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三例中不管你选的是积极的或消极的,都说明了一点:改变你的心情的不是外在情况,而是你对情况的认知。或者进一步说,你怎么想后果就怎么样。因此,你怎么想,对你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不断以消极念头看待自己和生活的人,会使自己越来越沮丧,还会造成许多无谓的压力。你每次往最坏处想,身体就依最强压力做出反应,直觉马上采取行动,副肾上腺亢进,心跳加速,如果你一直抱有这种念头,很快就会筋疲力尽。因此你不必感到惊讶,消极的人常受与压力相关的病痛之苦,像头痛、肠胃不适及心脏病等。
人并非天生就是积极或消极的,而是后天因素的结果。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大都是以自发性思考反应去感受周围环境,就像扣纽扣、点根烟一样地自动自发。但实际上这是种学来的自动反应,经由多年吸收周围人们的态度,所养成的生活习惯。身边的人,包括父母、朋友、老师都有影响力。但你连怎么受影响都不知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信息便停留在你的脑海中,然后某件事一发生,你自会知道它的意义。朋友没给你回电话,你知道可能是自己得罪了他,或是他背着你做了什么不敢见你的事,不好意思给你回电话,或者,更切实际一点,他一定是工作太忙了。
这种自发性的想法一整天都在运作,你时刻在头脑中和自己无声对话,解释情境或评价别人。这种自我对话,根据你的经验,可能是一连串的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如“我永远无法按时完成这计划”、“我知道自己会说错话”、“别人不可靠”。也可能是积极信息的强化,如“事情解决得了”、“我能处理”、“我肯定行”。
消极想法有时是一种认知的错误,它具备以下特征:①夸大。“我是没办法做任何事——我的婚姻完蛋了。”在你过分高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也低估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你没任何证据就妄下结论,还妄自尊大。②忽视积极面。“晚餐当然还可以,但我醋放少了。”你较容易记得事情的消极面,或以消极态度看待积极的事情,用以证明你负面的自我评价是正确的。③自我化。“我变胖了,所以开会时大家总是看我。”你喜欢将事情揽在自己身上想,事实就难免被你扭曲。④不是、就是的想法。“我若没选上委员会主席,就是个最惨的失败者。”⑤过度类化。“没人喜欢我……我失去了一切……什么事都做不好……”(6)妄下结论。这种扭曲有两部分,一是猜测心理:“他不理我,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二是未卜先知:“医生不让我看病例,我一定是得了什么病。”
你该看得出来,消极的想法大都是夸大或扭曲事实,多半是自发性的,并没有经过你的理性和事物逻辑所下的结论。事实上,从某个角度来看,它们根本称不上“想”法。
如何消除这些消极的、自毁的思考模式呢?关键在于:从现实出发思考你的生活和出现的问题。就像记者、科学家或教授一样,找出事情的真面目,将科学的原则运用到你的思考过程中。
11.你经常孤独寂寞吗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寂寞感就是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比较严重的孤独感就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躁狂感等等,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厌世轻生。在孤独的心态下,人既不能很好地感受别人的情感,也不能给予别人情感,更谈不上主动地多和别人进行情感交流,心理上感到空虚,于是形成了孤僻的性格,烦躁、敏感、易怒等交织在一起,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目的在于引起别人注意的抗拒行为。
一般来讲,性格特别内向的人就容易产生孤独感,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中心观念比较重,总是对外界事物和身边人群,表现得淡漠寡趣,难于合群;考虑问题比较趋向于抽象、紊乱;行动上整日忙得焦头烂额,显得紧张而又急迫;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十分强烈的抗拒感;喜欢把自己锁在一个狭小的内心世界的小天地里,因而十分孤寂。
一个人若长期被孤独的阴影所笼罩,会严重地影响心理健康,心理会提前老化。即使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一段时间内被剥夺了必要的社会交往,也会出现心理异常现象。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与他的同事在20世纪50年代曾做了一个感觉剥夺的实验。他们找来十几位自愿尝试的学生,让他们各自单独居住在隔离室中,与外界隔绝,甚至包括光线、声音。尽管居住条件良好,并给予极好的食品,但是,被实验者没过多长时间就感到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逐渐产生幻觉,于是一个个再也忍受不了孤独感的折磨,都从那个与世隔绝的房间中赶紧逃脱。
长期的孤独感还会造成情绪烦躁,明显地改变人们非精神性神经化学作用,也就是说会影响人的免疫系统,因而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那么,有什么灵丹妙药吗?主要是设法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画地为牢”的小圈子,多进行交往,变封锁式性格为开放式性格,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具体说来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战胜自卑。有孤独感的人,通常都有一种潜在的自卑心理。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支持,却由于种种原因害怕遭到拒绝,因为自我感到与众不同,所以就不敢与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就跟蚕作茧自缚一样,要冲出重重包围,你必须首先咬破自卑心理织出的茧。
(2)敞开自己的心扉,用自己真挚的感情赢得友谊。如果你向别人开放,别人也就会向你开放,就会邀请你进入他的神秘的内心世界,你就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东西。一个心胸豁达的人,是感觉不到孤独的。此外要认识到能跟我们做朋友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同类,那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能够成为我们的朋友,使我们远离寂寞。
(3)积极进取,力求在工作和事业中出类拔萃。孤独往往使人丧失趣味的锐气,减少人生乐趣,而这些又强化了孤独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确立了一个目标,创造生活,让自己在生活的搏斗中,在工作的趣味中,在事业的成功中取得安慰,从而战胜孤独。孤独是一种现代病,人害怕自己不合群,害怕被别人排斥,害怕在不幸的时候得不到同情与安慰,害怕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总之,孤独是一种内心的恐慌。一个懂得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同样,一个活着而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会被寂寞侵蚀的。他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孤军作战,因为他们喜欢的人和事物在他心中支持着他们,而他们追求的目标又会使他们坚不可摧。
(4)善与人交谈。我们有时也会遇上这样的情境:许多朋友在一起,人家有说有笑,自己却有孤独的感觉。这是因为你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同你突然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一样,你无法跟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你也无法融入那种热烈的气氛之中,你不由地觉得自己很孤单,而他们之间那种热烈的气氛更是衬托出你的被冷落。要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只有忘我。不要老以为你自己高人一等,包括你的痛苦,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谁不曾有过痛苦呢?
12.你害怕失眠吗
人们都认为,睡眠能提供我们给充分休息的时间。那么睡眠不足究竟给人带来多大的影响呢?有人害怕失眠,以至导致了失眠的恶性循环,我们到底应如何认识失眠呢?根据对严重失眠或睡眠不足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似乎可以使人们消除大可不必的恐惧和烦恼。
就生理方面而言,睡眠不足并不至于造成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减退,许多常达几十年的失眠者,其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看来并没有出现损伤。诚然,当一个人睡眠不足时,其行为上显示某种暂时的缺陷,如工作效率差,情绪易激动,反应迟缓,对从事复杂工作感到力不从心,但若经过一次充足的睡眠,这种情况将随之消失。即使失眠好几个晚上之后,通常只需连续睡上七八个小时便可恢复正常状态。
需要向人们解释清楚的是,失眠所引起的心理健康的伤害,比起生理方面来还要严重得多。一个人在失眠后,往往感到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烦躁不安,造成所谓“焦虑”的精神状态。或者恰恰相反,对于一切都没精打采,不感兴趣,反应相当迟钝,长期睡眠质量低的人,往往自诉十分痛苦,精神恍忽,心情时刻笼罩着恐惧和焦虑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