得出结论:许多肥胖的人是受到了外界环境中的某种暗示,才过量地进食。其实肥胖有着相当程度的心理方面的原因。

生活启示

我们都知道,减肥的原理简单至极:只要你消耗的能量大于摄入的卡路里,体重就会减轻。但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任务,许多人都完不成呢?因为肥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而这些因素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上面的实验告诉我们,肥胖者在心理上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美食的诱惑。既然如此,肥胖者如果把自己和这些刺激隔离开,变瘦就会更容易。

此外,肥胖者之所以肥胖,还有其他方面的心理原因。心理学家发现,过量进食者的“饥饿感”与普通人也有差异。

饥饿分为两种:“胃饥饿”和“嘴饥饿”。“胃饥饿”指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因“胃饥饿”而吃东西,一般不会引起肥胖。“嘴饥饿”则是由心理因素所引发,肥胖往往是由“嘴饥饿”造成的。那么,是什么引发了肥胖者的“嘴饥饿”呢?

(1)潜意识中对饥饿的恐惧。古人谋食不易,一旦获得食物,就尽量填饱肚皮,为以后熬过饥饿阶段作储存。现在即使生活中食物并不匮乏,一些人潜意识中的这种心理倾向却仍然存在。肥胖者在面对美食的时候,潜意识中“有机会就吃”的冲动就会浮现出来。

(2)认为吃得多可以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人在童年时期常得到父母这样一些指令或暗示:“吃得多的是好宝宝,吃完饭将带你去玩……”这成了诱发儿童过量摄食的动机。于是,吃得愈多得到的社会评价就愈好的心理情结就此形成,而且一直影响到其成人期的行为。

(3)把食物当成缓解痛苦感情的工具。童年时期肚子饿的时候,往往也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这时给孩子吃东西,孩子得到慰藉,心情便转好。于是在潜意识中,孩子便将食物的摄入与欢快的情绪联结起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无意识的心理定势。到成年以后,这类人对其他欲求的不满足也可能用食欲的满足来替代。

那么,对于肥胖者来说,减肥是否有心理上的疗法呢?要想成功地减肥,肥胖者就要在心理上克服导致肥胖的诱因,常常激励自己。总的来说,减肥的心理疗法就是要坚持积极的心理暗示,排除消极的心理暗示。具体方法如下:

(1)要多鼓励自己。在实施减肥计划以后,不妨以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是一个苗条、健康、精力充沛的人。”“我的减肥计划一定能成功。”这会促进我们更有兴趣地进行单调的练习,或忍受一些痛苦。对于自己在减肥进程中取得的每一个小进步,要多鼓励,这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还要多照镜子,幻想瘦下来的形象,这会给你新的动力。肥胖者还可利用奖励来坚定自己减肥的决心,比如每坚持减肥一天,就丢一个硬币进储钱罐,奖励自己喜欢的东西——只是别买食品。

(2)借助他人的影响。肥胖者应尽量避免单独进食,而要和家人或朋友一起进食。在亲朋好友当中,可以“聘请”几个对自己有影响的“监督员”,让他们控制自己的饮食。还可以找一个有同样苦衷的减肥者,互相鼓励,取长补短,共渡难关。

(3)用其他行为来代替进食。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对食物的形象、气味甚至对食物的想像,都会引起食欲。那些“过度反应者”有较多的胰岛素,在见到或想到食物时就会提高胰岛素分泌水平,产生食欲的条件反射。此时,最好用其他行为来代替进食,如作一次轻快的散步,或者喝一杯水。

(4)控制进食的时间和地点。如果你常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吃东西,比如边看电视边吃零食,久而久之,一看电视就会想吃,不管饥饿与否。因此请记住:只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时间就餐;不要边看电视边进食。

心理智慧一点通

要想减肥,首先要在心理上战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