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行动决定思想,思想影响文化。所以,我们的企业要进行文化建设,离不开基本的行动训练。凡事有方法,越是复杂的事情切入点越简单,关键是能否找到。
经验的总结与文化的积累使我们对企业文化有了重新的思索与认识,许多企业很年轻,却有一种建立深厚企业文化的自觉。而中国金融网就是这种年轻而自觉的底蕴深厚的企业之一。
金融要想得到发展,金融文化也必不可少。何世红重视企业文化,重视金融文化,培训金融人才,办金融俱乐部,这一切,无非是为了让中国金融网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引领中国金融业向更健康、更强大的方向发展。
这样一个纳汇百川的企业,必定能奔腾千里;这样一个胸怀天下的人物,即便是再过千百年,他的名字也会与他所留下的金融之魂一样响亮。也许奔腾千里的中国金融网会更换“头狼”,可是,何世红的精神、理念和思路会无限延伸,与他打造的中国金融魂文化一起奔流不息。
4.为社会“输血”
一个人在社会中,赚钱固然重要,怎么花钱,怎样花得有意义更重要。一个人,在经营获利的同时,能够给社会源源不断地“输血”作为回报,这是一种值得称颂的行为,而社会将为这些人营造一个更加友善和谐的发展环境,使他们的资本能够顺利地滚动。
何世红说:“做新闻没有时间概念,必须全身心投入。”他是一个媒体人,所以必须如此。第一时间对他来说是一个目标,做金融新闻是他的一个梦想,为了这个目标与梦想,他放下了创办不久的《新金融》,从一个报人变成了一个网络金融文化的倡导者。用自己的理念与执著在基层地区开设了解中国金融文化的通道。用他的力量让基层知道了金融服务的力量,用他特有的胆识与魄力让基层感受到了金融服务的力量。为了名副其实地做到“第一时间报道中国金融”,何世红继续加大了对金融资源库的建设,他几乎将所有的收入都投向网站的建设。
坚持就是胜利,而坚持对何世红而言,更是一种巨大的、无法限量的事业推动力。为了更好地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家乡人民,他在中国金融网上,开通的第一个地方频道就是西北,他的目的就是要让众多的家乡人了解金融,认识这一对于他们完全“陌生”的新事物,同时,他将他那敏锐的目光投向了广大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和各个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从没有一家金融类的网站对基层金融投入如此大的力量,让其有如此多的话语权,但何世红毕竟是何世红,别人做到的,他要做到;而别人未能做到的,他也要做到。2005年底,他又出资组建了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俱乐部包括几百位金融记者,这些记者正成为中国金融网伸向基层的触角。
为了填补基层金融的“空洞”,何世红在调研后,果断地做出了判断,资金规模不大的基层金融机构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为此,当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机构。于是,在组建金融信息大平台的时候,何世红将基层金融放在了和大银行、跨国金融机构同样重要的位置上。何世红是一位杰出的智者,他的“智”在于紧密联系基层,为广大的观众提供服务。随着外资对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跟进,发展了三年多的中国金融网,也受到了来自海内外金融机构资金的极大关注。面对这一切,作为中国金融网创办者,何世红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毕竟他为中国金融网、为社会付出的心血太多太多了,这一切的一切是他理应得到的。
如今,中国金融网的特有品牌已经在业界被公认为最有价值的“钻石品牌”,在人们的眼里,何世红无疑是取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目前,他正在努力打造一个中国企业的网上征信大平台,他不仅要让天下商贾能在中国金融网上,通过这个中国第一信用大平台做生意,而且还要以便捷、完善的信用检索系统保证他们放心地做生意。
何世红的这一工程被许多中外银行家们称为当今中国的一个“钻石项目”。
如果将一个国家比喻成一个人,政治是他的骨骼,那么金融就是他的血液。提起美国,大多数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它的繁荣的金融业,而并非是国家的政治体系。提起中国,在两三年以前,人们知道她或许还只是因为她的土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但现在因为中国金融网的逐渐繁荣,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了这个被人们忽视,遗忘了好久的原本文化底蕴丰厚的资源大国。中国金融网极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金融经济的发展。
而如今的中国金融网不仅已跳出了当时的困难时期,并且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将中国整个金融业带向了一个新的起点,在中国金融网上成立了专门的中外金融企业管理模式的交流平台,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了中国金融高层的管理者。
三 打造核心金融文化
1.没有金融文化的繁荣就不会有金融的繁荣
何世红以一个布道者的姿态说道:“如果不了解中国金融文化,中国金融网也走不到今天。”
如今,全国最权威的网上金融资讯平台——中国金融网,随着效率的不断提升,体系活力不断增强,风险得到有效化解,高素质金融人才逐渐加入,金融文化的繁荣决定了金融的繁荣,决定了中国金融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削减金融运行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的同时,通过自身不断优化,不断调适,使之处于和谐发展的动态趋势之中。
对于中国金融文化,何世红是这样理解的:中国历史的金融体系,比如山西票行,它们很诚信,不是因为政府而形成的固有的信用体系。没有文化的体系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是金融行业。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以前站在文明的角度,谈中华的文化和炎黄的文化,谈宏观的东西,形成了历史的必然或者一种教条。但是,在金融行业的文化史上,由于这个行业比较封闭,不是完全的对外开放,其特色就没有表现出来,或者没有形成一种向外围建设的文化体系里面特有的文化特色。以前大家认为,金融文化就是每个银行、每个金融单位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识。这个标识在所有的行业里面做得不是最好,不能说没有文化,只能说这种文化站在以前计划体系里面,是固有的单一的文化。大家感觉,银行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识,有统一的服装,或者本行印刷的稿纸、信封统一了,但这只是基础文化。金融行业要对于这个基础文化做得扎实,还需要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产业,就不是一个繁荣的产业,尤其是金融行业,这以前是国家工具,是硬性的体系,在进入市场开放和谐的社会里面,必须是软性文化的体系,与老百姓的命脉、老百姓的距离更加接近,这个体系不是用传统的硬性规定的,不是以文化形式规定的,而是以文化的形式渗透的。比如说两个人办同一件事,一个人说这个事必须完成,另一个通过一个幽默、调侃的形式把这个事完成,肯定是第二个形式大家接受起来容易一些。老百姓心目中的金融是高不可攀的行业,金融行业离他们非常远,金融行业就是存钱、汇款这些是简单的理念,这是因为没有人将金融当成一个文化弘扬出来,所以我们缺少这种东西,缺少一种文化的理念。何世红要将金融文化的内涵、深度和金融行业融合起来,打造一条流金的河。长江有长江文化,黄河有黄河的文化,这条流金的河肯定有他自己的文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资入侵的消息,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注意,面对外资,面对国外的银行业进入人们就害怕,认为它们是“狼”,首先是因为有排外的思想;其次是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怕人家挖自己家地里的东西。这种思路是错误的,中国金融需要的不仅是本土文化的气息和理念,还要与世界结合,充分地吸收西方的文化。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西方文化给中国带来很多好处,也有很多毒瘤,这是因为过滤工作没有做好,防毒工程没有做好,“安全防火墙”没有打造好。现在害怕的原因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繁荣金融市场,其金融文化远远高于中国金融文化。就像一个公司,今年注册的公司和五年前注册的公司不会一样,5年前注册的公司比较完善,新公司还要摸索。所以对待外资金融机构,中国会说“狼来了”,说怎么应对,怎么“与狼共舞”。何世红认为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见识太少、体制机构不坚固,对外来的冲击感觉到有点紧张。拿理财来说,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也是全球理财产品品质最高的银行,它的主要经营不是存款、贷款,而中资银行就是存、贷。花旗银行存贷只是基础的工作,它的重要工作就是理财,其理财产品有2000多个品种,中国四大银行加起来还没有它的1/4多,人员加起来却有它的10倍多。花旗银行的理财人员98%都是理财专家,而中资银行还比不上人家的1/4。不仅是花旗银行,汇丰、渣打也是一样,一个是高端的,一个是低端的,两者站在一起差距如此大,能不害怕吗?当然国外银行也有不利之处,即不懂中国的国情,但是他们懂得如何赚钱,当他们懂得中国的国情的时候就会发展很快;我们懂得中国的国情,但是不懂得怎么赚钱,这是中国银行的弊病,在这方面,配置人员和配置文化项目的体系非常有缺陷。
面对目前中国金融文化明显落后于金融产业高速发展的现状,为了培育本土金融文化事业的坚实根基,更深层地挖掘和传播中国金融的文化理念,通过金融文化的建设更有力地推动中国金融事业的高速发展,中国金融网将为各金融机构搭建一个跨地域、多元化的金融文化展示、传播和交流的平台,以促进各地区金融文化的共融与交流,加强各地区金融事业的互通与协作,并将全面展示金融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由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金融是现代国民经济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文化就是一种诚信文化。在推动社会信用建设和社会大生产的产业化方面,金融业功不可没,但如果继续依靠计划金融,而缺失市场原则下的诚信文化,一切条条框框的正式制度都将无济于事。因此,目前进行的中国金融业改革,首先要将市场文化和诚信文化建立起来。
没有金融文化的繁荣,高速发展的金融产业就不完整。以前,我们也许注重了硬件建设而忽略了软环境建设,然而,高速发展的金融产业迫切需要注入新的生机,需要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为其提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智力支持。
2.重构中国金融文化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给中国金融业带来重大的变革。随着中国金融网的不断变化,何世红越来越感觉到配置中国金融文化,或者说打造我们本土金融文化已经是金融行业的当务之急。
如今中国银行业全面向世界开放,引进海外的战略投资者。这不仅有利于改变国内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机制、内部审计以及信贷文化和风险评估观念,而且改变了目前国内银行业的基本格局,形成有效的银行市场竞争及有效金融市场竞争。因为,外国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将优化国内银行的股权结构,改变国家股一股独大的僵化局面;它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可以增强国内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入国际知名的股东,能提升国内银行在国际上的市场形象,有利于国内银行业海外市场的发展与融资,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
目前市场流传着一种误解:一是外国银行在国内的快速扩张会不会危及国内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二是大量地向战略投资者出让股权是不是廉价出售国有资产。其实,没有经过股份制改造过的国内银行业的脆弱性早就是不争事实。而这种脆弱性的根源就是产权界定不清晰,股权结构单一性。因此,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股权结构的调整、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国内银行改革最为重要的一步。如果这一步不能够迈出,国内银行业既无发展之机会,也不可能为上市创造条件卖一个好价钱。国有银行上市,并非万能,但毫无疑问,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内银行业将给国内金融业带来深刻的变革。事实上,从四大国有银行近期的一系列变化都说明了这点。
股权分置改革应该是国内证券市场绝无仅有的一件大事。它的全面启动不仅预示着国内证券市场一次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也预示证券市场制度规则出现大改变。可以说,后股权分置时代最大的特征是股票的全流通,由此市场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如上市公司融资理念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将会进一步深化;公司治理结构将改变以往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股票定价理念、方式将发生重大的改变;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市场将形成真正的创新思维,新的产品及市场会不断开辟出来等。可以说,股权分置改革并非万能,但必将给国内证券市场带来深刻的变化。
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调整及人民币的升值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与影响,亦不可低估。利率与汇率作为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在有效的市场体系下,市场的信息都会自动地集中到资金的价格上,并成为有效配置资源的机制;但在完全管制的条件下,利率与汇率只能成为政府管制经济的侍从。但近一年来,无论是央行利率的调整还是汇率的变化,都将影响到政府在货币政策上做出重大改变。比如,在一年以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还由固定汇率支配,利率在2004年10月前连续9年不变,这样政府只能通过行政指导和信贷管制来控制银行的信贷。但是,近期的利率市场化必然会使央行依赖利率来调整其货币政策,利用资本价格而不是政治考量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同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就得通过利率市场化来学会风险定价,就得改变银行以往的经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