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安溪县志
28183900000010

第10章 地舆类(9)

纸张 弘治十五年、十六年,银五两七钱六分;正德四年,少者二两二分;十三年,多至一十八两一钱九分;嘉靖二年,六两六分;七年,征三钱二分。

紵丝线罗 正德十一年,银六十九两三钱五分;嘉靖三年,少者三十八两三钱,多至七十八两九钱九分。

荒丝 正德三年,征银少者二钱;八年,多至一两一钱;嘉靖八年,征银一百三十二两三钱八分零。

翠毛 弘治间无征。正德八年,少者银三钱一分;十四年,多至银七两七钱二分;嘉靖年间无征。

生铁 弘治间无征;正德十三年,征银四钱二分;嘉靖三年,征银五钱九分四厘。

铁线 弘治九年,少者六钱三分,多至四十五两五钱;嘉靖五年,征银四十六两二钱一分。

木炭 正德八年,少者二两八钱三分,多至六十六两九钱四分;嘉靖元年,八两七钱;三年,三十二两四钱二分。

里甲纲银 国初,应役之费,唯以里甲直日者自办。正德十五年,沈御史议将通县费用分正杂二办,以丁四粮六法则科派。嘉靖十六年,御史李凤翔再议,刊定赋役册储库,其银两用度各有定则,但额外之费尚多,原派之数未足,盖未能奉行如法云。

十五、水利

陂塘之筑,池堰之修,皆为旱涝之备,实农作所系,国赋所关,良有司所当加意者也。志《水利》。

塘陂

产坑陂 在永安里。长一百九十三丈,阔六尺,深六尺,溉田三顷十亩。

上 塘 在永安里。长四十余丈,阔三十余丈,深四尺,溉田一顷三十亩。

可 塘 在永安里。方圆一十四丈,今为田。

陈 塘 在永安里。阔六十余丈,深五丈。初龙津有放生池,宋县令陈宓乃移于此,葺亭于上,名曰“流惠亭”。

周 塘 在长泰里。洪武以后分地方,今属永安里。长六十余丈,阔三丈,深五尺,储水溉田二顷二十亩。

苏 塘 在长泰里。七十丈,深三丈,溉田二顷二十亩。

上洋塘 在长泰里。长二十丈,阔十丈,深三尺,溉田二十亩。

黄潭塘 在长泰里。长六丈三尺,阔四丈五尺,深三尺,溉田一顷一十亩。

杨柳塘 在依仁里。长四十余丈,深四丈,圳水沿流一里许,溉田一顷九十亩。

乌德陂 在依仁里。长五十丈,阔三丈,深五尺,溉田三顷八十亩。

乌镇陂 在依仁里。长一千六百丈,深五尺,溉田三顷五十亩。

洋塘 在依仁里。方圆二百五十余丈,深三尺,溉田三顷二十亩。乡官詹源请产恳田。

石蛇陂 在新溪里。长五百余丈,阔四尺,深二尺,溉田一顷八十亩。

洪岩陂 在新溪里。长三十余丈,阔六尺,自大岩山之南而来,溉田三顷四十亩。

洪岩洪山陂 在新溪里。二大陂也,水来自大岩山之南者为洪岩陂,来自大岩山之北者为洪山陂。

二陂共长三千余丈,阔六丈,溉田五十顷九十亩。

黄新塘 在新溪里。方圆四十余丈,溉田二顷一十亩。

洪 塘 在新溪里白沙亭十里许。长二十余丈,阔一丈,深八尺,溉田一顷八十亩。

郑岩陂 在新康里。屈曲二十余里,阔二丈,深三尺,溉田二十顷一十亩。

卓元东洋陂 在新康里。屈曲二十余里,阔八尺,深三尺,溉田三顷八亩。

高 陂 在崇善里。长一千六百一十一丈,阔五尺,深三尺,溉田一十顷一十亩。

亭前陂 在崇善里蓬莱山下。长一百二十七丈,阔十余丈,深五尺,溉田八顷十亩。

西门陂 在崇信里。旧与亭前陂为一,今各长一百二十七丈,阔一十余丈,深五尺,溉田二顷。

源口堵珑洋塘 在龙兴里。长五十丈,阔十丈,深四尺,溉田二顷十亩。

西 陂 在崇善里。长一千一百九十五丈,阔六尺,深七尺,溉田一顷八十亩。

石鼓陂 在崇善里。长九百三十二丈,阔一十丈,深二尺,溉田二顷二十亩。

山洋陂 在崇善里。长五百七十三丈,阔五尺,深五尺,溉田一顷九十亩。

前山坑陂 在感化里。长三百余丈,阔九尺,溉田五十余顷九十亩有余。

陂乌陂 在来苏里鲎山下。长一千一百九十九丈,阔七丈,深七尺。陂下又有大官圳,长五百九十四丈,阔一丈二尺,深五尺,溉田二百八十顷二十亩零。

芦汀两塘陂 在还集里。长二十余丈,阔七丈,深八尺,土下两大塘,溉田五顷七十亩。

十六、井泉

先王祭五祀,井居其一。《易》曰:“井洌寒泉食”。又曰:“井养而不穷”。盖井泉之有利于人也大矣。书其大者,余不悉焉。志《井泉》。

欧宅井 在县治凤山之麓,主山之泉。正统间,里人共浚之,泉愈清冽,又呼为“后田井”,有古石盂在焉。

县庭前井 在县治中东廊下。宋绍兴间,知县龚时可凿,有《新井铭》,今废。

县内井 在县治东廊下。国朝天顺间,知县杨纪凿,以便汲水,且防火患。

下市井 在县治南路旁。旧因妇溺,众填塞作小屋,其上供泗洲佛。成化八年,里人拆屋浚之,味清甘,虽旱不竭,今堙塞。

曹主簿井 在县治东,地名“下尾”。宋熙宁五年,主簿曹纬凿,右阑有“主簿曹公”四字,今堙塞。

蔡公井 在县治宣化坊之旁,石阑有“众缘修蔡公井”六字,后堙塞。永乐十八年复浚。

宫后井 在四圣宫边路旁。

后园井 在县治西路房后,堙塞。国朝天顺间复浚,今在民家花园之后,故名“后园井”。

苏家井 在县治后,泉甘冽,汲之者众。

县前井 在县治兴贤坊,味甚甘,清冽,

活边巷内井 今废。

陈复斋井 在凤池桥头复斋祠内。今祠废而井存。

佛泉井 在新溪里。相传宋昭应禅师经过,值溽暑渴甚,无井可汲。有一老妪汲涧水饮之。禅师感其意,以杖锡卓地,泉出,民遂甃为井,味亦甘美。

圣泉 在县治东隘门外。泉涌道旁山石间,砌池潴之,冬夏不竭,石刻“圣泉”二字。

甘泉 在永安里折柳亭前。味甚甘,可以蠲烦拆酲。

瀑布泉 在永安里产坑山。雨后潺湲琤琮,奔泻直下,如瀑布状,故得名。

真觉院泉 在光德里。山前寒声鸣玉,可以洗心清耳,最为可爱。

汤泉 在龙兴里溪边。

十七、坊市

凡邑里,民居所聚之处为坊,而货物贸易之地为市。坊则系之以名,表厥宅里,市则治之以官,平其物价。盖周制矣。安溪虽小,而远近坊市亦有可观。志《坊市》。

牧爱坊 在县鼓楼前,旧名“敏政”。国朝正顺间,知县杨纪立。正德十六年,知县龚颖改名“承宣”。嘉靖八年,知县黄怿改名“抚字”,岁久圯坏。嘉靖三十年,知县汪瑀拆建,改今名。

省元坊 在县治东街。宋淳祐间,县令汪愈为庚戍礼闱第一人陈应雷立,今废。

中和坊 在县东街。宋宝庆间,县令颜振仲立,今废。

梯云坊 在东街,初名“攀鳞”。宋嘉定间,县令孙昭先立,改“梯云”,今废。

美政坊 在县西街,初名“济川”。宋县令林彻改“美政”,后改“亨衢”。县令吴内重立,复名“美政”,今废。

仰朱坊 在县西街,旧曰:“新堤”,以西通仰朱堂故名,今废。

兴仁、和义二坊 宋嘉定辛未,县前东西新辟一字路,立二表,东曰“兴仁”,西曰“和义”。绍定间,知县刘庞立坊,今废。