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27837000000029

第29章 你能想出曲别针有几种用途——功能固着实验——

心理实验

在一次心理实验中,实验者拿出一只蜡烛、一枚图钉、一盒火柴,要求被试者利用这三个物品把蜡烛点燃,并固定在教室直立的墙壁上。被试者们想了很久,也没有人提出解决方法。

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只需用火柴把蜡烛点燃,然后用图钉把空火柴盒固定在墙上,再用蜡油把蜡烛粘在火柴盒上就可以了。

心理规律

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想出解决办法,是因为在心里只把火柴盒看作是装火柴用的,而没想到它还可以固定蜡烛。

人一般都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在看到一种东西的惯常的功用后,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而且初次看到的功用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这叫做“功能固着心理”。

功能固着心理是思维定势的一种反映,它经常使我们以习惯的方式使用物品,而想不到用新的方式运用它。

生活启示

在一次研究人的创造思维的会议上,日本创造学家村上信雄走上主席台,拿出一个曲别针,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曲别针有多少用途?”

当时在场的一位中国学者说,有30多种。而村上信雄自己证明有300多种,大家为他热烈鼓掌。

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个条子,条上写道:“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个曲别针可以有亿万用途。”这个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方案后来被称为“魔球现象”。

根据他的论证,曲别针由于相同的质量,可以做各种法码;作为一个金属物,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他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多少种反应;曲别针可以变成1、2、3、4、5、6、7、8、9和加减乘除符号,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字母,甚至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曲别针表示……

许多人之所以没有想到曲别针如此多的用途,是因为在他们的视野和心理上存在局限,受到某种物体的通常用途的束缚。

在生活中,一个人对某种物体的通常用途越熟悉,就越难发现这种物体在其他方面的新功能。比如:发卡是女同学用来卡头发的,所以有些人想不到它可以充当螺丝刀拧螺丝钉;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有些人则想不到它还可以做教鞭和指挥棒;有些人手中有尺子则能测量物体的长度,没有尺子则完不成任务,等等。这些都是受物体的一般固定功能所限,不能变化思考的结果。

功能固着心理使人在遇到特殊情况,而常规工具又不足的情况下,难以解决问题。而克服功能固着心理,能消除一个人对物体用途方面的呆板、机械的认识,对物体的用途认识更丰富、更全面,思维变得更灵活和敏捷。

比如,有时你要搬动一个家具,需要测量一下屋里某个部分的空间是否能容得下它,但是手头没有尺子,这时你可以利用其他的东西当尺子用,比如一根绳子、带子或一个画框进行测量。还比如,头上撞了个包,你知道用冰水袋敷可以更快消肿,而最简单的方法是:买一块雪糕,把雪糕袋敷在脑袋上。还比如,凡士林是用来滋润皮肤的,但因其有油性,如果门钮锈了,开关门吱吱作响,可以在上面抹点凡士林润滑一下。

在生产中,有时也需要克服功能固着心理来解决问题。

有一次,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去英国考察,到一家工厂参观绘画颜料“柏林蓝”的配制过程。他看见工人们先用药水煮动物的血和皮,调制成“柏林蓝”的原料,然后把原料溶液放在铁锅里煮,并用铁棍长时间搅拌,边搅边把铁锅捣得卡卡响。对此他感到很奇怪。

一个工头向他解释道:“搅拌锅里的溶液时,一定要用铁棍搅,而且发出的声音越大,‘柏林蓝’的质量越好。”

李比希想了想,笑道:“不需要这样搅,只要在‘柏林蓝’原料里加点含铁的化合物就行了。用铁棍使劲磨蹭,无非是把锅上的铁屑蹭下来,使它与原料化合成‘柏林蓝’。这样虽然也行,但是太浪费时间啦!”

只想到铁棍的搅拌作用,而想不到铁屑所产生的化学作用,也是功能固着心理的体现。

心理智慧一点通

人们发明一样东西是为了某种用途,但并不意味着它只有这一种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